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2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罗宝娣

云南省个旧市卡房镇中心小学校(661000)罗宝娣

【摘要】目前有不少的数学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教师教得艰苦,学生学得很累,并且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师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厌教厌学情绪;针对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教师就要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性数学教学参与探究策略

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让新理念走进课堂,如何让新理念渗透于教学,从而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是每位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内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换言之,学生有无发展或进步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指的是数学学科在课堂时间内的教学有无效益。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对于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本人还在摸索之中,翻阅了各种教育书籍还有找了许多资料,发现了一些策略,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

1重构师生关系——互尊、民主、和谐

首先,教师“蹲”下来,做学生的朋友。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师生时认为,师生应该是共同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必须进行平等的交流。为此,他特别强调:“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道出了教学的真谛。这样的课堂讲求的是对话与共享,教师积极营造生动的一种数学情境,一种平等对话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和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积极情感的共鸣,形成情感交融的氛围,获得有效的课堂教学。

其次,我们教师要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改变教师“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根据自己预设的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教学。应该精心设计让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体验、感受的教学过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即变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能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这就是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

2重组教学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大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独立发展的空间,培养收集、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能力,从而实现有效的学习数学。

2.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课程标准重点强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数学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变成是一个“探究知识之所以成为知识”的建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例如,教学“认识时间”时,有一个环节是“认识钟面”,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在让学生欣赏各种钟表后提出了:欣赏了那么多钟表了,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做呢?(生:想。)师又提出:请仔细观察,做一个钟面需要那些材料?(学生回答:……)学生根据制作需要领了教师预先准备的材料,动手制作钟面,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钟介绍给同桌同学。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观察、制作钟面,交流、讨论,从而了解了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既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2.2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创造机会主动参与。

如教学“第几”,在拓展部分,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操作材料:4根火柴和1支铅笔,请他们把这些材料摆一摆,使铅笔排在第二的位置上。结果,等到交流反馈时,学生不仅仅摆出了我预想中的2种情况,即把它们排成一排,从左、右分别数过去,铅笔处在第二的位置上,还有一位学生把这些材料摆成了两排,火柴为一排,铅笔在第二排。这是多么灵活的一种思维方式啊!

3重设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3.1教学评价是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纯洁像一张白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课堂上,不论学生的回答让我们教师满意与否,我们都要根据实际需要给学生以评价,如:一句肯定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赞扬的手势等等,都会给学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表扬也是多角度的。如,回答问题棒的,小组合作好的,动手能力强的……这样不仅对受表扬者是一种促进,更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除此之外,教师还注重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使学生不单注重教师的评价,同时还注重了学习伙伴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2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率。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4重识学生能力——每一个学生都富潜力

尽管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着同一个教师授课,尽管本来有着相同的认知基础,但学生个体在智力水平、理解能力和学习特点上的差异决定了他们掌握新授知识程度的参差不齐。而教学有效性追求的应该是所有学生共同的、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只有个别尖子生的出类拔萃。

因此,每位数学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个体,他们都有取得发展、赢得尊重的权利。教师要关怀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这样既做到了面向全体,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也得到了保护。

综上所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已初见端倪,但构建有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途径还有很多,仍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志平.试谈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

2李光树.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陈亚明.新课程小学数学评课的理论与实践.宁波出版社,2005

4吴亚萍.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