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临床疗效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2

口腔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临床疗效评价

郑海波 孙晓军

山东省威海口腔医院种植中心 , 山东 威海 264200

摘要:目的:探究口腔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在本院接受口腔种植手术的60例患者进行研究,共72颗种植牙,对患者行口腔种植术,且行X光检验,确定骨吸收情况。结果: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骨吸收量具有明显的差异,且3个月和6个月、6个月和12个以上、12个月和12个月以上之间数据对比P<0.05。经过分析,骨吸收量最大为6个月,其次为3个月,最后为12个月以上。结论:在种植体植入6个月时,患者的骨吸收量值达到最大。

关键词:口腔种植体;牙槽骨;骨吸收;疗效

口腔种植技术经过临床实践,已经成为口腔科患者的优质选择。但是,该技术植入后,患者骨吸收以及稳定性问题成为关注的重点话题[1]。因此,探究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结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患者,探究患者口腔种植术后边缘骨吸收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选择2015年在本院接受口腔种植手术的60例患者进行研究,共72颗种植牙,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45.2±2.1)岁。纳入标准:(1)患者身体健康;(2)患者在种植或者临近部位不存在骨丧失症状;(3)患者植入骨具有较高的初期稳定性;(4)患者依从性较高;(5)同意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骨量不足;(2)患者存在口腔良性和恶性肿瘤;(3)存在习惯性磨牙患者。

1.2 研究方法

对患者行术前检查。通过X光机对患者进行拍摄,观察患者的牙槽高度、骨密度以及邻牙结构,包括上额窦位以及下牙槽神经管等位置,经过精确的计算,获取患者缺牙区的骨高度,医师设计模板和模型,选择合适的种植体进行手术。

患者手术方法如下:严格对患者进行皮肤和口腔消毒,采用2%的利多卡因进行麻醉处理,在牙槽嵴顶行H或者L型切口,暴露患者的牙槽骨,在定位后,运用先锋钻进行导向和扩孔处理,达到深度和直径后,置入基台,缝合组织后3d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在1周后拆线,在患者手术2-6月内,对患者行修复手术,同时选择基台进行试戴,试戴完成后,给予患者种植修复。

术后随访。在患者种植后,每个季度要求患者复诊以此,之后每隔半年复诊1次。复诊后通过X光机检查骨组织吸收状况,通过电子游标卡尺来测量种植体高度,同时对牙槽骨以及种植体颈部的挤出点进行测量,通过数学计算方式,确定X线片的骨吸收量=(X线测量长度-骨种植体接触点到底端距离)/种植体实际长度。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近中以及远中骨吸收量进行F检验。同时对患者3个月、6个月、12个月以及24个月的骨吸收量情况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数据,对近中以及远中的骨吸收量进行检验,同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LSD法进行对比验证,α=0.05。

2 结果

2.1 患者近中和远中骨吸收量F检验

本次研究中,共60例患者72颗种植牙、对患者远中以及近中骨吸收量进行t检验,发现P>0.05,t=-0.8279,对比无差异。在不同时间段内,经过方差分析,其近中的F值为12.263,远中的F值为14.662,说明在不同时间段的骨吸收量对比P<0.001。见表1数据。

1 患者种植体近中和远中骨吸收量F检验情况表

变异情况

远中

近中

离均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P

离均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P

组间变异

0.204

4

0.043

16.662

<0.001

0.175

4

0.035

12.263

<0.001

组内变异

1.244

332

0.003

1.285

332

0.003

总变异

1.458

336

-

-

-

1.471

336

-

-

-

2.2 患者不同时间段骨吸收量对比情况检验

通过LSD-t检验,发现3个月和6个月、6个月和12个以上、12个月和12个月以上之间数据对比P<0.05。通过分析发现:

(1)3个月骨吸收量-6个月骨吸收量=-0.0203mm

(2)6个月骨吸收量-12个月以上骨吸收量=0.0436mm

(3)12个月骨吸收量-12个月以上骨吸收量=0.0230mm

经过分析,骨吸收量最大为6个月,其次为3个月,最后为12个月以上。

2 患者不同时间段骨吸收量对比检验情况表

植入时间

3个月

6个月

12个月

6个月

12个月

12个月以上

12个月

12个月以上

12个月以上

均值差

-0.0203

00.0087

0.0131

0.0105

0.0436

0.0230

标均差

0.0089

0.0006

0.0043

0.0007

0.0044

0.0054

P值

0.0009

0.3599

0.1069

0.0479

0.0001

0.0399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患者骨吸收量出现负值,说明患者骨高度呈现增加的趋势,其可能是由于患者在骨改建过程中,牙槽骨的位置出现变化,导致患者在刺激的作用下出现明显的变化。临床研究显示,在对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双磷酸钙和酸蚀处理后,患者在远中以及近中的骨吸收量对比P<0.05。同时患者植入第一年的吸收量在2mm以下,而后期的骨吸收量明显降低,其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2]。还有研究指出,患者骨结核过程中,其强度低于天然牙,因而患者在发生炎症时,容易增加骨吸收量[3]

本次研究发现,通过LSD-t检验,发现3个月和6个月、6个月和12个以上、12个月和12个月以上之间数据对比P<0.05。通过分析发现:(1)3个月骨吸收量-6个月骨吸收量=-0.0203mm;(2)6个月骨吸收量-12个月以上骨吸收量=0.0436mm;(3)12个月骨吸收量-12个月以上骨吸收量=0.0230mm。经过分析,骨吸收量最大为6个月,其次为3个月,最后为12个月以上。其可能是由于医师对患者的适应症进行临床把握,通过合理的设计,掌握种植体的受力情况,同时协调患者的咬合关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临床研究显示,种植体的植入方式,会对种植体的骨结合产生一定的影响,种植手术主要包括潜入和非潜入两种模式,并且认为潜入式有利于实现骨结合[4]。还有研究学者指出,患者在口腔种植术的应用中,患者的骨吸收量最大情况在半年内,而超过1年后,患者的骨吸收量会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因此,在口腔种植术的选择中,需要合理的确定时机,同时要科学的设计种植体,根据患者的咬合关系以及身体功能来进行科学的手术,以此来提升患者的种植效果,且满足患者的美观需求[5]。其与本文研究观点相符。

总之,在对患者行口腔种植术过程中,骨吸收量最大为6个月,其次为3个月,最后为12个月以上。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对患者进行手术,以此来提升患者的口腔种植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凌雄健.使用不翻瓣技术植入长、短种植体的边缘性骨吸收的对比:修复后1年及2年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17,22(03):140-141.

[2]祝岩,万澎波,赵伟,等.不同牙种植体系统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30):4419-4424.

[3]黄娜,李平,李安,等.超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30):4810-4814.

[4]岳喜龙,许胜,周文娟,等.Ankylos种植体用于前牙美学区3~5年的临床效果分析[J].口腔医学研究,2015,31(04):381-384.

[5]李效斐,张巧红,朱洪光,等.口腔种植体植入后骨吸收水平的临床研究[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14,19(0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