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辩证认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3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辩证认知

李文瑾 徐龙杰

青岛工学院, 山东省 胶州市 2663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传播的拜金主义、形式主义等消极信息给新时代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也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引导。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追求经济利益、物质价值的最大化,导致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往往选择具有更多经济价值的项目,产生部分脱离自身学习专业的实践活动的现象,所以,这就需要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形成引导合力,共同引领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来,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自身能力与品格,更好地参与服务社会的实践。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辩证;认知

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大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延伸。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提前接触社会,为以后的工作发展奠定基础。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高度倡导的第一课堂理论知识指导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体现,是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育人作用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高职院校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出台了相应的活动指导方案,并配有相关专业指导教师,以指导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育人工作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思考点就是如何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出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只有正确的理论知识才能指导社会实践朝着我们预期的目标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实践的育人和锻炼作用。大学生无论在学习及实践等领域,都应遵循这一理论指导原则,避免走弯路。新时代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当代大学生对理论专业知识具备专业的理解、拥有专业的技能和高效运用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等,以进一步加快大学生逐步社会化的进程,来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个人和社会价值。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农村支教、企业实习、志愿服务、社区宣讲等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达到帮助大学生提前了解未来工作的岗位知识、更好地选择适合的工作岗位、体验生活的真谛、提高自身的人际社会交往能力、积累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帮助更多需要的人等作用。

2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消极影响

2.1社会实践总体规划与现实脱离

在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总体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社会实践总体规划与现实脱离的问题。很多高校在制定社会实践活动总体规划时,忽视了客观规律,忽视了学校自身发展的情况,以及为社会实践活动所提供的资金,一味地想要好效果,提出硬性指标,但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却不配套。导致了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虎头蛇尾,难以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也难以帮助学生接触真真切切的社会现实,帮助学生提高个人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导致了社会实践活动沦于形式,难以发挥应有效益。

2.2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单一

高校在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只能够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考察,但是对于其实际的效果不能极好的体会。因此,这种传统模式下的社会实践考察方式就会导致其新兴实践内容与活动不能够极好的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使得其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距较大。同时由于其实际的实践活动的领域并不宽泛,因此其具体的实践内容就显出一定的劣势,因此其时代性和现代化的特点都会有所缺乏,进而导致当前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够及时满足不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2.3社会实践层次与水平较低

在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还存在着社会实践层次与水平较低的情况。一些高校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认知不足,在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指导工作停留于表面,学生得不到具体的指导,从而在具体开展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常常沦于形式化,停留于浅表,层次与水平极低,只是“走个过场”,难以收获应有的社会效益,学生的能力也极难在这种表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必要的提升,对于真切的社会现实也没能够有足够的接触。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效益极低。例如,一些学校组织的去敬老院做义工等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就属于此列。

2.4缺少稳定的社会实践场所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实习不同,一般高校拥有稳定的实习基地,可供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实习工作,而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块,很多高校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所以,在实际的活动开展中,一般是学生自己去找地方进行社会实践,也有极少数部分是由学校牵头并组织,但这种情况非常少。因此,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常常缺少稳定的社会实践场所,在找寻社会实践场所这个过程中,学生耗费了较多的精力,而且找到的社会实践场所也是好坏各半,难以进行有效规范化的管理和指导。例如,工商管理类的专业学生到动物救助站进行社会实践,就收效甚微。

2.5缺少稳定的补助资金来源

虽然校方往往会对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队伍进行资金上的帮助,但所帮助的部分,在整个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占的比例极低,杯水车薪,这就导致了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小队需要自己去拉赞助,需要自己去提供资金,给大学生的学业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而且由于资金的限制,也阻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队伍的壮大。这个问题若是能够彻底解决,那么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2.6缺乏大学生社会实践必要的准备工作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准备工作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流程,需要从动员、征集方向、讨论开展模式、确定考核方法以及最后的成果展览等五大方面进行。但在实际的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准备工作开展中,很多学校缺少了关键的环节,或者在一些环节工作不够到位,导致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动员环节工作不力,那么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人数就会减少。如果在征集环节工作缺失,就会导致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糟乱,无法评价。如果在开展模式环节工作缺失,那么会导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的不规范化,难以收获预期的效果,而在考核方式与成果展览两个环节工作缺失,将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积极性。所以,这个问题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2.7社会实践缺少配套教师的有效指导

