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05
/ 2

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杨一

黑龙江财经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高度,也是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代表着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精神高度,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表现。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比较困难,在时代变迁中可能会随着民族的变化而消失,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是刻不容缓。本文就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展开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传播策略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是人类社会各民族和群体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遗产,是建立社会各成员关系、联络各成员感情,并确保其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文化基因密码,是构建人类文化大厦的基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平台在传播推广方面具有极大优势。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以充分展现传统文化之美,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对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在时空变换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生产与生活,并不断延续下去,表达了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向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历史遗存和文化记忆,是无形的、不可重复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的“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隔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承载着特色鲜明的民族记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现在民族文化在这种循环往复中不断向前发展。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还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对其的保护与传承可以增加我国民族凝聚力,彰显我国的民族个性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外来文化的入侵,让我国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从精神层面上团结和号召全国乃至全球的中华儿女,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化挑战为机遇,提高文化软实力,进行文化输出,从而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精神财富,还是一种经济资源。人文旅游的发展依托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弄清“家底”,清楚地知道它们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充分利用其优秀的文化特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得到实际体现。同时,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让国人自觉地去保护自己的文化,很多民族和地区可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的自身发展。

2新媒体时代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创新策略

2.1全面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传承

现阶段,我国关于文化保护的方法主要有:数字化保护、档案记录以及博物馆收藏;除开上述这些办法之外,还需要特别关注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生存与发展的方向。国家相关机构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组建专门的团队加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欧查。就申遗工作来讲,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以及文化特色进行深入分分析与判断,要将评估工作细化,从而筛选出值得进行保护的项目;同时,有必要适当提升申遗的高度,从而能够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并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传承工作能够有序开展。

2.2结合新媒体进行适度商业化,开发全新产品形态

对于传统节日和风俗,商业化不一定是必要选择,但对于传统手工艺来说,商业化则更具必要性,如无法使这些非遗与现代生活更快结合,只会加速非遗消亡。因此,可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受众或消费者进行精准定位,重新开发适应现代生活和审美,但又不丧失传统文化内涵和美学感受的新产品。如南京绒花作为古代女人的发饰,其复杂的花样不适合现代日常生活使用,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当代女生的喜好,重新制作适合现代生活场景佩戴的绒花发饰,并可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新媒体营销,如此才能利于非遗的活态传承。

2.3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工作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完善立法工作,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会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因此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在与中央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完整法律体系,做好自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上的工作和职责。第一,各地应该严格把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不断完善。第二,各地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重视,可以对传承人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政策。同时建设传承人保障体系,对有困难的传承人给予帮助。第三,可以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奖惩机制,让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来,发动群众的力量。

2.4线上线下融合,进行“体验式传播”

“体验式传播”强调当下新媒体流量红利面临瓶颈的情境下,利用线下体验反哺线上的传播方式。目前关于非遗的线下活动与展览和体验项目普及程度并不高,但各学历、地域的人更乐于选择通过旅游和实体店体验的方式了解非遗,感官、情感、思想、行动上的体验,都是仅靠线上的数字化传播手段无法完成的。因此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发完整的非遗体验项目,如线上小视频拍摄搭配线下非遗技艺体验课程、甚至联合旅行社开发有新媒体基因的非遗主题的旅游目的地体验项目,都是很好的促进非遗传播的方式。非物质文化中遗产中包罗万象的艺术内容以及独特的审美价值,可帮人们在传统与创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等关系中寻找平衡,在急速变迁的社会中避免“单面人”出现和异化现象发生。在利用新媒体进行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必须避免简单的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堆砌,避免唯经济效益是图的功利心态和不适当的商业化,以认真的态度进行创新,同时在传播中找寻新盈利模式。唯有如此,才能让新媒体承载起古老的民族之魂,并借助新媒体之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喜爱,让更多人有兴趣了解和学习非遗,从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下,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而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必须做好其保护以及传承工作,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体适能泵国人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彭聪,赵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活态的传播创新——以安新芦苇画短视频呈现为例[J].出版广角,2019(1):49-51.

[2]刘畅.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以南京民俗博物馆的传统手工艺保护项目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8(5):103-107.

[3]高莹.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实践与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22-23.

[4]董颖钰.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传播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7.

[5]荣梅娟.新媒体多元化形式下的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J].智库时代,2018(42):265,267.

课题编号:SK201906

课题名称:以传承文化基因为核心的黑龙江地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