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保守 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3
/ 2

中医药保守 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的效果

杨烨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宝鸡市妇幼保健院 小儿外科 721000

【摘 要】目的:探讨在保守治疗情况下,中医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6年6年我院门诊拒绝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9例,采用疝气带或绷带压住内环,研究组29例,采用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3.1%高于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69.0%,与对照组患儿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儿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中医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中医药;小儿;腹股沟斜疝;保守治疗;治疗效果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内,通常患儿出生后第一次啼哭就能发现,一些患儿是在出生后几个月发病[1]。在发病后,患儿临床表现出啼哭、触痛、腹股沟或阴囊有肿块,但对活动不会产生妨碍,在站立、哭闹或用力时,出现肿块或肿块增大的情况,或患儿平卧、睡眠后肿块会变小或消失,用手轻轻向上挤压会将肿块还原于腹腔[2]。小儿腹股沟斜疝在临床中有多种治疗方法,为探讨使用中医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本研究将将2016年1月至2016年6年我院门诊拒绝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后分别采用中医药治疗和疝带或绷带压住内环治疗,现将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至2016年6年我院门诊拒绝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9例,患儿均为男,年龄在1个月-5岁,平均年龄(3.1±1.1)岁,研究组29例,患儿均为男,年龄在2个月-6岁,平均年龄(3.2±0.9)岁。两组患儿均临床表现出腹股沟区或阴囊部位肿痛,但有时肿痛,有时消失,在行立或咳嗽啼哭时肿胀表现的明显。将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录入统计学软件中比较,结果显示出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用疝带或绷带压住内环治疗,每天固定4-6h,连续治疗30d。研究组采用中医药治疗,方名为补中益气汤,方内容为黄芪5g、升麻5g、党参、3g、白术3g、当归3g、炙甘草3g、陈皮3g、柴胡3g、荔枝核3g、台乌3g、鸡内金3g、川楝子3g,上述药物水煎服,15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及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情况,临床效果分为治愈、好转、无效三级,治愈:腹股沟区或阴囊部位出现的可复性肿物全部消失,站立、行走、啼哭、咳嗽时不再出现;好转:肿物明显减少,发作次数减少;无效:患儿的症状无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收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5df30ca542c0b_html_cf37d966799a0a23.gif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见表1。

表1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痊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29

8(27.6)

12(41.4)

9(31.0)

20(69.0)

研究组

29

12(41.4)

15(51.7)

2(6.9)

27(93.1)

X2

5.497

P值

0.019

2.2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儿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3讨论

临床中,小儿腹股沟斜疝,是患儿先天性鞘状突没有闭合或未完全闭锁,继而形成了孔隙,腹壁肌肉发育不全和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形成的薄弱或缺损,从而降低的防御能力,当患儿哭闹时,增加了腹内压,从而使腹部内的内容物向体表突出

[3]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腹股沟斜疝属于“腹痛”、“寒疝”、“气疝”的范畴,该病的发生主要是小儿先天体质不足,阳气不行,凝滞厥阴肝经等导致,且小儿后天脾失健运、中气虚弱、提举无力导致,因此,在中医上该病的治疗以补中益气、理气止痛为主[4]。为探讨中医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本研究将2016年1月至2016年6年我院门诊拒绝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中医药治疗和疝带或绷带压住内环治疗,结果显示,采用中医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治疗效果高于采用疝带或绷带压住内环治疗,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分析原因,补气益中汤方中的黄芪具有益气固表、补气养血的功效;升麻具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的功效;党参具有增加抵抗力、补气益中的功效;白术具有健脾、益胃、和中的功效;当归具有补血的功效、炙甘草具有抗酸、抗过敏的功效;陈皮具有健脾、助消化的功效;柴胡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荔枝核具有行气止痛的功效;台乌具有具顺气、开郁、散寒、止痛功效;鸡内金具有消食健胃助消化的功效;川楝子具有舒肝,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的治疗。诸药合用,能够升阳举陷、调理脾胃,使混入的脾胃强健、中气充足,升高阳气,同时具有疏肝理气、散寒止痛的功效,从而使小儿疝气的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保守治疗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方面有显著治疗效果,具有在临床中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威,崔晨,耿琦,李敬伟,李欣,周丹,杨晓帆,蒋健.消疝汤治疗成人疝气25例[J].河南中医,2016,36(12):2143-2144.

[2] 蔡军.中药外敷联合隔盐灸治疗小儿病气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7):83-84.

[3] 王永炎,严世芸.实用中医内科学[J].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64-368.

[4] 张冰,孙涛,张杨等.谢晶日教授中药内服与外洗治疗小儿疝气经验[J].中医药导报,2013,34(11):2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