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指导教师的作用十分关键,可以针对性的对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的具体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指导和规范,从而帮助学生科学高效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但在许多高校的具体社会实践活动中,很多指导教师只是“挂名”,完全未能履行其指导学生如何具体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只是形式上的挂名,这样就导致了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得不到有效地指导,最终造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化与表面化,学生难以有所收获。

2.8缺乏有效合理的社会实践结果评价与利用方式

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评价与利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尤为重要的一环,使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可以放大学生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并且可以进一步激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但是,就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考察来看,高校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评价结果主要是由单一形式的报告或是实践材料来进行结果与分数的评定,同时根据分数的不同进行不同形式上的能力划分。这种通过分数的形式来体现出学生实际社会实践能力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评价的过程中过于重视结果分数,而对于实践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并不能实现控制,因此就会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助长各种不良风气,最终就会导致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参与性不高,最终的结果就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被抹杀。

3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对策

3.1提高各方面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方面,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各方面对其重视程度进行有效的提高,现阶段的绝大部分高校都有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当中的大多数都只是为了应付,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不对应的情况比比皆是,不仅不能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强化,甚至还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善。首先是强化校领导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使其明白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必经阶段,而不能只是为了应付现阶段的教育章程,只有先使校领导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够使其对社会实践进行支持;其次是革新相关指导教师的意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大多都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师,在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学校应当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学习,使其对社会实践活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最后是在学生群体当中宣传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部分学生而言,社会实践活动只是“集体出行”“课中旅游”等,娱乐性质占主导地位,必须加强对其教育,使学生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从而使其形成重视,正确对待。

3.2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能实现机制

机制的建立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能的实现而言是一种保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成。首先就是校方要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定相关规定和要求,通过这种形式来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尤其是针对一些“应付了事”的现象更是要进行严格要求,使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只是“面子工程,”通过制度形成威慑性,规范社会实践活动;其次是建立监督机制,监督机制的建立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校内各学院各专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不能只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监督,要做到全过程监督,通过实践报告、实践记录等形式来了解校内所有实践活动状况,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最后就是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相关指导教师需要有效地履行自身职责,对自己所带领的学生进行监督和评价,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当中表现较为出色的学生进行表扬,对于表现不够出色的学生进行鼓励并且指出其错误,通过这种形式来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加完善,在保证社会实践活动圆满完成的基础上又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3.3加强各方合作,丰富实践形式

传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显示出了单一性和落后性,这种实践形式往往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收获较好的效果。针对这种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各方的合作,要由学校主导,在学校、家庭、社区甚至企业当中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能够经历全过程的教育,使各方同时发挥其教育职能,并且在这种合作之下,能够为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进行安全、效率等各个方面的保障,使其社会实践成果最大化;其次是对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进行进一步的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应该只是上文中所述的“集体出行”“集体旅游”,而应当从大学生专业性质出发,选择适合其实践的形式,比如为理工类专业提供技术型实践机会,为文史类专业提供文化性实践机会,通过这种形式使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和强化,从而促进其全面成长;最后,学校应当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实践项目,不仅仅是校外实践项目,还包括校内实践,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创新创业街”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等形式来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更多的关照,使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结束语

新时代赋予大学生新的使命与担当,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当代大学生需要不断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同时,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培育体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引领,以品牌实践活动为抓手,以长效机制建设为保障,协同各方力量,形成培育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

参考文献

[1]吴任慰.论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中的运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陈结淼,秦楠.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价值探索[J].铜陵学院学报,2005(4).

[3]江浩.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

[4]陈俊珂.美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5(4).

[5]李惠.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

[6]邹富发,杨卫平.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浅析[J].科技资讯,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