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穿刺瘤内注射无水乙醇对比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预后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3
/ 2

经皮穿刺瘤内注射无水乙醇对比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预后效果评价

马致远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人民医院 邮编 74330

摘要目的:为探讨经皮穿刺瘤内注射无水乙醇与射频消融法治疗肝癌预后效果的比较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5年本区某医院54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通过患者肝功能检查及甲胎蛋白(AFP)测定、肿瘤大小变化、生存时间,分析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和射频消融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结果:PEI组施术后肿瘤直径残余(0.7±0.2)cm,RFA组施术后瘤体直径残余(0.2±0.1)cm,表明RFA组对于肿瘤直径的消减明显优于PEI组(P<0.05);对甲胎蛋白AFP的抑制方面:PEI组明显优于RFA组。两组患者术后白蛋白变化不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谷草转氨酶浓度的降低PEI组明显优于RFA组(P<0.05);谷丙转氨酶浓度两组术后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有效降低ALT浓度。

结论:,RFA与PEI对治疗肝癌患者均有显著的效果,但在细化疾病分期以及肿瘤大小评定的情况下,RFA在治疗早期肝癌以及小肝癌中优于PEI,在治疗进行到中期的肝癌及瘤体直径稍大的肝癌患者,行PEI术更佳,且术后并发症及预后较好。此总结对临床应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提高肝癌患者总体的存活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经皮穿刺无水乙醇 射频消融术 原发性肝癌 预后

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简称肝癌,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全世界每年平均约有25万人死于肝癌,而我国约占其中的45%。本病多见于中年男性,男女之比为5:1[1]。由于肝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虽然首选方法仍然是外科手术切除,但部分患者尤其是合并肝外转移者检出发病后已无外科手术指征,失去了手术最佳时期。所以现在对肝癌的治疗方法以经皮瘤内注射无水乙醇(PEI)以及射频消融(RFA)为主。是目前治疗肝癌的有效手段[2]。本研究对比RFA和PEI治疗肝癌的效果和系统的进行评价。旨在说明以期为临床肝癌治疗决策的制定和后期相关研究提供实践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至2015年本区某医院54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男37例女17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46±7.5)岁,将54例患者随机分为RFA组27例,PEI组27例。纳入标准:①肝癌患者,经病理穿刺活检确诊。②诊断为早期肝癌(单发病灶且直径≤5cm,或1~3个病灶直接≤3cm)③AFP>400ng/ml;④US、增强CT/MRI、选择性肝动脉造影下可见占位性病变者。

1.2方法 ①PEI组:术前给予患者10mg盐酸吗啡肌内注射,对精神紧张患者加用10mg地西泮肌内注射。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先行超声检查,观测肿瘤大小、所在部位、与体内大血管的位置关系,选择穿刺点及方向,行常规皮肤消毒。穿刺点用5%利多卡因沿既定穿刺方向局部浸润麻醉,当至肝包膜时,嘱患者屏气,给予足量麻药。在CT引导下逐步将乙醇针头经皮穿刺到肿瘤最深面,当抵达预设穿刺主要区时,肝内病灶回抽无血及胆汁,即可开始注射无水乙醇。边后退边旋转穿刺针,直到肿瘤浅面。采取多点注射法及分次注射,并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及公式V=4/3π(r+0.5)3其中V为无水乙醇注射总量(ml),r是肿瘤半径cm。决定乙醇注射量数[3]。为使乙醇液充分充盈病灶,在注射结束后,保留3~5分钟退针。术后监测患者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止血并早期予以抗感染处理。3~5周后复查CT,观察病灶大小改变。②RFA组:应用LDRF-120S多极射频消融仪,最大功率90瓦。患者术前6h内禁食,术前半小时给予地西泮10mg,杜冷丁25mg静脉注射。根据病灶部位的不同选择合适体位,对右肝病灶选择左侧卧位,从肋间穿刺进电极,左肝病灶选择平卧位,从肋下穿刺进电极。在CT下,进行穿刺活检,常规送病理。然后在CT引导下穿刺射频针达病变最远端,依据肿瘤的大小将电极伞张开,启动射频元开始治疗。以先深后浅的原则,对于直径小于3cm的病灶,一次消融即可,对于大病灶及多发病灶需要进行多针组合重叠穿刺或分次治疗。

