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在急性脑梗塞 患者凝血 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3

血栓弹力图在急性脑梗塞 患者凝血 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李海彬

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广东 汕头 515000

目的 通过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探讨TEG在急性脑梗塞患者凝血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行TEG、常规止凝血功能与D-二聚体(D-D)检查,并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塞治疗前患者的R值和K值明显缩短,α角、最大血块强度(MA)值和凝血综合指数(CI)增大。常规止凝血功能中凝血酶原时间(PT)、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降低,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急性脑梗塞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的TEG参数、常规止凝血功能指标与D-二聚体(D-D)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在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凝血过程、指导与监测药物治疗及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TEG;凝血;急性脑梗塞

急性脑梗塞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较高的缺血性和血栓形成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许多研究指出,血小板活化、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失衡是脑梗死形成的主要原因1。传统的凝血实验室检查只能检测凝血过程中某一个或某几个因子,不能真实反映体内凝血功能状态,而应用TEG检测可评估及反映血小板与凝血级联反应、全血的血液凝固和纤溶状态及各种血细胞成分对血浆因子活动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6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TEG检测,探讨TEG在急性脑梗塞凝血监测中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60例在我院神经内科确诊为急性脑梗塞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为(60.4±5.1)岁,全部病例均为首次发病48h内入院,所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会议通过的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或MRI证实。选取健康对照组60例,均来自同时期门诊或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为35-75岁,平均年龄为(55.4±5.9)岁。研究组及健康对照组均无严重呼吸和循环系统疾患和无明确肝肾功能损害,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仪器与试剂

TEG所用仪器为乐普科技CFMS(西芬斯)血栓弹力图,所用试剂为原厂配套,来自乐普科技公司。常规止凝血功能与D-二聚体所用仪器为美国IL公司的全自动血凝仪ACL TOP 700,所用试剂与室内质控品均为IL公司配套试剂。

1.3方法

1.3.1 凝血常规检测 健康对照组和研究组所有患者在发病后48h内与治疗后均采集静脉血标本,每份标本用真空采血管采集枸橼酸钠抗凝的静脉血2.7mL,置入装有0.3mL枸橼酸钠的抗凝管中,立即混匀,3000×g离心10min,分离出乏血小板血浆,使用ACL TOP 700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

1.3.2 TEG检测 健康对照组和研究组所有患者在发病后48h内与治疗后均采集静脉血标本,每份标本用真空采血管采集枸橼酸钠抗凝的静脉血2.7mL,置入装有0.3mL枸橼酸钠的抗凝管中,立即混匀,在37℃1h内将1mL枸橼酸抗凝的全血注入高岭土试剂瓶中激活,在测定杯中注入20uL氯化钙,再取340uL标本注入测定杯,测定杯以4℃45°的角度旋转,每周期持续10s,通过自由悬针和扭力丝将凝血过程中凝血块机械阻抗的变化记录到电脑上,并与时间相对应,绘制成图像。

1.3.3 TEG测定参数及其意义 (1)反应时间(R值):凝血因子缺乏或存在抗凝剂时延长,高凝状态时缩短,R值参考范围为5-10min;(2)凝血酶形成时间(K值):指从R时间终点至描记曲线幅度达20mm所需时间,反映凝血酶生成时间,其参考值为1-3min;(3)α角:主要反映血凝块形成速度,K值和α角反映纤维蛋白原水平和部分血小板功能,α角参考值为53-72deg;(4)最大血块强度(MA):反映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网形成的血凝块最大强度和稳定性,MA参考值为50-70mm;(5)综合凝血指数(CI):即以R值、K值、α角和M A值为基础来描述总体凝血状态,参考值为>-3~<+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i±s)表示,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研究组与健康对照组常规止凝血功能数据比较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前患者PT、PT-INR和APTT降低,FIB和D-D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研究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的常规止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研究组治疗前后与健康对照组常规止凝血功能数据比较(均数±标准差)

组别

例数

PT(s)

PT-INR

APTT(s)

FIB(g/L)

