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久思时代背景及生平考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04
/ 3

柯久思时代背景及生平考述

高芳

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 041000

【摘要】

在元代特殊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下,涌现出许多用竹石等意象来寄托坚贞不屈的情怀和高风亮节的品德的画家。柯九思便是其中之一,柯九思笔下的墨竹多为竹石枯木,笔法炉火纯青、挥洒自如,笔墨洋洋洒洒、酣畅淋漓,本文对柯九思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家世、生平进行梳理,使人们对柯九思有更清晰的了解。

【关键词】

时代背景 家世 生平

1271年,在蒙古铁骑的征伐之下,忽必烈建立了元朝,这是一个由少数民族确立的中央集权统治的封建王朝。但是,蒙古族人民的生产力和文化水平与汉族有显着差异。在这种特殊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元代绘画艺术在继承唐、五代、宋代绘画艺术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元代绘画高逸、幽雅的特点,涌现出许多以竹石为表现对象的绘画作品。

柯九思便是擅画墨竹的杰出人物,柯九思笔下的墨竹多为竹石枯木,笔法炉火纯青、挥洒自如,笔墨洋洋洒洒、酣畅淋漓,通过对其传世作品的欣赏,我们可以看到其简淡萧散的绘画风格。任何一位画家的绘画风格都不会是孤立形成,必然会和他本人生活和所处生活的时代背景等等有非常大的关系。本文对柯九思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家世、生平进行梳理,使人们对柯九思有更清晰的了解。

一、柯九思所处时代背景

元朝的建立终结了持续数百年的南北分裂。为了加强集权统治,蒙古统治者虽然尊用汉法,却推行不平等政策。首先,民族歧视严重,特别是仕途上尤以蒙古、色目占据高位,真可谓“南人堕泪北人笑”。在日常生活中,依据职业不同又分为十类,郑思肖《大义略序》云:“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商、八民、九儒、十丐。”[1]在这其中的“九儒十丐”使我们足以了解当时文人的痛苦境遇。被天下读书人认为是施展人生抱负、实现自我价值的科举考试,也体现出显著的民族差异。虽然在太宗九年举办了唯一一次的科举考试,但是在等级森严、歧视严重的阶级社会里名存实亡,造成学而优则仕美梦破灭,在这种地位不平等,极端受压制,严酷的民族歧视的社会背景下,为了吐露胸中的不平,抒“怀才不遇”之情和“亡国之痛”,文人以绘画寄托思想。当时,主流画家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1)故宋遗老,由于他们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感,依然心系南宋故土,对元朝廷始终怀有抵触情绪,不愿入仕,只好潜心于艺术创作,用笔墨来表达自己忠于故国的爱国之情,宣泄对元朝廷的抑郁不平之气。如郑思肖,字忆翁,认为“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也”,于是只能隐逸以文事图绘自娱,常借笔墨表现其内心深处的悲哀和无奈,“泪泉和墨写离骚”抒发其民族气节的思想感情,善画无土墨兰,借物抒情,以物载道,寄托“故国之思”。(2)闲放文人,他们具有安逸的生活,拥有雄厚的财产和尊荣地位,不愿投身蝇营狗苟的官场,向往风雅集会,如被世人尊为“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善诗文书画,在艺术上主张借景抒情,皆自然之景,表达胸中“超逸”的性情。(3)折翼仕途的失意文人,新生代的文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亡国之痛的感触没长辈们那么满腔愤懑,认为“补天事远奈君何”,在情绪逐渐趋于缓和,在心理上已经认同了现在的统治者,并积极向元廷靠拢,参加科举考试,但是朝廷还是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即使入朝为官面对蒙古人权力根深蒂固的垄断性也只能望洋兴叹:“人生有才不尽用,古来埋没皆如此”于是只能寄情于诗画,自鸣清高。正是由于严酷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这些特定的社会背景因素,激发很多人对社会的强烈不满,而梅兰竹菊通过笔墨容易做到笔过形具,能充分发挥笔墨情趣,画家不被形拘,寄情思于毫末,自由地抒发情怀,促使元代花鸟画由工致趋于疏放,此时画家追求悠然、宁静、淡薄的心境,注重在绘画中,重视主观意趣的表现,从而使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画空前发展,画风简率灵动。

二、柯九思家世

柯九思的远祖柯仲常,任漳州通守。始祖佚名,号行二居士,隐台州。高祖文。曾祖馨。祖父采,宋国学进士,祖母吴氏。父谦字自牧,号山斋,母张氏。子男三:九龄、九域、九思。[2]

