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辨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2

中医药辨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分析

李春

黑龙江省农垦牡丹江管理局中心医院 1583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辨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3例,给予中医辩证论治分型,现对不同分型效果进行分析。结果:63例冠心病心绞痛者治愈率为73.02%,总有效率为92.06%;其中以心血瘀阻型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最高为80%和100%,其次为痰浊壅阻型71.43%和92.86%;阴寒凝滞型75.0%和91.67%;气虚血瘀型66.67%和83.33%;心肾两虚型最低为60.0%和80.0%。结论: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辩证论治,对临床症状给予辩证施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治疗;辨证论治分型;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为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认为属于“胸痹”、“心痛”等病的范畴。中医学由以前气血阴阳亏虚为本,气滞、血瘀、痰浊、阴寒为标的辨证,也向多方位发展:从“瘀”论治,从络从风论治[1]。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和实验研究皆证明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和生命质量等作用。现对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对其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方法治疗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3例,其中男37例,女26例,年龄37~80岁,平均年龄56.5±2.5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4年,平均病程5.5±0.5年;所有患者均有心电图ST及T波 改变,临床表现:心绞痛24例,心胸窒闷气短39例。高脂血压症28例,高血压21例,脑血栓后遗症8例,高黏血症6例。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分型,心血瘀阻型 20例、痰浊壅阻 型 14例、阴寒凝滞型12例、气虚血瘀型12例、心肾两虚型5例。

1.2 方法 心血瘀阻型 20例,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痰浊壅阻 型 14例,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阴寒凝滞型12例、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方药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气虚血瘀型12例,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不畅,瘀血阻滞。方药: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心肾两虚型5例,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方药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1.3 疗效判定 治愈:患者疼痛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至发病前表现。好转: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发作次数减少,间歇时间延长,心电图无明显缺血改变。未愈:主要症状及心电图无改变[2]。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0.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5df7150c59cd2_html_f6e2649d5d5a58c1.gif 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组间比较,检测应用t检测和x2 检测。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2 结果

选取收治的63例高血压心绞痛患者辩证分型后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治愈46例(73.02%),好转12例(19.05%),未愈5例(7.94%),治愈73.02%,总有效率为92.06%;其中心血瘀阻型 20例,治愈16例(80.0%),好转4例(20.0%),治愈率80.0%,总有效率100%;

痰浊壅阻 型 14例,治愈10例(71.43%),好转3例(21.43%),未愈1例(7.14%)、治愈率71.43%,总有效率为92.86%;

阴寒凝滞型12例,治愈9例(75.0%),好转2例(16.67%),未愈1例(8.33%)、治愈率75.0%,总有效率为91.67%;

气虚血瘀型12例,治愈8例(66.67%),好转2例(16.67%),未愈2例(16.67%)、治愈率66.67%,总有效率为83.33%;

心肾两虚型5例,治愈3例(60.0%),好转1例(20.0%),未愈1例(20.0%)、治愈率60.0%,总有效率为80.0%。

其中以心血瘀阻型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最高为80%和100%,其次为痰浊壅阻型71.43%和92.86%;阴寒凝滞型75.0%和91.67%;气虚血瘀型66.67%和83.33%;心肾两虚型最低为60.0%和80.0%。

3 讨论

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证候分类参照胸痹心痛病证候分类方法进行。以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为依据,按照症状的特征进行归类。标实证的疼痛程度剧烈,临床特征有三种:血瘀特征:痛处固定,入夜更甚;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痰浊壅塞特征: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苔浊腻,脉弦滑。寒凝特征:胸痛感寒易发或加剧,形寒肢冷,舌质淡紫,苔白润,脉沉紧[3]。冠心病心绞痛病机性质属本虚标实。在病变过程中,一般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原则进行治疗。心绞痛发作时,以心痛为急,应急则治其标,先治心痛,待心痛缓解后,再议本标同治,通补兼施,扶正与祛邪并用。心绞痛缓解期,属虚中夹实,应“缓则治其本”,以扶正固本为主,辅以祛邪通脉。若临床见心阳暴脱,肢冷汗出,脉微欲绝者,虽有心痛之症,亦必遵“甚者独行”的原则,本急先治本,先回阳救逆,待阳回脉复,再议温通并用[4]。

本研究中,63例高血压心绞痛患者辩证分型后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治愈率73.02%,好转率19.05%,未愈率7.94%,总有效率为92.06%;其中以心血瘀阻型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最高为80%和100%,其次为痰浊壅阻型71.43%和92.86%;阴寒凝滞型75.0%和91.67%;气虚血瘀型66.67%和83.33%;心肾两虚型最低为60.0%和80.0%。

总之,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辩证论治,对临床症状给予辩证施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董正昌. 中医药辨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5例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12):181-181.

[2]史燕妮, 昌艳艳.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与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6):162-163.

[3]陈劲松, 戴虹.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治疗研究进展[J]. 北京中医药, 2009, 28(9):749-751.

[4]王集贤. 中药治疗43例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 中医药信息, 2002, 19(3):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