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患者全麻苏醒期在麻醉恢复室的躁动危险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3
/ 2

成年患者全麻苏醒期在麻醉恢复室的躁动危险因素分析

王沛红 孙艳

威海市立医院 山东威海 264200

[摘要]目的:对成年患者全麻苏醒期在麻醉恢复室的躁动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方法:以2015年8月到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全麻的1864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的患者设为观察组,保持安静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年龄、性别、ASA分级、受教育程度、诱导使用咪达唑仑、麻醉时间、手术类别、全麻苏醒恢复时间等数据进行总结和对比分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发生躁动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共有106例,在麻醉苏醒期有躁动情况,占比为5.69%。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ASA分级偏高、术中补液量大、术中放置尿管以及术后疼痛等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包括ASA分级偏高、术中补液量大、术中放置尿管以及术后疼痛。

[关键词]成年患者;全麻苏醒期;麻醉恢复室;躁动;危险因素

全麻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 EA)是全身麻醉的患者苏醒期发生的一种急性精神障碍,在此期间患者意识水平、肌肉张力及体液情况等都在恢复期,无法进行完善的自觉活动和保护性反射[1]。所以全麻苏醒期躁动往往会导致各种严重后果,例如患者自行拔除气管导管、导尿管等管道,造成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和气道合并症等,使得患者预后恶化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2]。已有的临床研究尚未阐明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机制,且患者资料多以12岁以下的小儿和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为主。本文以近几年在我院手术接受全麻手术的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麻醉恢复室中成年全麻患者发生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干预全麻苏醒期躁动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5年8月到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全麻的1864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的患者设为观察组,保持安静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要求所有患者年龄均在18岁以上,且ASA评价等级在I到III级,且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患者所属的科室包括骨科、妇科、血管外科、乳甲外科、消化外科、内分泌外科等。排除合并有意识障碍、听力或视力功能障碍以及合并有严重器质性脑病的患者,排除精神疾病患者。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且同意参与研究。

1.2方法

1.2.1麻醉方法

在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宣教,同时对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进行统计,评价患者的ASA分级和术前焦虑水平。术前30min左右开始用药干预,进入手术室后对心电图、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监测。患者所采取的全身麻醉方式主要包括全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两种。全麻诱导所使用的药物主要有丙泊酚、咪达唑仑、舒芬太尼等,具体用量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诱导完成后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40mmHg左右。术中的麻醉维持依靠微量泵泵注雷米芬太尼,并根据患者的术中情况泵注丙泊酚或吸入七氟烷,此外应间断给予维库溴铵等肌松药[3-4]。术毕立刻停用麻醉药,进入麻醉恢复室时不拔除气管导管,同时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采用肌松拮抗剂接触肌肉松弛状态,对于躁动患者应结合病因及躁动程度采取适当的镇痛镇静干预,达标后送回外科病房。

1.2.2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镇静-躁动分级表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等级为1~4级,观察组等级为5~7级。对两组患者的以下情况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

(1)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ASA评级、文化程度以及术前的合并症、药物服用史等;(2)麻醉情况:包括全身麻醉的方式、诱导麻醉时的用药用量、吸入麻醉时间等;(3)手术资料:手术种类、手术时间、出血量、补液情况;(4)麻醉恢复室资料:拔管时间、意识恢复速度、恢复室内用时、肌松拮抗剂使用情况、其他麻醉拮抗剂使用情况、体温情况、术后疼痛。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所涉及的全部数据资料的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 20.0软件进行,其中与对比相关的计量资料用(`x±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X2检验,躁动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时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864例患者中共有106例在麻醉苏醒期有躁动情况,占比为5.69%。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ASA分级水平高、术中补液多、术后安置尿管以及术后疼痛等级高是成年患者全麻苏醒期在麻醉恢复室的躁动危险因素(P<0.05)。

3.讨论

全麻患者的苏醒期躁动一类临床常见的并发症。参与本文研究的1864例患者应用镇静-躁动分级表对躁动情况进行评价,其中有106例在麻醉苏醒期有躁动情况,占比为5.69%,与已有的研究结果类似

[5]。本研究结果表明,ASA分级水平高、术中补液多、术后安置尿管以及术后疼痛等级高是患者发生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其中ASA等级高时患者情况较差,全麻过程中患者的循环、呼吸系统不稳定,且患者需要的麻醉药量提高,同样抑制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且易造成麻醉药量相对不足,躁动发生率高。补液量过大会造成患者肺水肿,严重限制呼吸功能,进而导致患者躁动。尿管刺激促使患者有解小便的欲望,同时尿管的不良刺激会提高躁动的概率,且男性高于女性。此外,106例躁动患者中有62例出现明显的术后疼痛,比率达到58.5%,且大多数在镇痛药干预后处理后可以安静合作,证明疼痛也是躁动的主要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王云霞,王会文,侯春梅,彭宇明,菅敏钰等. 神经外科患者麻醉恢复期常见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08):962-967.

[2]童珊珊,李军,彭春玲,饶传华,刘超,闵苏. 麻醉恢复室的成年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分析[J]. 重庆医学,2015,(10):1340-1342.

[3]周艳瑾,孙召云,金岗峰,郭定刚. 全麻患者术后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处理对策[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08):873-875.

[4]沈一维. 成年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A].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12第二届全球华人麻醉大会第五届全国青年麻醉学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12:1.

[5]高峰,杨辉,曹菲,田学愎,许爱军,田玉科. 不同药物治疗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疗效比较[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0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