远祖柯仲常,任漳州通守。在政时,广施仁政,以救荒得人心,受到百姓的爱戴。传说,柯仲常在漳州赈济饥荒,救活无数的饥民。据传,那时有两只喜鹊在衙门的大厅上筑巢,到柯仲常离去时,百姓恋恋不舍,那两只喜鹊竟喧噪彷徨不忍去,追随其飞翔数十里。这段体察民众疾苦,心系百姓冷暖的故事,广泛流传于世人,被百姓称颂。始祖佚名,号行二居士,隐居于台州的层峦叠嶂之间,超脱于世间。

高祖柯文。曾祖柯馨。

祖父名为柯采,宋国学进士。

柯九思父亲柯谦,幼时精敏,读书过目成诵,其饱读诗书,学行俱佳,游学京师期间,交游诸名人,后通过朋友举荐,以检阅官进入翰林院进行预修《世祖实录》。实录完成后,将授予其实际职务,在京当官,而柯谦因考虑到母亲吴氏年老,身体欠佳,需要伺奉瞻养,便请求离京回乡,方便照管,以尽乌鸟之情,遂回乡任江浙儒学副提举。任此职期间,南宋不时爆发出抵抗元朝统治的抗争,朝廷不断加大征役力度,征役的范围扩展到文人学者,使原本不需服役的文人学者被强制入伍,柯九思的父亲柯谦认为此举会使学士缩减和断层,极大削弱文学的基础与传承,影响社会进步。于是依照先前的诏书,引经据义,衡情酌理,不畏摧折,勇于上书,最终使文人学者免受征役。二年后,江浙一带饥荒,柯谦奉命到台州赈灾,柯谦由于公款不足劝说当地有钱人家出粮出钱施赈,流亡至台州的灾民同样能享受到粮食救济,使人民得以度过灾荒。百姓们为了感念柯谦随车甘雨,发政施仁,放牧牛羊时都避开位于临海的柯氏祖坟。柯谦去世后仅留下诗文各一篇,文是柯谦为当时墨竹画家李衎《竹谱》所写的序言《集贤学士息斋李公竹谱序》

[3],诗是《题范仲淹书伯夷颂》。

三、柯九思生平

1、柯九思青少年时期的生活

柯九思在台州仙居柯思岙出生。台州位于浙江中部,仙居就在台州的最西部,此处群山簇拥、碧溪环绕,山水风光幽绝,顾名思义,此地是仙人居住的地方。清・潘耒在《游仙居诸山记》中写到:“天台幽深,雁荡奇崛,仙居兼而有之”。柯思岙是一个山光水色相映,背靠青山,面对翠竹的小村庄,可见,九思从小就受山秀灵气的熏陶。

柯九思自幼爱好书画,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柯九思八岁那年,其父亲柯谦完成《世祖实录》,辞去京城职务,转任江浙儒学副提举,回到家中,将农田屋舍交托于族人,全家居于杭州,南宋时期的画院就在杭州,此地山水清丽,风光优美,名家云集。由于九思父亲在杭州担任学官,交游多为文人雅士,元朝前期众多画坛领袖人物,都活动于杭州,九思也经常跟随父亲参与文人雅士的聚会,在大人们谈艺论道的同时,柯九思也通过这些机会虚心向文士们讨教指点。

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柯九思初入京畿,陪赵孟頫胜集。赵孟頫,字子昂,宋太祖第十一世孙。[4]赵孟頫经历了宋元之变,深刻感受到朝代之更迭与兴衰,在宋朝消亡后,便隐于故乡山水。赵孟頫具有多方面才华,精通文学、善于鉴赏、成就在书法、绘画最高,他对柯九思也是很看重的,他曾经题柯九思墨竹图:“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应须八法通。[5]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柯九思对赵孟頫充满了敬意,称其“书出晋,诗及乎唐,固一代之能也”,评其画“翰墨风流满世间”。

2、柯九思青年时期的仕途经历

柯九思第一次出仕机会在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那年九思二十有五,以父荫补华亭尉,不就。[6]这一年父亲柯谦因政绩,升为从五品的江浙儒学提举,九思可以承恩荫例,以父功任松江府华亭县尉,但是九思没去赴任,其不愿去办理承荫手续,可能是因为:(1)因其为武职,所以不上任。因当时赋役繁重,松江华亭为鱼米之乡,官府必然会以权力武力为辅去搜括挤榨百姓,九思不愿担任这种职官。(2)《元典章•品官荫叙体制》记录:“诸用荫者,立嫡长子;如无,立嫡长子同母弟;如无,立继室所生;如无,立次室所生……”据张养浩《柯君墓志铭》中言柯谦子男三,九思上有两兄九龄、九域,九思为三子中最小的,九思不愿以幼弟承荫。(3)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元仁宗颁诏开科取士。柯九思想靠自己的真才实学,不愿任补荫职官。

