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配置人员的差错预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0
/ 2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配置人员的差错预防研究

黄小云

永州市中心医院 湖南永州 425000

摘要】目的: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配置人员的差错预防及管理方法进行分析。方法:本院于2017年7月起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施规范化管理;本次研究将本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2017年1月~2017年6月视为实施规范化管理前,2017年7月~2017年12月为实施规范化管理后,对实施效果及实施前后配置人员差错发生率进行比对。结果:实施规范化管理后,配置人员的取药时间、配置速度均优于实施前,P<0.05;实施规范化管理后差错发生率为3.01%,显著低于实施规范化管理前差错发生率5.43%,P<0.05。结论: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管理方案可有效提高静脉配置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降低药物配置差错发生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开展应用推广。

关键词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差错预防;规范管理;应用效果;差错发生率

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是为其他科室临床所需静脉注射药物配置的核心部门,其药物的配置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生命安全[1]。据此,本院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施了规范化管理工作。将2017年1月~2017年6月视为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施规范化管理前,2017年7月~2017年12月为实施规范化管理后,并对管理的实施效果及实施前后配置人员差错发生率进行比对,现主要内容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基线资料

此次的研究时间为2017年1月~2017年12月;将2017年1月~2017年6月视为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施规范化管理前,2017年7月~2017年12月为实施规范化管理后。本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有配置人员15名,其年龄区间为23~51岁,年龄均数为(36.85±2.64)岁;其中有男性工作人员5名,女性为10名;在管理实施前和实施后,工作人员及相关的药品配置种类和仪器未发生变化。

管理方法

1.2.1分析出现差错的原因:根据既往的相关工作记录及经验,分析并总结静脉药物配置出现差错等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1)药品方面的问题:同种类或不同类的药品生产厂家、规格、包装、颜色等会出现相似情况,配置过程中易发生差错;(2)配置人员方面的问题:相关工作人员态度不端正,在工作当中不能认真负责;其自身的专业素养较低,未用完药物不能及时放回原位导致配置出现差错。

1.2.2制定规范的管理流程:结合所分析的差错出现原因来制定相关的管理流程。首先,在临床医生开具医嘱后,由相关护理人员审核后再发送;第二,配置人员接收后要及时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实施配置操作;第三,药物配置完成后审核并送至成品区;第四,由病区相关护理人员确认药物名称、规格等信息后再为患者进行用药。相关操作要严格按照要求执行[2]

1.2.3提高配置人员专业素养并规范管理:建立规范化的考核制度,并定期开展相关的职业素养培训,提高其工作责任心,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还要加强相关的药物配置及药学知识培训,提高配置人员对易混药物及高危药品的认知,以此来提高其专业能力。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对配置人员实施规范化管理,以此来保证正常的工作秩序。

1.2.4规范药品管理:根据相关的管理制度来对药品进行合理的管理。为高危药品及易混淆药物制作相关的管理目录,并定时进行整理。同时要对药品放置环境进行规范管理;将温度与湿度控制在适合的范围,每天对操作台面及相关的仪器等进行严格消毒,控制人流量;配置人员在进入净化区域后要更换相关的工作服,以此来预防对药物造成的污染。在药物配置后,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审核,并遵守“二次审核”的原则,以此减少相关差错事件的发生[3]

观察指标

(1)对实施前后的效果(配置速度、取药时间)进行比对。(2)对实施规范管理前后配置差错发生率(包括配置出错、排药错误、医嘱审查错误)进行比对。

统计学方法

经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相关的涉及数据,差错发生率用%表示,采用卡方实施检验,P<0.05;取药时间及配置速度用5def3f3d50b5e_html_869809d1e709b1fc.gif 表示,用t检验,P<0.05。

2结果

2.1实施规范化管理前后的效果比对:实施规范化管理后,配置人员的取药时间、配置速度均优于实施前,P<0.05,见表1。

表1实施规范化管理前后的效果比对(5def3f3d50b5e_html_869809d1e709b1fc.gif

时间

药物配置总数

配置速度(s)

取药时间(s)

实施前

12136

61.33±5.69

50.69±5.64

实施后

12138

40.21±4.21

32.64±5.01

t

--

328.72

263.59

P

--

0.00

0.00

2.2实施规范化管理前后的差错发生率比对:实施规范化管理后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规范化管理前差错发生率,P<0.05。见表2。

表2实施规范化管理前后的差错发生率比对(n%)

时间

药物配置总数

配置出错

排药错误

医嘱审查差错

总发生率

实施前

12136

274(2.26%)

164(1.35%)

221(1.82%)

659(5.43%)

实施后

12138

102(0.84%)

100(0.82%)

165(1.35%)

367(3.01%)

X2

--

--

--

--

215.63

P

--

--

--

--

0.00

3讨论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属于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可实现对静脉药物的统一调配、检查和发放,能够保证静脉滴注药物的无菌性,除此之外还可以有效的减少药物浪费,使药物成本得到降低。合理准确的配置药物是保证治疗效果和患者治疗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虽然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常规管理方式较为严格,但也会因为相关配置人员的疏忽而导致其发生较多的药物配置差错事件,因此,需要实施有效的管理来减少药物配置差错的发生率,提高工作质量[4]。导致静脉药物配置出现差错的原因较多,包括药物本身的因素、工作人员的操作等。

本院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施了规范化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研究显示,在实施规范化管理后,配置人员的取药时间(50.69±5.64)、配置速度(61.33±5.69)相比较于规范化管理实施前的相关数据(32.64±5.01)、(40.21±4.21)有明显的优势,P<0.05;并且在实施规范化管理后差错发生率为3.01%,与实施规范化管理前差错发生率5.43%相比来说有所下降,P<0.05。主要是因为通过结合相关的工作资料和记录找出并分析出现药物配置差错的原因,进而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规范的管理流程;通过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建立规范化的考核制度,可有效提高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配置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对相关的易混药物及高危药品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配置错误的发生率;通过合理的管理制度,可提高其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5]。严格的药物管理制度也能有效的降低配置差错事件的发生率,应用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施有效的管理方案可提高工作质量,降低差错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叶慧.职业防护视角下静脉药物调配中心的岗位安全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21):172-173.

[2]卓金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常见护理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16):89-91.

[3]袁中珍,周利琼.运用品管圈降低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细胞毒药物配置差错率[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24):3537-3539.

[4]付新春,江平.追踪方法学对静脉药物集中调配差错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S1):581-582.

[5]郑淑敏.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差错分析与预防措施[J].海峡药学,2016,28(01):23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