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物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3
/ 2

临床药物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

赵加贝1 刘晓华2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在接受临床药物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并进行总结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前两年服用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艾滋病患者84例病历资料,进行整理对比3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使用药物主要有: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依非韦伦(EFV)、替诺福韦(TDF),在这些药物中选取成3组治疗方案且采用双盲法随机分配患者为:甲组选用AZT+3TC+NVP(28例)、乙组选用AZT+3TC+EFV(28例)、丙组选用TDF+3TC+EFV(28例)。结果:在分析资料报告中发现,三组治疗方案都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其中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贫血、白细胞数减少、药疹、胃肠道反应、脱发、皮肤干燥、肝功能损伤等。但是三组之间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服用,积极配合医生实施治疗方案,并且医生要依据患者的病情以及身体情况,谨慎选取高效的治疗药物组以及药物剂量,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不良反应

艾滋病(AIDS)是由于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侵犯带有CD4分子的免疫细胞,主要影响辅助性T细胞,从而导致人体自身免疫力降低,让其他病毒容易入侵导致病毒性感染疾病。目前,我国艾滋病的人数越来越多,因为艾滋病患者的死亡率极高,已经成为众人皆知的重要传染病之一[1]。然而对于已经患了艾滋病的患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能够有效的抑制人体免疫缺陷病毒的复制,并降低病毒对人体免疫细胞的影响,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病毒性感染疾病的几率,也在一定程度能够降低艾滋病的死亡率,延长患者的寿命。本文将总结分析接受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且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84位患者的病历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且84位患者都确诊为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年龄为17~69岁,其中男性患者有46位,女性患者有38位,病程都在2年以上,且患者以及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且具有知晓权。患者都在本市的疾病控制中心建立了艾滋病患者档案,用于领取国家免费提供的艾滋病抗病毒药物。

1.2方法:本研究的病毒治疗方案是根据中国艾滋病治疗标准制定的,就是2种核苷类逆转录酶制剂+1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的组合[2]。本研究用的治疗药物组有3组:甲组选用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乙组选用AZT+3TC+依非韦伦(EFV)、丙组选用替诺福韦(TDF)+3TC+EFV。药品均为在疾控中心登记后,国家免费发放的。患者在服用药物后要定期来医院做检查,时间为0.5、1、2、3、6、9、12、18个月,检查项目主要为:血常规、CD4+淋巴细胞数、肝肾功能等,如果出现其他症状,可以依据症状加以相应的检查。当服药时间满一年后要每3个月进行随访记录,记录患者的生活质量、服药情况、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发生程度等。

1.3数据处理:将3组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记录输入到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用(`x±s)和(%)来表示计数资料,由t值和χ2检验,若P <0.05则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将3种治疗方案进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类型以及例数进行对比:在甲组中可以发现:胃肠道反应有13例(46.4%)、贫血7例(25.0%)、肝肾损伤5例(17.9%)、药疹3例(10.7%);在乙组中:胃肠道反应有15例(53.8%)、贫血6例(21.4%)、肝肾损伤2例(7.1%)、药疹3例(10.7%)、神经系统异常2例(7.1%);在丙组中:胃肠道反应有9例(32.1%)、贫血7例(25.0%)、肝肾损伤3例(10.7%)、药疹4例(14.3%)、神经系统异常5例(17.9%)。经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胃肠道反应在3种治疗方案中占大多数,甲组治疗方案在本次研究中没有神经系统异常症状出现,3种治疗方案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种AIDS抗病毒治疗方案导致ADR症状与发生例数[n(%)]

治疗方案

胃肠道反应

贫血

肝肾功能损害

药疹

神经症状

AZT+3TC+NVP

AZT+3TC+EFV

TDF+3TC+EFV

13(46.4%)

15(53.8%)

9(32.1%)

7(25.0%)

6(21.4%)

7(25.0%)

5(17.9%)

2(7.1%)

3(10.7%)

3(10.7%)

3(10.7%)

4(14.3%)

0

2(7.1%)

5(17.9%)

P值

大于0.05

3 讨论

经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的治疗方案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差异还是挺明显的,而且乙组和丙组治疗方案带来的神经症状较为严重,甲组的不良反应中还有明显的骨髓抑制。现如今,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说抗病毒治疗是最为有效的,而且也是最能够延长患者寿命的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药物可以抑制艾滋病病毒的复制,从而能使人体构建自身免疫系统,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对于大部分患者在使用该治疗方案后CD分子的免疫细胞都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但是本文中所发现的不良反应会让患者对于延长生命或者治愈身体失去信心,因此我们医务人员必须要重视的。

综上所述,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过程当中,医务人员应更为重视对服用药物后的监理和长时间定期的随访,临床治疗时必须根据患者的疾病种类或引起疾病的病菌以及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用药剂量[4]。如果患者在服用药物后引发的不良反应严重到危害生命,应立即停药,避免产生更为严重的情况以至于患者丧失生命,然后调整治疗方案,从而延长患者寿命。

参考文献

[1]郝颖,邹笑春. 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22):168-169.

[2]王玉石. 艾滋病患者应用依非韦伦抗病毒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29):95.

[3]廖炯,骆安德,苏美如,黄荣师,连晓明. 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分析[J]. 当代医学,2015,(04):16-17.

[4]苏军汉. 792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 吉林医学,2012,(21):4541-4542.

1作者简介: 赵加贝,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药剂科,职称:药师。

2 刘晓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药剂科,职称: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