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本采集对血凝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7
/ 2

样本采集对血凝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李军

甘肃庆阳市中医医院检验科 745000

[摘要]目的:探讨样本采集对血凝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期间的200例血凝试验样本,分析样本合格率、不合格原因情况。结果:样本合格率为84.5%,不合格率原因中标本放置时间过长为1.5%,用药后采集为10.5%,抽血过长不顺利为2%,原因不明为1.5%。结论:样本采集中放置时间过长、采集前患者用药与抽血过长不顺畅等因素都是引发血凝检验结果,导致样本不合格的重要原因,需要严格管理。

[关键词]样本采集血凝检验结果影响

血凝检查对临床用药与治疗有较好的辅助作用,提供医疗基本参考信息。但是样本采集的全流程各环节都会存在对应的血凝检验结果影响因素。样本在采集、运送、保存等各环节都需要严格管理。本文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期间的200例血凝试验样本,分析样本采集对血凝检验结果的影响,内容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期间的400例血凝试验样本,所有信息来自于医院有关记录情况。

1.2 方法

将血液检查样本中的不合格样本原因做细致分析,分析各原因的发生比例,在此基础上分析改善对策。

结果

如表1所示,样本合格率为84.5%;如表2所示,不合格率原因中标本放置时间过长为1.5%,用药后采集为10.5%,抽血过长不顺利为2%,原因不明为1.5%。

表1:200例样本采集中合格情况[n(%)]

样本情况

数量

比例

合格

169

84.5%

不合格

31

15.5%

表2:31例不合格样本原因[n(%)]

原因

数量

比例

放置时间过长

3

1.5%

用药后采集

21

10.5%

抽血过长不顺利

4

2%

原因不明

3

1.5%

讨论

样本采集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因素构成的,但是更多的情况上集中在样本采集相关工作经手人。护士在精细样本采集中,需要做好各方面情况的了解,包括患者是否刚刚使用过影响血凝的药物,要做好应有的“三查三对”[1]。如果发现标本不合格,例如出现凝块,样本过多或者过少,抗凝剂使用的浓度不合适等,需要做好对应的拒收,重新做采集或者等待更好的采集时间。如果发现检验样本不合格,需要及时的将情况反馈到临床上,做好重新的样本采集。样本采集技术也有对应的要求。一般情况下需要让患者处于空腹与平静的状态下做采集准备,患者自身在采集前进行了剧烈的活动,情绪异常激动,乳糜血等情况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血小板指数、凝血因子、纤溶酶原等情况的干扰[2]。压脉带也需要避免扎得过紧,同时不可以进行长时间的压迫,如果有过大的压力与过长时间的束缚,则会导致局部血液浓缩与内皮细胞过多的释放T-PA,后者因素会导致纤溶有更强的活动。采血速度需要保持适宜性,如果过快的采集则会导致气泡出现,进而导致纤溶蛋白原以及相关因子的异常变性[3]。样本采集的过程相对长,止血带扎的时间较长,以及采集中穿刺无法一次性成功,则会导致血管受损,或者存在组织因子更多的进入到血液中,进而导致凝血酶的大量形成,进而导致血液凝固速度加快,进而导致检验结果产生变化。抽血不顺利,混匀缺乏及时性,混匀操作不够完全,这些都是导致结果偏差的原因,但是在表面上无法有效的发现,因此导致问题的隐藏。采血之后需要及时的将血液与抗凝剂混合配比,同时不可以过度的震荡引发其成本的变化。采血中还需要保持应有的顺序,第二、第三管的血液情况与第一管的样本情况会有一定差异性,一般情况下凝血功能检验需要运用第一管。样本在后续的存放、运输等也会影响样本的质量。一般情况下,样本不可以留置过长时间,尤其是常温情况下,需要做好必要的低温保存,常温下需要在采集后4h更好的检验,4℃环境下需要在24h内及时的完成。血液采集到试管中后,脱离了机体环境就开始持续发生样本的变化,只是这个样本变化的速度相对隐性且缓慢,因此要做好必要的防控处理。抗凝剂使用要依照专业比例配合,通常是血液与抗凝剂保持9:1的比例,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持样本的有效性。

除了要注意样本采集管理工作,需要做好人员的培训,让有关人员从意识上、技术上都有充分的纯属度。工作人员培训管理也需要保持科学性,需要将实体会议培训、线上培训等联合进行,甚至可以派遣员工在院外做专业性的培训学习,将先进技术更好的引入到院内科室工作中。线上培训主要是发布相关培训资料,做好员工之间的沟通,分享工作经验与国内外行业变化,让员工对专业信息有更多的了解。同时可以通过日常的沟通来收集员工对工作中问题与建议,为管理工作提供更加宝贵的意见。尤其是线上沟通环境,相对具有隐私性,员工之间更容易畅所欲言,表达工作感受与发现的问题。要将培训工作与个人考核联合进行,提升工作人员培训的积极性。考核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巩固员工对专业知识的印象,强化员工专业信息的整合能力。考核、培训可以与个人薪资福利相关联,设置对应的激励制度,让员工的专业积极性得到提升。制度建设上包括工作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监督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责任制、人员招聘制度以及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优化,从而才能更好的吸纳优秀的人才,保证工作人员谨慎积极的工作态度,确保工作细节的完善与规范化,促使工作得到更高水准的发挥,减少样本采集工作差错,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无论是硬件环境的管理,还是软件实力的提升,最重要的是做好人的管理,包括相关工作流程中哥哥环节要素的把控,确保协作效应的更好发挥。样本采集的工具、监督考评管理等都对最终的管理成效产生影响,具体的操作上需要依据各医院情况而定,保持因地制宜的管理才能更好的发挥管理的价值,避免笼统一刀切或者照搬其他管理经验,要保持经验的内部消化改良。这个管理需要随着实际情况的发展不断的优化,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的改良细节,保证管理与执行工作与时俱进,确保样本采集以及凝血功能检验工作的专业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汤小芳,孙倩,买力开·斯拉吉丁等.影响血凝检验结果的临床因素分析[J].医药前沿,2015,5(36):209-210.

[2] 牟勇.临床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J].医学信息,2015,(29):325-326.

[3] 孟宪恩.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的来源与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5,(5):130-131.

作者简介:李军(1974-),男,汉族,本科,主管检验师,甘肃西峰人,工作单位:庆阳市中医医院检验科,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