D-D(mg/L)

健康对照组

60

13.50±1.38

1.20±1.02

32.35±3.42

2.65±0.82

0.24±0.14

研究组

60

治疗前

10.19±1.25

0.68±0.65

23.22±3.12

4.85±0.94

0.41±0.25

治疗后

12.25±1.26

1.02±0.98

30.85±3.02

3.02±0.95

0.28±0.15

2.2 研究组与健康对照组TEG各项指标比较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前患者R值和K值明显缩短,α角、MA值、CI值增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研究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的TEG参数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研究组治疗前后与健康对照组TEG各项指标比较(均数±标准差)

组别

例数

R值(min)

K值(min)

α角(deg)

MA值(mm)

CI

健康对照组

60

5.85±1.52

2.82±0.48

60.25±5.88

52.28±4.25

-1.08±1.06

研究组

60

治疗前

4.25±1.25

1.25±0.35

68.32±4.29

64.26±5.26

1.15±0.98

治疗后

5.42±1.02

2.45±0.42

63.45±5.26

55.84±4.36

0.19±1.02

讨论:

急性脑梗塞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较高的缺血性和血栓形成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很多研究表明,血小板活化、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失衡是脑梗死形成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凝血实验室检查只能检测凝血过程中某一个或某几个因子,不能真实反映体内凝血功能状态,而应用TEG检测可评估及反映凝血级联反应、全血的血液凝固和纤溶状态及各种血细胞成分对血浆因子活动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TEG、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全面了解急性脑梗塞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为预测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传统凝血常规是反映机体凝血功能方面的重要参考指标,如PT和APTT缩短,FIB、D-D 水平升高,提示机体的凝血功能增强2,相反则提示凝血功能下降,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提示急性脑梗塞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处于过度活化的状态,故临床上也将凝血常规指标作为判断血栓形成的依据。但传统凝血常规的指标只是反映体外血小板功能、血浆和凝血级联反应中一个部分,只是片段地、部分地描述,即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旁路途径这部分情况,而且这些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较低。因此,常规凝血功能监测指标并不能真实反映体内出、凝血情况,而且结果常常受肝素类物质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脑梗塞治疗前存在血液凝固性改变,R值和K值缩短,α角、MA值、CI增大。MA值增高,发生血栓的概率明显增加,这一对应关系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示急性脑梗塞呈高凝状态,这与先前报道一致,随着神经缺损程度的缓解,TEG高凝状态的改变也越缓和,提示可以将TEG作为监测高凝状态、推测急性脑梗塞病情预后及严重程度的参数。与常规凝血方法相比,TEG更为快捷和精确,是整体评价凝直线 8直线 9直线 10直线 11直线 12直线 18 血功能的一个敏感实验[3],它能从凝血因子激活开始到凝血形成及凝血溶解或血块回缩为结局,用物理方法模拟人体内环境下凝血、纤溶,它实现凝血因子启动、血小板聚集、纤溶的动态监测,提供患者真实的凝血全貌。近年来,由于TEG综合了体内血浆和细胞对凝血的影响,较常规的方法更接近于体内凝血的发生、发展过程,结果不受肝素类物质的影响、永久保留以图形显示的方法等优点,被逐步认为在诊断凝血系统紊乱方面优于常规的实验室检测[4]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得出结论,TEG在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凝血过程、指导与监测药物治疗及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Power A,Epstein D,Cohen D,et al .Renal impairment reduces the efficacy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Cerebrovasc Dis ,2013,35(1):45‐52.

[2] 辛颖 .急性脑梗死患者抗凝血酶 Ⅲ 、D‐二聚体 、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的测定[J ] .临床合理用药 ,2009 ,2(2) :15‐19

[3] 江秀龙,张旭,赵振华,等 . 血栓弹力图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J]. 内科,2014,9(2):148-151.

[4] Feller T ,Kellermayer MS ,Kiss B .Nano‐thrombelastography of fibrin during blood plasma clotting [J] .J StructBiol ,2014 ,186(3) :462‐4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