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3
/ 2

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分析

付国强 孙立波

威海卫人民医院 264200

摘要:目的 分析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药,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应用氟喹诺酮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56 例患者,对其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给药方式及给药途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及恢复时间,及其累及的器官或系统的临床表现。结果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58.9%)多于女性(41.1%),且31~60岁(66.1%)患者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在给药方式中,单独给药患者(85.7%) 高于联合用药患者(14.3%);给药途径中,静脉注射患者(64.3%)高于口服及外用患者(21.4%、14.3%);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中,19~40岁患者的发生时间要长于其他时间段的患者,恢复时间要短于其他时间段的患者;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后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结论 在临床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要明确其适应症及禁忌症,选择最佳的给药方式及途径,合理用药,从而降低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氟喹诺酮类(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这种基本结构的抗菌药,作为一种广谱抗菌素,具有较强的抗菌能力,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应用于呼吸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1]。它是以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为靶细胞从而妨碍细菌脱氧核糖核酸回旋酶,造成细菌DNA的不可逆损害,从而达到抗菌效果[2]。在使用这种抗菌药物的同时还需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从而减轻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笔者就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总结,为氟喹诺酮类在临床中的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畅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应用氟喹诺酮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56例患者,男33例(58.9%),女23例(41.1%);年龄16~65岁,其中有2例患者年龄在20岁以下,21~30岁患者有9例,31~60岁患者有37例,61岁及以上者有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ADR)报告表及卫生部制定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筛选标准[3]。患者的原发病类型为:呼吸系统感染22例,泌尿系统感染9例,消化系统18例,妇科感染7例。所有患者使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有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依诺沙星及莫西沙星等种类。

1.2方法 通过对56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临床表现及累及的器官、系统,以及给药的方式及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

1.3 观察指标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给药方式及给药途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及恢复时间,及其累及的器官或系统的临床表现[4]

2 结果

2.1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 在发生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56例患者中,男33例,其中18岁以下有0例,19~30岁有7例,31~60岁21例,60岁以上有5例;女23例,其中18岁以下有0例,19~30岁有4例,31~60岁16 例,60岁以上有3例;无18岁以下患者发生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19~30岁共有11例患者,占19.6%;31~60岁共有37例患者,占66.1%;61岁及以上的患者有8例患者, 占14.3%。

2.2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给药方式及给药途径 56例患者中,给药方式:单独给药患者有48 例,占85.7%;联合给药患者有8例, 占14.3%。给药途径: 口服患者有12例, 占21.4%;外用患者有8例,占14.3%;静脉注射患者36例,占64.3%。

2.3 氟喹诺酮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及恢复时间 19~40岁患者的不良发应发生时间平均为(23.1±1.4)h,恢复时间平均为(9.4 ±4.7)h;41~60岁患者的不良发应发生时间平均为(18.4±2.7)h,恢复时间平均为(15.4±6.1)h;60岁以上患者的不良发应发生时间平均为(13.7±4.1)h,恢复时间平均为(16.7±5.1)h。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中,19~40岁患者的发生时间要长于其他时间段的患者,恢复时间要短于其他时间段的患者。

2.4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后累及的器官或系统的临床表现情况 56例患者中,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情况: 皮肤系统有19例(33.9%),临床症状表现:红肿、过敏、皮疹或水泡等;消化系统有14例(25.0%),临床症状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呕血黑便等;全身性反应有7例(12.5%),临床症状表现:寒战发热、出汗、一过性休克; 循环系统有6例(10.7%),临床症状表现:心悸心慌、一过性低血压、胸闷、心动过速;呼吸系统有5例(8.9%),临床症状表现:呼吸困难、哮喘;神经系统有4例(7.1%),临床症状表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失眠、烦躁、耳鸣幻听、视线不清、四肢抽搐及颅内高压等;泌尿系统有1 例(1.8%),临床症状表现:血尿。

3 讨论

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一种广谱抗生素,在临床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具有抗菌性强及给药方便的特点[5]。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种人工合成药物,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在不断的被修饰,新型产品较多,从而逐渐出现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等氟喹诺酮类药物,其抗菌作用也在逐渐增强[6]。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前三代药物相比,在结构上对药物进行修饰,从结构中引入了8-甲氧基,从而有助于加强抗厌氧菌活性,而C-7位上的氮双氧环结构,则可以加强抗革兰阳性菌活性并保持原有的抗革兰阴性菌的活性,不良反应较少,但价格上较贵。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是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会导致孕妇中胎儿畸形、损伤关节软骨,故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禁忌症为18岁以下的儿童及妊娠哺乳期妇女。

在上述实验中,发生氟喹诺酮类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且31~60岁(66.1%)患者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主要是由于在这个群体人数众多,用药频率较高,故而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也会较多。单独用药患者要比联合用药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多,是由于联合用药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以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但也有可能会导致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增强。静脉给药患者多于口服及外用药物患者,这是由于静脉给药起效快、药量易控制,但同时也比较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氟喹诺酮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中,19~40岁这个年龄段的发生例数晚于其他年龄段,可能是由于这个年龄段的患者抵抗力较强,耐受力较好。在累及的系统中皮肤的反应较多,可能是由于其被患者及家属发现及重视。

综上所述,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给药方式及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累计器官或系统等因素有关。因此在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要严格依据其适应症进行。并且在进行服药前,要对患者进行询问患者的病史,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史者,要禁止服用。明确其禁忌症,对有禁忌症患者,一定要避免其服用。在进行用药时,选择最佳的给药方式及途径,并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给药剂量,在进行静脉给药时,要注意控制其滴速。明确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合理用药的发生,降低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振国.于文玫畅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调查及临床合理用药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7):25-26.

[2]陶丽.121例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J].中外医疗,2011,30(28):104-105.

[3]陈霞.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 12(32):196-197.

[4]董学花.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常见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J].北方药学,2014,11(5):44.

[5]车敏姿畅浅谈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合理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3):86.

[6]郭会娟.78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1c):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