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纪生治疗盗汗、郁证治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2

赵纪生治疗盗汗、郁证治验

徐也 1 赵纪生 2

1.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5 级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00 2. 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纪生名医工作室,江西南昌, 330000

摘要:赵纪生教授在临床中坚持治病必求于本,认为辩证既准,其效也捷,并将这一学术思想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对内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病的治疗常能取得显著的疗效,现举一例病案加以阐述。

关键词:内科疾病 名医经验 赵纪生

赵纪生教授为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名中医,第三、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50年,不仅擅长常见内科疾病的治疗,且对诊治疑难杂病亦有独特的经验。笔者有幸侍诊于侧,观察其治疗一郁证、盗汗病例效果甚佳,现将其整理如下,以飧同道。

范xx,女,84岁,江西南昌人,大学退休教授,2017年4月18日初诊。

烦闷伴夜间汗出2年余。患者于2015年因得知丈夫患有膀胱癌后出现性情抑郁,情绪低落,夜间汗出甚则晨起衣物被汗浸透,曾多次服用中成药及中药(具体不详),效果不显,几月前体检未发现有明显异常。因其丈夫服用赵老师所开中药效果显著,故前来就诊。

刻下患者忧郁焦虑,精神疲惫,形容憔悴,夜寐不安,失眠多梦,心悸胸闷,盗汗,纳差,怕冷,乏力,腰膝酸软,大便时有日行2-3次,质偏稀,小便尚可。舌质淡,苔薄白腻,脉虚弦。

辩证:肝气郁结、心脾两虚。

治法:疏肝解郁,补益心脾

处方:黄芪30g,柴胡10g,炒白芍10g,炒枳壳10g,百合20g,酸枣仁30g,桂枝10g,干姜10g,大枣4枚,浮小麦30g,姜黄1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仙茅10g,补骨脂10g,炙甘草10g,。14剂,中药内服:每日一剂,每剂水煎两次,每煎取汁150ml,药汁混合,分早晚两次温服。同时开导情志并嘱其调养之法。

2017年5月4日二诊:患者16天后复诊,诉服用7剂时,汗出如洗症状基本消失,但仍有夜间汗出,失眠也减前缓解,一晚能睡4-5小时,服用14剂时,自觉精神状态较前明显改善,夜间能睡5-6小时,但醒后仍感夜间隐隐有汗出。患者因家庭原因未能及时就诊,故已停药两天,这两晚睡眠时间约4小时,且现患者时有口干欲饮,仍稍感心悸,大便可,小便可,舌质色转为偏红,苔薄白,脉细,处方:黄芪30g,柴胡10g,枣皮15g,麦冬20g,炒白芍10g,炒枳壳10g,百合20g,大枣4枚,酸枣仁30g,浮小麦30g,姜黄1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14剂,中药内服:每日一剂,每剂水煎两次,每煎取汁150ml,药汁混合,分早晚两次温服。

2017年5月18日三诊:患者服药后盗汗症状完全消失,夜间可整晚入眠,无明显心悸,偶感口干,自诉不愿在服用中药汤剂,故而停用中药方。改每日用西洋参,麦冬泡水。此后随其丈夫一起就诊时诉其诸症消失。

按:《素问·举痛论》中指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该患者因家庭变故,肝气郁结,不得疏泄,焦劳、忧虑太过,劳伤心脾,心失所养,心神不宁,故而心悸、失眠多梦,郁证日久,阳气运行不利,宗筋失温致腰膝酸软,怕冷。诸家言盗汗多属阴虚,此患者初诊时阴虚症状不显,而表现为体倦乏力、怕冷,知其非因阴虚致病,乃属劳伤心脾,阳气亏损,卫外而不顾也。治疗上采用四逆散、桂枝加黄芪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方中柴胡合枳壳理气解郁配,一升一降,舒调气机。柴胡合养血柔肝之白芍,可补养肝血,畅达肝气。桂枝温经解肌,合白芍调和营卫,干姜、炙甘草,大枣辛温和中,加益气固表之黄芪组成黄芪桂枝汤以固表止汗。 而加浮小麦,拟甘麦大枣汤之意,以养血安神,健脾和中,合煅龙骨、煅牡蛎拟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之意,以补阳固表止汗,酸枣仁甘酸质润,入心肝经,养血补肝,宁心安神,仙茅、补骨脂补肾助阳暖脾。[1]诸药和合,环环相扣,标本兼治,方证相应。二诊时患者自诉口干欲饮,考虑其忧郁太过。营阴暗耗,祛温阳药,加枣皮、麦冬以补益肝肾,润养肝肾之阴,审因治之,效如桴鼓,药到病除。

讨论:汗证本为人体阴阳失调,致使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失常,其中盗汗又称为“寝汗”为寐而汗液窃出,醒则即收,收后不恶寒,反觉热者为盗汗。[2]临床大多认为盗汗病理性质为阴虚。然而,盗汗之名,最早记载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并治》,张仲景述“男子平人,脉象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可见脉象虚弱、细微者不一定仅为阴虚解释。[3]《景岳全书·汗证》亦有论述“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可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郁证起因多属情志所伤致使肝气郁结而为病。如《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所述:“诸郁,脏气病也,其本源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治疗上辨明脏腑阴阳虚实,视虚实侧重不同而灵活运到,汗证亦可酌情使用固涩、敛汗的药物,以增止汗之功,这则验案临床证候错综复杂,病情延绵难愈,而赵老师在诊疗过程中注重辩证及重视舌脉变化,详审脏腑侧重之差异,证候之虚实,对用药及药量的运用把控有着独到的见解,真正做到了对患者病情的变化发现预后转归了然于心,故而能屡屡收到奇效。

参考文献:

[1]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 - 8.

[2]朱文峰.中医诊断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859 - 869.

[3]喻闽凤,许正锦.赵纪生医论医案集[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