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位置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2

不同位置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影响

林宇

荣县人民医院 四川 自贡 643100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不同位置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影响。方法 在本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间接诊的白内障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50例角膜切口位置选择在颞侧角膜缘后上方11—1点钟位置做反眉状切口的为A组,50例角膜切口位置选择在颞侧角膜缘后做反眉状切口,左眼选择在2—4点钟位置,右眼选择在8—10点钟位置的为B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情况。结果 B组患者术后3d末祼眼视力达到(0.4—0.8)的百分比为80.00%,术后1月末祼眼视力达到(0.4—0.8)的百分比为94.00%,明显高于A组的56.00%和82.00%;术后7d末的平均散光屈光度为(1.12±0.55),术后1月末的平均散光屈光度为(0.76±0.49),明显低于A组的(1.39±0.55)和(1.17±0.52);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切口选择在颞侧角膜缘后做反眉状切口,左眼选择在2—4点钟位置,右眼选择在8—10点钟位置,能够有效促进术后视力恢复,降低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关键词 角膜切口;白内障;角膜散光;视力

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疾病,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以眼科手术为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手术容易损伤角膜内皮细胞,影响到术后视力恢复。有研究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位置可有效减轻对角膜内皮细胞的伤害,降低术后角膜散光程度,促进视力恢复[1]。本次研究着重观察分析不同位置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在本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间接诊的白内障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50例角膜切口位置选择在颞侧角膜缘后上方11—1点钟位置做反眉状切口的为A组,50例角膜切口位置选择在颞侧角膜缘后做反眉状切口,左眼选择在2—4点钟位置,右眼选择在8—10点钟位置的为B组。A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48—73岁,平均年龄(59.1±8.5)岁;病程8—23个月,平均病程(15.5±4.4)个月;角膜散光(1.19±0.16)D;术前祼眼视力指数-0.4,平均(0.13±0.02)。B组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47—72岁,平均年龄(59.2±8.4)岁;病程8—24个月,平均病程(15.6±4.5)个月;角膜散光(1.21±0.20)D;术前祼眼视力指数-0.4,平均(0.13±0.0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可以比较。

1.2方法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医生完成,所有患者于术前1d按常规冲洗泪道,采用滴眼液滴入结膜囊预防感染,术前1h开始给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每隔10min滴1次,术中选用平衡盐液。行球后阻滞麻醉和眼球表面麻醉,做上直肌牵引缝线,以穹窿部为基底按常规剪开角巩膜缘球结膜。A组在颞侧上方900区域内做结膜瓣,行烧灼止血,然后在颞侧角膜缘后上方11—1点钟位置做反眉状切口。B组在颞侧900区域内做结膜瓣,行烧灼止血,然后在颞侧角膜缘后做反眉状切口,左眼选择在2—4点钟位置,右眼选择在8—10点钟位置。使用铲刀潜行分离,向下穿入前房并向两侧水平扩大切口至5—6mm,将黏弹剂注入前房,环形撕囊后注入平衡盐水,分离并转动晶状体核,将黏弹剂和晶状体核推入前房,在角膜内皮和晶体核之间注入黏弹剂。分离晶状体核并拖出眼外,清除残留晶状体皮质,置入人工晶体,检查切口无渗漏后于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完成手术。术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3—4次/d。

1.3观察指标[2]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d末、1个月末的裸眼视力,和术后7d末、1个月末的散光屈光度。

1.4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两组间同类数据的对比实施卡方检验,计数用资料(%)表示;两组间同类数据的对比实施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0.05为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

B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明显好于A组,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结果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比较 [n(%)]

组别

例数

术后3d末

术后1月末

0.1—0.3

0.4—0.8

0.1—0.3

0.4—0.8

A组

B组

50

50

22(44.00)

10(20.00)

28(56.00)

40(80.00)*

10(20.00)

3(6.00)

41(82.00)

47(94.00)*

注:与A组比较,*P<0.05为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术后散光度情况

B组患者术后散光度明显低于A组,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结果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散光度比较

组别

例数

术后7d末

术后1月末

A组

B组

50

50

1.39±0.55

1.12±0.55*

1.17±0.52

0.76±0.49*

注:与A组比较,*P<0.05为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白内障是老年人多发疾病,对于基层医院来说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的主要方式。传统治疗以复明为主,切口位置多选择在右眼颞上、左眼鼻上,由于手术对角膜及晶状体造成一定损伤,导致术后发生不同程度的手术源性散光,影响到患者术后的视觉效果及生活质量[3]。有相关研究表明,手术源性散光的发生及散光程度与手术切口位置的选择、切口距角膜边缘的距离及切口长度具有密切关系[4]。本次研究中,B组的手术切口选择颞侧角膜缘后做反眉状切口,左眼选择在2—4点钟位置,右眼选择在8—10点钟位置,患者术后3d末、术后1月末的祼眼视力显好于A组;术后3d末、术后1月末的散光屈光度明显低于A组,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切口位置的不同,对患者术后的视力恢复及散光屈光有一定的影响,手术切口选择在颞侧角膜缘后做反眉状切口,左眼选择在2—4点钟位置,右眼选择在8—10点钟位置,能够有效促进视力恢复,改善术后散光屈光度。

参考文献

[1]罗文山.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不同切口位置对术后裸眼视力和散光屈光度的影响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4):247-248.

[2]陈宏民. 切口位置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影响的观察[J].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7):1267-1268.

[3]陈晶,刘平,戚峰,等. 不同位置切口对小切口白内障术后散光的影响[J]. 中国伤残医学,2009,17(2):35-36.

[4]林莹. 白内障手术不同位置切口对角膜散光影响的比较研究[J]. 中国医疗前沿,2013,8(8):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