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围溶栓期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7
/ 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围溶栓期护理

宋宛焱

山东省乳山市人民医院 264500   

摘要:目的:阐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围溶栓期的护理方法,观察护理效果。方法:将本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强围溶栓期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22.35±1.58)分、SDS(21.40±1.38)分、NIHSS(1.33±0.01)分、溶栓有效率97.56%、满意度95.12%,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应于静脉溶栓围溶栓期,从心理护理、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加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提高溶栓成功率、缓解脑卒中症状。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围溶栓期护理

前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为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的特点。发病早期,及时给予溶栓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围溶栓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焦虑情绪一般较为严重,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高。加强护理,是提高溶栓安全性的关键。本文于本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随机选取82例作为样本,阐述了围溶栓期的护理方法,并观察了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资料:例数:41例。性别:男:女21:20。最高年龄79岁,最低32岁,平均(51.12±1.5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5)h,平均(2.13±0.41)h。对照组患者资料:例数:41例。性别:男:女20:21。最高年龄89岁,最低34岁,平均(51.35±1.6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4)h,平均(2.09±0.54)h。两组患者可对比(p>0.05)。

1.2 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患者无其他系统重大疾病。(3)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4)分组方式已经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1.3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包括溶栓前药物准备、溶栓中体征检测等。观察组加强围溶栓期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并发症预防、健康宣教等。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各项评分。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共包括焦虑、抑郁、脑卒中评分3项指标,使用量表分别为SAS量表、SDS量表及NIHSS量表。所有量表得分均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正相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各项评分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22.35±1.58)分、SDS(21.40±1.38)分、NIHSS(1.33±0.01)分,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各项评分

护理情况

护理前

护理后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观察组

对照组

SAS

54.50±1.60

54.51±1.58

22.35±1.58

30.96±1.97

SDS

53.19±1.02

53.12±1.03

21.40±1.38

32.17±0.74

NIHSS

20.48±0.39

20.19±0.42

1.33±0.01

10.25±1.06

p

>0.05

<0.05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溶栓有效率97.56%、满意度95.12%,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 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

组别

例数(n)

有效率(n/%)

满意度(n/%)

观察组

41

40(97.56)

39(95.12)

对照组

41

36(87.80)

32(78.05)

p

-

<0.05

<0.05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期间的护理方法及优势如下:(1)溶栓前的护理:起病急,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特征[1]。发病后,患者常伴随严重的焦虑及抑郁情绪[2]。如患者清醒,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加以鼓励,使其认识到溶栓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抚触的途径,增强患者的安全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3]。本文研究发现,实施上述护理措施后,脑卒中患者SAS(22.35±1.58)分、SDS(21.40±1.38)分。(2)溶栓时的护理:溶栓开始后24h内,护理人员应在常规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基础上,通过NIHSS评分,评估患者的病情。溶栓时,应时刻询问患者有无不适[4]。如患者主诉存在腹部及四肢疼痛,则应立即给予处理,以防发生意外。出血为围溶栓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症状表现为头部疼痛、恶心呕吐、光反射迟钝等。发现上述症状后,护理人员应首先排除脑出血,继而立即给予处理,挽救患者的生命[5]。(3)溶栓后的护理:溶栓后,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嘱患者绝对卧床。同时,应2h一次帮助患者翻身,以免长期卧床诱发压疮。溶栓后24h内,应避免再次行侵入性操作,以防出血。本组接收上述护理者,NIHSS(1.33±0.01)分、溶栓有效率97.56%、满意度95.12%,与常规护理方法相比,优势显著(p<0.05)。

综上所述,临床应于静脉溶栓围溶栓期,从心理护理、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加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提高溶栓成功率、缓解脑卒中症状。

参考文献:

[1]侯雪芬,金培英,赵红艳.超早期阶梯式康复训练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围溶栓期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1):78-81+85.

[2]吴慧慧,周建华.护理行为节点线性引导法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1):12-14.

[3]徐立,王群,张笑平.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院内时间延误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02):257-260.

[4]马建玲,张艳芳.分层级责任制护理在抢救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3):232-233.

[5]丁美晖,陈楚玲,谢晓燕.资源最优化构建、培训与应用于急性脑梗死rt-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