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04
/ 2

浅谈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铁丽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第二人民医院 165000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措施。方法 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老年病人的心理焦虑,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心理护理

外科老年病人除了身体上创伤带来的痛苦,心理上的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由于生理上的衰老,老年人往往出现感觉、知觉衰退,反应减慢;言语能力衰退、记忆力下降,表达能力下降;思维能力衰退,随之出现一系列消极情绪和负性心理反应,如悲观、抑郁、焦虑、恐惧、自卑等,往往导致病情更加严重[1]。因此,加强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1老年人心理特点

1.1记忆变化

记忆衰退是老年人心理的一个明显特征。在人的老化过程中,记忆的变化是易于发现和比较敏感的指标。老年人对于刚听过或看过,当时在脑子里还留有印象的事物记忆较好,这是因为人的初级记忆随着年龄增长基本上没有变化或者变化很少。但大多数老年人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方面不如年轻人主动,组织加工的效率也差,这是由于老年人的记忆变化主要表现在次级记忆方面[2]。老年人对与过去、生活有关的事物或逻辑联系的内容记忆较好,而对生疏的、需要机械记忆的内容,则记忆较差。老年人的记忆变化也和疾病有关。

1.2智力变化

智力随着年老而发生变化,但并非全面减退。老年人在限定时间内加快学习速度比年轻人难,老年人学习新东西、新事物不如年轻人,其学习也易受干扰。人的智力与个体因素(遗传、身体状况等),社会环境因素(文化水平、职业等)有密切关系。

1.3思维变化

思维是人类认识过程的最高形式,是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思维随着年龄增长出现衰退较晚,特别是与自己熟悉的专业有关的思维能力在老年时仍能保持。但由于老年人在感知和记忆方面的衰退,所以老年人在概念、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有所减退,尤其是思维的敏捷度、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及创造性比中青年时期要差,而且个体差异较大[3]

1.4人格变化

人到了老年期人格发生相应变化,如对健康和经济的过分关注与担心所产生的不安与焦虑,保守、孤独、任性、把握不住现状而产生的怀旧等。近年来有人认为,老年期主要矛盾是人格的完整性或绝望之感。

1.5情感、意志变化

老年人的情感和意志过程因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文化素质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老化过程中情感活动是相对稳定的,即使有变化也是生活条件、社会地位的变化所导致的,并非年龄本身所决定。

2老年人心理变化影响因素

2.1衰老与疾病因素

2.1.1生理功能减退:随着年龄增长,生理功能减退,并出现一些老化现象,如神经组织,尤其是脑细胞逐渐发生萎缩并减少,导致精神活动减弱,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尤其表现在近期记忆方面。视力及听力也逐渐减退。由于骨骼和肌肉系统功能减退,运动能力也随之降低。常表现为消极心理、性格改变、精力不足、记忆力下降和思维速度变慢等。

2.1.2老年疾病损害:躯体疾病对心理可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引起神经精神症状以及异常的心理变化。卧床不起的老年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以致产生悲观、孤独等心理状态。为了使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应加强锻炼以减慢各种生理功能老化,经常保持心情舒畅,坚定信念,培养情操,合理安排生活等。

2.1.3饮食营养缺乏。人体正常功能的发挥与营养物质的供给密切相关,尤其是神经组织及细胞对营养物质的需要更甚。为维持人体组织与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需要营养充足,如蛋白质、糖、脂肪、水、盐类、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当营养不足时,常可出现精神不振、乏力、记忆力减退、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甚至发生抑郁及其他精神神经症状。因此,保证各种营养的供给,也是增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

2.2环境因素

2.2.1社会因素:社会角色的变换,尤其是离退休老年人,从社会的主要角色转变为被动角色,容易产生失落、空虚和悲伤感,增加了心理负荷。

2.2.2家庭因素:家庭生活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尤其是单身、再婚、家庭不和的老年人,经常会遇到一些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如家庭成员之间有矛盾、生病无人照顾等,必然影响老年人的情绪,造成心理负担过重,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2.3生活因素:老年人退休后常由于无所事事感到孤独、愁闷、生活不规律、意志松弛,甚至逐渐懒散,造成更快衰老。反之,过度的体力及脑力劳动也会使记忆减退、精神不振、乏力、注意力不易集中,甚至产生错觉、幻觉等异常心理。

3心理护理措施

3.1使老年病人熟悉住院环境

3.1.1向病人介绍医院、科室设置及医护人员,使病人对医院、技术水平及住院环境有充分了解,消除其陌生和不安感。

3.1.2保持病室的干净卫生,适时进行通风换气,确保病室环境温馨舒适,根据病人喜好为其播放音乐等,以分散其注意力,帮助其缓解紧张情绪。

3.2了解老年病人心理及个性特征

为做好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必须熟悉老年病人的心理个性变化特征。根据老年病人的不同心理活动,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满足老年病人的心理需求,激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3关心和尊重老年病人

注意礼貌和态度。老年病人的反应一般较缓慢,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够连贯和流畅,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除要耐心细致之外,还要注意态度和蔼,语言清晰,表达准确而缓慢,反复向病人解释,不急躁,更不能歧视、冷落病人。

3.4稳定病人情绪

老年病人住院期间考虑的问题较多,最忧虑的问题是自己的疾病能否治愈,并十分注意观察家属及医护人员对其疾病的态度。护理人员必须认真及时地对老年病人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使其树立起克服困难,战胜疾病的信心[4]。护理人员要真诚地与病人交流,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并通过自身良好的语言、行为去影响病人,尽量避免其不良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3.5争取社会支持

3.5.1护理人员指导病人家属尽可能地支持与配合,确保家属可以定期看望病人,给予其心理安慰及情感支持。

3.5.2关于治疗费用问题直接与家属沟通,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以使病人感到被重视,树立起治疗信心。

4讨论

老年期是人生历程中的最后转折期。处于这一时期的老年人心理伴随生理功能的减退而出现老化。随着老年人的职业状况、家庭结构、婚姻形态、经济境遇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对老年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智力、情绪、情感、性格、兴趣等不同层次的心理也都会产生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包括其心理功能和心理特征的改变,即感知觉、智力和人格特征等。心理护理不是独立的护理方法,是贯穿在与病人交往、实施治疗与护理的全过程中[5]。要主动观察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鼓励病人的意志、振作精神。由于老年人自身的变化,年老、体弱、听力、视力、体力变化,行动迟缓,加上疾病带来的痛苦和压力,护理人员要以极大的耐心,不厌其烦,周到细致地帮助老年病人,使其有被尊重感及安全感。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老年病人的心理焦虑,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代海娟.浅析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

[2]唐永莲,张秀.浅谈老年患者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4,(8):16-17.

[3]朱琳.浅谈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化及心理护理应对措施[J].现代养生,2019,(4):233-234.

[4]宋锦秀.浅谈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医学信息,2015,(12):74.

[5]杨春妹.心理护理对老年患者外科术后康复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校医,2017,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