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作文命题最受考生欢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2

什么样的作文命题最受考生欢迎?

肖文华

江苏靖江高级中学(214500)肖文华

每年高考语文一结束,作文题总是备受人们关注,今年当然也不例外。说实话,虽然我们无法左右命题者那捉摸不定的命题,但考试以后对作文命题的完美与否,心里还是非常有数的。广大师生喜欢什么样的作文命题呢?

1命题要有文学色彩,富有内涵,但不虚无缥缈

据我们与学生座谈得知,绝大部分同学对偏重诗意虚化的作文题并不看好。如,今年的安徽卷《时间在流逝》,仿佛要考生一头钻进故纸堆里;广东卷《回到原点》,则只是停留在形而上学空发感慨的层面;而浙江卷《我的时间》、湖北卷《旧书》,以及湖南省的以一位歌手的“第一句话”演绎而成的作文题,更是一头雾水,十分抽象,让人不知所云。还有一些题目,虽不失文化气息,但有附庸风雅、扭捏作态之嫌,如前几年的《行走在消逝中》、《诗意的生活》,它们忽视了生活实际,使考生很难写出真情实感。再说,上述题目写作之前,在文体的选择上学生也很纠结:想议论,说不出太多道理;写记叙,又难做到真实感人。因此,考生只能跟着感觉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敷衍成文,马虎了之。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文学色彩较浓的命题,只是希望命题不虚无缥缈,不晦涩隐喻。命题要侧重于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个性情趣、文化积累等方面,使考生见题就喜,有话可说,并在文章中出现大量的阅读因子和化用、组合文化记忆的身影。例如,《仰望星空,脚踏实地》(2010年北京题)、《怀想天空》(2007年江苏题),题目极有诗意,内涵也深,但不艰深难懂,不故弄玄虚。学生一眼就能看出题目中的隐性信息,而去“仰望”、“怀想”,抒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记得当年有位考生只是记叙了自己与父亲一起割麦的情景,借助那一份朴素真实,就极其真情地描写了一个农民的儿子对于天空的怀想;也有的考生则将“自然的天空”与“文化的天空”直接组合起来,借助“长天”、“大雁”等意象,抒发了自己对“曾经喧闹过的天空”的怀想。虽然构思不同,但文章都能深刻地诠释“怀想天空”的题旨,得到了阅卷老师的好评。

2命题要简明扼要,有着明确的考查价值取向

作文命题的形式和字数,我们无需去研究,但从学生反映的意见来看,语言简洁明白的作文题目,学生比较赞同。那种“命题+提示(材料)”一类的题目,学生不大喜欢。想想也是,在有限的考试时间里,在心里紧张的情况下,考生既要去理解提示语(材料)的意思,又要去探求命题的意图,并寻求二者的统一,确实不容易。因此,每每遇到这类题目时,很多考生在构思过程中,不是思路不清,就是顾此失彼。就以今年江苏作文命题《拒绝平庸》来说吧。既是命题作文,又何必去加上一段阐述为人处世六个方面的提示语呢?况且提示语与题目都限死了文章立意的指向是“拒绝平庸”,考生一般不会跑题。可是,由于考生对提示语中的“平凡”与“平庸”两个概念区分不清,所以出现了许多“平庸”之作。或空发议论,“无我”,“无根”,远离生活实际;或随便举几个古(名)人来夹叙夹议,说说他们的“精彩人生”。这种佳作极少、均分较差的结果不能说与命题中的繁琐、重叠,表述不够严谨没有关系。如果化繁就简,删去“提示语”,就以“拒绝平庸”作题,倒反而会使人感到题目简洁明快,考查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

说到这里,不禁使我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出现的一些高考作文题,如:《路》、《苦战》、《尝试》、《习惯》等。这些题目字数极少,表述精练,且有几分含蓄,但考查目的十分明确,即要求考生紧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情感,写出对生活、生命的认识和思考。与当今一些材料式、话题式、“材料+命题”式的作文命题相比,谁能否认这些言简意赅的命题作文在高考中的选拔功能?难怪许多老师和学生对当年的一些满分作文至今还记忆犹新呢。

关于命题,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其形式简单而意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字之特性有密切关系着,以之测验程度,始能于阅卷定分之时,有所依据,庶几可使应试者,无甚侥幸,或深冤屈之事。阅卷者良心上不致受特别痛苦,而时间精力俱可节省。”这段话虽不是针对作文命题而言,但对作文命题要做到形式简单,语言简洁,尽量联系实际和链接课内外文本,方便学生写作和老师评卷等方面,还是有其指导意义的,值得命题者注意和参考。

3命题要关注社会现实,让学生敢于说出独特的认知和理解

高考作文的命题原则之一,就是要让考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从中检查考生的思想素养和语文能力。因此,当今学生对社会现实关注如何,对人生的经历和思考怎样,在命题的角度上,应该成为命题的首选。今年,以店主为彩民垫钱代购彩票而中大奖后仍然交给买主的故事构成的全国Ⅱ卷的作文题,把目光聚焦中国快速发展的《中国崛起的特点》(新课标卷)和《中国的发展》(陕西卷)的作文题,还有北京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世乒乓赛中国队包揽全部金牌的看法》的作文题,都引起了广泛共鸣,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因为它们直面现实,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认知和理解,逐渐完善自我,促进思维提升。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常态。命题者命题时除了关注社会现实,还要尽可能多地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状态,引导他们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不仅是让考生有丰富的材料可写,使他们的文章从单调、枯涩的困境中挣脱出来,而显得真切、厚实、鲜活,而且也是选拔人才的需要,使考生通过写作更加激起生活的热情,注重思想境界的培养。在这一点上,近几年来江苏的高考作文命题出得还是比较好的。不妨排列于下:06年卷:《人与路》,引导考生思考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07年卷:《怀想天空》,探究人的精神空间,注重立足现实基础上的精神追求;08年卷:《好奇心》,挖掘人的内心世界,强调内心诉求与生命价值之间的关联性;09年卷:《品味时尚》,注重人与时代潮流的交融共生;10年卷:《绿色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家园,与世界潮流接轨;11年卷:《拒绝平庸》,希望人人都要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倡导一个有原则、有见识、有坚守的人生。

俗话说,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容易触发考生写作灵感,并让考生更直接更迅速进入文章之境的命题,应该说也是最好的。上述江苏各题好就好在命题者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以建构个人感受的生活化材料作为考查的素材,来检查考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和对生活的反思评价能力,最终让考生写出从“关注自我”到“超越自我”的真实感受,使阅读与写作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总而言之,作文命题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项总令人感到遗憾的艺术。它既要注重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又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要与时俱进,注意变化创新,确实很不容易。但是,站在广大考生的立场来说,在不违反命题原则的情况下,命题者还是要尽量让学生一看到题目就有亲切感和吸引力,并激发出自己的潜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写作之中。即使命题开放一点,也不能借跨学科和边缘学科之名让学生去写那些泛生活化和非语文化的内容。一句话,作文考试命题同样需要尊重学生实际,适应学生需求,使他们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在作文里不同程度地得到真实的展现。这样的命题自会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