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型肺癌 CT及 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04
/ 2

纵隔型肺癌 CT及 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分析

张斌斌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5

【摘 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在纵膈型肺癌患者中MRI和CT的表现与诊断效果。方法:此次抽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医治的纵膈型肺癌患者(43例)进行研究,本次患者均做MRI诊断与CT诊断,总结诊断结果、病理学检查和手术结果、临床表现。结果:患者的MRI诊断阳性率同CT诊断的阳性率相同,差异不显著,P>0.05。病理类型:11例患者是腺癌、10例患者是小细胞癌、22例患者是鳞癌;发病部位:2例患者是左肺下叶、12例患者是左肺上叶、14例患者是右肺下叶、15例患者是左肺上叶;类型:27例患者是中央型、16例患者是周围型。患者的CT表现:肺门可见呈结节状,肿瘤的外缘呈毛刺、分叶状,且边缘不规则,纵膈淋巴结肿大,丙班肺不张和阻塞性肺炎;患者的MRI表现:除CT表现之外,还可清晰观察到肿瘤累及胸壁、胸膜以及胸椎。结论:在纵膈型肺癌患者中,MRI和CT的诊断效果一致,但两种诊断方法的表现不一致,如有必要可联合对患者进行诊断。

【关键词】MRI诊断;CT诊断;纵膈型肺癌;诊断效果;临床表现

临床中,纵隔型肺癌是在支气管、叶支气管与肺段支气管等部位发生的肺癌,大都是未分化癌、鳞癌[1]。纵隔型肺癌是比较特殊的一种肺癌类型,在纵隔部位,肺内原发,临床表现比较复杂,肿瘤病理类型、是否转移、发生部位、并发症有无以及机体耐受等均会影响到症状和体征的轻重、出现早晚、是否出现。患者早期症状大都比较轻微,一些没有不适症状,对于周围型肺癌来说症状轻且出现晚,中央型肺癌症状重且出现早,在体检时常被发现[2]。因患者症状没有特异性,易与其他疾病混淆,而被误诊,致使患者不能得到针对性、及时的治疗,因此要给予患者有效的诊断措施。为了探讨和分析在纵膈型肺癌患者中MRI和CT的表现与诊断效果,此次抽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医治的纵膈型肺癌患者(43例)进行研究,研究具体内容是:

1 资料以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抽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医治的纵膈型肺癌患者(43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33例,女性10例;其年龄在46-76岁之间,平均为(58.11±3.58)岁。2例伴上腔静脉综合证、16例伴发热、20例痰中血丝、26例伴胸痛。

1.2 方法

本次患者均做MRI诊断与CT诊断:MRI,菲利普1.5TMRI,常规横断面T2加权像、矢状面SE序列T1加权像、快速SE序列T2加权像。CT,64排螺旋CT,仰卧位,患者的扫描范围是从肺尖指导肺底。先平扫,之后增强扫描。在增强扫描前注射造影剂,高压注射器把造影剂注入到前臂静脉,速度是2.0mL/s,在注射开始1min后增强扫描。

1.3 观察指标

本次总结诊断结果、病理学检查和手术结果、临床表现。

1.4 统计学分析

选SPSS21.0软件对数据做出分析,(%)表示诊断结果,做x2检验,如果P值不足0.05,那么两组的差异就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结诊断结果

如表1,患者的MRI诊断阳性率同CT诊断的阳性率相同,差异不显著(t=0.000,P=1.000)。

表1 总结诊断结果[n(%)]

方法

例数

阴性

阳性

MRI

43

0(0)

43(100.0)

CT

43

0(0)

43(100.0)

x2

-

0.000

P

-

1.000

2.2 总结病理学检查和手术结果

如表2,病理类型:11例患者是腺癌、10例患者是小细胞癌、22例患者是鳞癌;发病部位:2例患者是左肺下叶、12例患者是左肺上叶、14例患者是右肺下叶、15例患者是左肺上叶;类型:27例患者是中央型、16例患者是周围型。

