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7
/ 2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

杨应梅

山西省方山县第二中学 033100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深远的意境,优美的意韵,堪称中华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作为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去学习呢?我就如何进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淡几点想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古诗词的内涵,注意教学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复诵读,领悟感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诵读,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诵读,让学生放开朗读,尽情投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古诗词的节奏;让学生在朗读中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不断的诵读中,学生定能增强对古诗词有一定的感悟。

为避免诵读枯燥乏味,教师可以根据古诗词篇幅短小,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背诵的特点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背诵比赛,默写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这些比赛可以以个人、小组、男女等方式进行,这样学生读得开心,赛得开心,教师也教得轻松,课堂因此而灵动活跃。

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每天的晨读时间要求学生进行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随时抽查。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温故知新,效果良好。

深入赏析,提高素养。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要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探究背景。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

如教学孟浩然的诗,如果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介绍,我们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

再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把握意象。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

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是意象的组合,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要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我们鉴赏古典诗歌时,要有借助意象去把握诗意的能力。

引入意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如凭借描绘、伴音朗读、简笔图示以及电教媒体等手段,向学生描述自己在诗中所看到的生活画面,尽可能达到传神的地步。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散文描述法,运用联想和想像,用散文式的语言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形象。

音乐烘托法,在朗读中配以音乐,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音乐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

绘画激趣法,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

三、寻找榜样,渗透教育。

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90后学生,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是抱着奶瓶长大的孩子。他们聪明、时尚,他们前卫、创新,但他们唯我独尊,国家意识较为淡薄。例如明星在演唱会上穿和服表演,上海力拓案中的中国雇员出卖国家机密就是年轻一代爱国主义教育缺失的典型案例。所以做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回戌轮台”的赤胆忠心;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都是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名言警句,这些大诗人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一定要好好利用。

四、多元解读,把握价值取向。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在古诗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当然,我们要注意把握诗歌内容的价值取向。例如在我在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到“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很多学生质疑一个打猎射虎的人根本不该称为英雄!当出现这个观点时我没有责怪学生,因为我考虑到他们是新世纪的学生,他们能够有环境保护意识,很值得教师高兴,所以我还表扬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当然我也趁机对他们加以引导,让他们关注诗词中的主旨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所体现出反击敌人的豪情壮志,这才是本诗的关键。至于装备,射虎仅仅是诗人描绘主人公英姿勃发的壮士形象。经过我这么一引导,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让学生回归文本,正确掌握了诗歌的价值取向,避免了走入我文章的价值误区。

五、加强合作,探究外延。

学习主体对合作探索有着天然的要求和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对诗人词人的词风、流派、诗语风格等问题。借助合作的力量进行研究学习。从资料搜集、取舍和研究的方向、态度、方法等的指导。并把探究形成结果并进行交流。多肯定多激励不苛求。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古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不断探索、合作和对话,在自主合作中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激发学生与古诗词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的进程中来,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大海中遨游,那么“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也只有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不断的探究,才能获得更多的收获。

总之,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品评、背诵。通过朗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通过品评得其精要进而背诵,加深理解,积累语言。如能这样,可以期望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潜移默化,陶冶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