1.3观察指标 持续治疗3个月后,统计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肿瘤瘤体直径、边界的变化及肝功能与AFP测定结果的变化。

1.4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用(n,%)表示;P<0.05表示差距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治疗前后肿瘤大小、边界的变化及肝功能AFP变化

组别

施术前后

瘤体直径(cm)

AFP(ng/ml)

ALT(U/L)

白蛋白(g/L)

PEI组

术前

2.5±0.6

533±164

58±12.0

31.45±6.34

术后

0.7±0.2

35±24

23±7.0

32.12±5.89

RFA组

术前

2.7±0.8

512±137

61±14.7

31.57±4.99

术后

0.2±0.1

179±58

14±5.9

33.51±5.32

由表1 可见PEI组施术后肿瘤直径残余(0.7±0.2)cm,RFA组施术后瘤体直径残余(0.2±0.1)cm,表明RFA组对于肿瘤直径的消减明显优于PEI组(P<0.05);对甲胎蛋白AFP的抑制方面:PEI组明显优于RFA组。两组患者术后白蛋白变化不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谷草转氨酶浓度的降低PEI组明显优于RFA组(P<0.05);谷丙转氨酶浓度两组术后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有效降低ALT浓度。

3讨论

肝癌对化疗和放疗不敏感,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肝移植、血管介入、射频消融等。肝癌治疗性切除是目前治疗肝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虽然目前的手术技术可以切除一些大肝癌,但术后残余的肝功能储备是否可维持患者的生命需求,以及未发生浸润的小原发灶处理仍是手术面临的难题。本研究主要类比两种局部治疗方式治疗肝癌的效果。为具有个体化差异患者肝癌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治疗方式选择。

PEI治疗的机制及应用:主要是利用无水乙醇对活体组织具有。脱水凝固作用,使癌细胞脱水、变性、凝固性坏死。据报道[4]将无水乙醇注入瘤体内,能使肿瘤细胞凝固。变性、组织出血坏死等病理改变。还可使肿瘤内供养血管及其周围的组织脱水,固定,造成局部血管收缩,血管壁变性及血管内皮细胞的破坏,在肿瘤内部血管形成血栓,阻碍肿瘤的血供,从而使瘤体组织缺血坏死,最终被正常的肝组织修复。RFA治疗的机制及应用:在CT下或开腹条件下,将电极插入肝癌组织内,应用电流的热效应使局部达到高温而杀死肿瘤细胞。当坏死的肿瘤细胞变性、组织碳化时,热量不能有效的向外传导;直径约大,消融周边传导的热量越少,半径约大的肿瘤组织完全坏死率就越低,故RFA技术仅适用于直径小的病灶。小肝癌和早起肝癌是RFA的绝对适应症。

本研究中统计数据表明RFA对于消除肝脏小肿瘤疗效优于PEI,但应对较大瘤体(直径3~10cm)或进行到中期的肝癌患者行局部治疗时,还应首选PEI术,较大的瘤体容积可以保证乙醇腹腔内弥散量的下降,减少腹膜刺激症。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RFA与PEI对治疗肝癌患者均有显著的效果,但在细化疾病分期以及肿瘤大小评定的情况下,RFA在治疗早期肝癌以及小肝癌中优于PEI,在治疗进行到中期的肝癌及瘤体直径稍大的肝癌患者,行PEI术更佳,且术后并发症及预后较好。此总结对临床应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提高肝癌患者总体的存活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

[2]Feng K,Ma KS.Value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ar carcinoma[J].World JGastroenterol,2014,20(20)

[3]Shiina S, Tagawa k, Unuma T, et al. Pere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therap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nalysis of 77 patients[J]. AJR,1990

[4]王恒毅,常洞镭,刘伟鹏,青少年原发性肝癌24例诊疗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