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九思参加科举落榜。当时元朝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专制统治权,推行民族等级制度。在这次科举出榜时,南人仅录取百分之一二,柯九思、王冕等都科举落第。九思科举失意后,于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与朱德润(字泽民,号睢阳山人,元代画家)同游京师,有了第二次出仕机会。此时柯久思三十岁,当时在可能继位的皇族身边都聚集着一些人才,柯九思以讲说四书五经等孔孟之道依附于皇太子硕德八剌(英宗)。此时,柯九思亦可跟随英宗入仕做官,但不幸恰逢其父亲柯谦在当年逝世,九思需回家守制。依据守制的伦理制度,父母双亲逝世之后,需守孝三年,在这三年中不得出任官职。三年后,英宗遇弑,柯久思的仕途泡汤。

柯九思三十六岁时,与赵虚一(元代道士)一起到建康游完,经赵淳引进,受知于怀王(文宗)潜邸。文宗的汉文化素养在皇族中首屈一指,是元代最为风雅的皇帝,特别喜爱艺术,诗书画兼能,善书法,落笔过人。

公元1328年九月,怀王图帖睦尔称帝,即元文宗。元文宗命柯九思为典瑞院都事。至此,柯九思成为元朝的一名官员。

公元1329年,让位后的怀王仿南宋阁学制,在大都设奎章阁学士院,秩为正三品,隶东宫属官,奎章阁在当时作为元代皇宫保藏文物、宝玩珍品的殿阁,怀王以此培养私人势力,标榜其以儒治国,授柯九思文林郎参书,秩从五品,柯九思在此任职期间,为元皇室书画收藏鉴定真伪就有60余幅,奎章阁是文宗身心放松休憩地,对柯九思宠爱有加,特赐示明身份的玉制腰牌,准许可不经传旨自由出入宫门,为其父亲柯谦题写训忠之碑等等,可见,在出仕期间,由于文宗接受汉文化的熏陶,喜好文艺,也能书画,对文艺儒臣也比较重视,特别是对柯九思宠信有加,使柯九思拥有良好的环境,在此期间,柯九思无论诗文还是书画都创作较多。

3、柯九思晚年时期的流寓生活

对于柯九思的受宠日隆,引发了部分蒙古贵族的不满。经御史台弹劾后,柯九思深感危机重重,随后文宗将去上都驻夏,九思乘机向文宗进言,说自己才疏学浅,略懂文艺末技,能有今日的官职及成绩,都是因为天子圣明。但是,皇恩日隆引得贵族妒功忌能,处境危险,恐难受皇恩,请求皇上放他担任外官,得以继续为陛下效力。文宗宽慰柯九思无需多虑,不用顾忌弹劾之人。第二天,御史又上奏章弹劾,而且声称如果文宗不听谏臣之言,就要辞官缴印。文宗只好让中书省除柯久思为外官以暂避,等到上京后下旨。不久文宗崩于上都,九思闻知文宗宾天,痛哭流涕,悲愤欲绝。

文宗驾崩后,柯九思为了躲避弹劾风波,就回到仙居家乡,流寓松江(今属上海市)胭脂桥。在朝中官僚的弹劾和文宗去世的双重作用下,柯九思的仕途之路彻底成为了梦幻泡影。

通过对柯九思生平的了解,我们知道柯九思出身于文人世家,他少年时期所处山水清丽,风光幽绝的生活环境和随父参与文人雅士的聚会,交游诸名人,以及与当时文坛和艺坛的领袖人物赵孟頫的结交,对于柯九思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使其耳濡目染自幼爱好书画,学艺日进,并且由于柯九思喜爱书画其好收藏,据记载,柯九思收藏的书画文物范围很广,30岁时他“庋藏书画以米家画舫相比”,怀遇文宗,饱览公私收藏,用于艺术创作,虽然文宗皇帝对他宠爱有加,但是由于蒙古贵族对于汉臣的强烈排拒,受到弹劾并被迫辞职,罢官后,勤于画艺,在笔墨丹青中融入其人格与生命,表现自己的人格精神,更使其艺冠画坛。

[1] 赵映林・《中国古代的胥吏制度》・《文史杂志》2018年3期:P52—P59

[2]宗典・柯久思史料・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P181

[3]李衎・李衎竹谱详录

[4]杨振国编著・中国绘画・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P12

[5]明・唐寅《六如画谱》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06-30

[6]元·徐显. 稗史集传

作者简介:高芳,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艺术系教师 地址:山西省临汾市鼓楼南18号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邮编041000 联系电话:1823570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