表2 总结病理学检查和手术结果

病理类型

例数

发病部位

例数

类型

例数

腺癌

11

左肺下叶

2

中央型

27

小细胞癌

10

左肺上叶

12

鳞癌

22

右肺下叶

14

周围型

16

-

-

右肺上叶

15

2.3 总结临床表现

患者的CT表现:肺门可见呈结节状,肿瘤的外缘呈毛刺、分叶状,且边缘不规则,纵膈淋巴结肿大,丙班肺不张和阻塞性肺炎;患者的MRI表现:除CT表现之外,还可清晰观察到肿瘤累及胸壁、胸膜以及胸椎。

3 讨论

临床中,纵隔型肺癌是因为肿块阻塞支气管,致使肺上叶完全不张,在纵隔上紧贴,对肿大淋巴结或者肺门肿块进行包裹,之后形成纵隔肿块[3]。纵隔型肺癌发病的机制是:原发肺癌位置比较隐匿,亦或是肿块较小,纵隔淋巴结出现转移,致使纵隔变宽;周围性肺癌临近纵隔胸膜;中央型肺癌患者并发肺不张后,肺显著缩小同纵隔紧贴,致使纵隔变宽[4]。因纵隔型肺癌在肺内原发,表现是纵隔旁肿块或类似纵隔肿块,所以很容易被误诊成纵隔肿瘤。以往主要是经X线平片对纵膈型肺癌患者进行诊断,费用低廉且诊断准确率比较高,在X线检查中可见患者表现是中纵隔、上纵隔等变宽,而且纵隔紧贴肿块病灶的内缘,但因为其分辨率较低,存在较高的误诊风险和漏诊风险。CT诊断属于高效、无创的一种诊断方式,检查中可直接观察到患者的支气管受累情况,可掌握患者肿瘤的密度、形状以及周围组织情况,诊断准确率比较高[5]。但该项检查存在放射性,会伤害到患者的机体。MRI诊断的诊断时间比较长,且诊断费用比较高,但不存在放射性损害,所以诊断更安全。具体诊断中,通过全方位、多序列成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性,操作者可清晰观察肿块是否对胸壁、胸膜以及胸椎造成侵犯[6]。为了探讨和分析在纵膈型肺癌患者中MRI和CT的表现与诊断效果,此次抽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医治的纵膈型肺癌患者(43例)进行研究,得到的结果是:患者的MRI诊断阳性率同CT诊断的阳性率相同,差异不显著,P>0.05。病理类型:腺癌(11例)、小细胞癌(10例)、鳞癌(22例);发病部位:左肺下叶(2例)、左肺上叶(12例)、右肺下叶(14例)、左肺上叶(15例);类型:中央型(27例)、周围型(16例)。CT表现:肺门可见呈结节状,肿瘤的外缘呈毛刺、分叶状,且边缘不规则,纵膈淋巴结肿大,丙班肺不张和阻塞性肺炎;患者的MRI表现:除CT表现之外,还可清晰观察到肿瘤累及胸壁、胸膜以及胸椎。因CT诊断以及MRI诊断的准确率抑制,且各有特点,在纵膈型肺癌患者诊断中,将CT当做首选的诊断方法,检查同临床结果不符时,可进一步进行MRI诊断,确保患者的诊断准确性,一定程度上还可降低患者的负担。

总之,在纵膈型肺癌患者中,MRI和CT的诊断效果一致,但两种诊断方法的表现不一致,如有必要可联合对患者进行诊断。

参考文献:

[1]吴树材,范开琴.螺旋CT血管造影应用于中央型肺癌纵隔、肺门血管肿瘤侵犯诊断临床价值分析与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25(4):36-38.

[2]于立军.CT与MRI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比较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5,28(3):416-419.

[3]钱仲余.动静脉期CT扫描联合诊断右肺上叶肺癌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10):58-60.

[4]赵铭,孟庆国.纵隔型肺癌CT表现与肿瘤标志物的对照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8):905-906.

[5]佚名.《胸部CT与MRI诊断学》[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30(3):350-350.

[6]林永平.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9(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