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7
/ 4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应用研究

钟珊

赣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连云港( 222100)

摘要: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一直是传统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近年来,随着中医实验研究的出现并日臻完善,以及现代医学发展,对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法作用机理的研究更为深入和透彻,从而为临床运用活血化瘀法提供了依据。目的 探析在中医内科临床中应用活血化瘀方式治疗的效果,以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200例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均为2014年2月—2017年9月间本院收治的患者,采用抛掷硬币的方式对20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100例,进行活血化瘀方式治疗,对照组100例,给予常规方案治疗,对比2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中涉及的数据资料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5.0%,对照组为94.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中应用活血化瘀方案能够有效治疗较多疾病,临床效果明显,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改善和恢复,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内科;活血化瘀;临床应用

Zhong Shan

Ganyu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Lianyungang, Jiangsu (222100)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blood stasis syndrome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stasis has been the most active field in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t has extremely rich content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ine, th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blood stasis and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stasis is more thorough and thorough, which provides a basis for the clinical use of blood circulation and blood stasis.Objective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o as to provide effective data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Method 200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clinical subjects.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4 to September 2017. 20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200 cases by throwing coin. 100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blood circulation and stasis treatment. 10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egular regimen, and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the 2 groups was compared. Therapeutic effect. The data involved in the study were analyzed and processed by SPSS18.0 statistical software.

Result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75%, while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94%.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application of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stasis can effectively treat many diseases, and the clinical effect is obvious. It is helpful to the improvement and recovery of the patients' diseases.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ttention and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 internal medicine of TCM;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 clinical application

前言

“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法”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活血化瘀法是针对血瘀这一病理机制而确立的,其作为祖国医学中的基本治疗法则之一,在中医内科中的应用广泛。

瘀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于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瘀血在祖国医学领域中涉及面较广,是临床辩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瘀血学说始见于《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虽没有明确提出“瘀血”及“血瘀”一词,但却提出了“恶血”、“留血”、“凝血”、“着血”、“脉不通”、“血凝泣”等近似瘀血的名称,同时对瘀血的成因、瘀血的病症及瘀血的治疗等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内经》对瘀血成因的论述。

凡瘀血者皆可定义为离开经脉的血液,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而停留于某一处或血液运行受阻,壅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失去生理功能者,均属瘀血。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因此,瘀血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可因风、寒、热、虚、气、离经之血等各种因素形成。

在临床中,“血瘀”是一种病理产物,主要因身体内的淤血导致,包括停滞在脏腑中的血液以及血脉中的血液,这些淤血会直接或间接的对患者身体的脏腑器官产生作用,进而影响疾病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中,主要以气血津液、经络为主要指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辨证治疗的特点。中医认为,在人体受到某些损害后产生的病理代谢产物即可成为瘀,在血液形成的同时阻碍气血正常运行[1]。然而,中医临床主张应用活血化瘀方式治疗,不但能够有效改善血瘀情况,并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中医治疗中,活血化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治疗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笔者以本院收治的200例患者(2014年2月—2017年9月)为研究对象进行入组研究,探究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项研究开展的时间为2014年2月—2017年9月,组中共纳入研究对象200例,均为该段时间内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过严格的疾病观察和实验室检查,均符合活血化瘀的治疗条件。对200例患者进行任意随机分组,观察组中纳入研究对象100例,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35例;患者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46.50±3.11)岁;其中腹痛患者26例,胃脘痛患者24例,头痛17例,心悸21例,胸痹12例。对照组100例,其中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37例;患者年龄24~69岁,平均年龄(47.11±4.09)岁;其中腹痛患者23例,胃脘痛患者25例,头痛18例,心悸20例,胸痹14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信息进行初步比对,组间人数、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存在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临床中采用常规方案治疗,主要措施有抗生素治疗、吸氧、吸痰等。观察组患者临床中采用活血化瘀方式治疗[2]。因寒凝血瘀者具有手足冰凉,遇寒更甚的特点,故临床中应进行温经活血方式辅助促进血液运行;因气滞血瘀病人具有疼痛全身游走、痛无定处的特点,故应给予理气活血方式实现条理气血的目的;对于肾阳虚引起的血瘀病人应采用补肾活血法促进体内阳气的推动,以实现活血的目的。具体的疾病治疗方案如下:

①腹痛:腹痛是瘀血内停症的疼痛,疼痛位置固定,常见症状为舌质紫暗、脉象细涩。主要因瘀血内停、气机阻滞引起,临床可用少腹逐瘀汤实现活血化瘀的目的[3]

②胃脘痛:胃脘痛位置固定,进食后严重,按压后疼痛更严重,患者脉涩、舌质紫暗,主要是阻滞脉络、瘀停胃络导致的。临床治疗的主要原则是通络化瘀、理气和胃,可应用失笑散合丹参饮治疗。

③头痛:因血瘀引起的头痛迁延难愈,疼痛如针刺。患者症见舌苔薄白、舌质紫暗象细涩。主要因脉络不通导致,可应用通窍活血汤治疗[4]

④心悸:心悸常在心痛时发作,表现为唇颊青紫、胸闷不舒、舌质紫暗,主要因血瘀阻滞心脉、心失所养引起。临床治疗可应用赤芍、桃仁、川芎、红花、丹参等进行活血化瘀治疗。

⑤胸痹:胸痹疼痛位置固定,疼痛牵连肩部、后背,同时合并胸闷,患者脉象弦涩、舌苔薄、舌质紫暗。临床治疗主要采用通脉止痛、活血化瘀原则,代表方剂为柴胡疏肝散等。

1.3 观察指标 严密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体温、肤色、脉象、舌苔等症状变化,加强进行各项生命指标的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上报医生处理。

1.4 评价标准 经临床治疗患者的疼痛消失,且无其他不适感,短时间内无复发,为治愈;治疗后患者的疼痛感基本消失,偶有轻微疼痛,为显效;经治疗病人疼痛明显改善,但有轻微疼痛或合并其他不适,容易复发,为有效;经治疗患者的疼痛症状无改善或恶化,或者同时合并其他不适,为无效[5]。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中16例治愈,28例显效,31例有效,25例无效,有效率为75.0%,对照组中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的人数分别为22例、40例、32例、6例,有效率为94.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列表格。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数

观察组

100

16%

28%

31%

25%

75(75.0%)

对照组

100

22%

40%

32%

6%

94(94.0%)

X2

6.0864

P 值

0.0031

3 讨论

血瘀在临床中是因血瘀运行不畅、滞留脉络或溢于脉表,聚集在身体中的某一个角落而产生的病症。血瘀具有两种类型,即停滞在血脉中的血液和停滞在脏腑中的血液。血液淤积会对组织或器官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引发疾病,所以加强血瘀治疗至关重要。中医临床主张应用活血化瘀方式治疗,不但能够有效改善血瘀情况,并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中医治疗中,活血化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治疗原则。中医认为,瘀血是由于人体内血液不畅情志郁结引起,这类人常常伴有心痛憋气等症状,面色较为灰暗,容易出现黑眼圈。人体质下降,运血能力下降,容易形成瘀血。形成瘀血的原因较多,这样在医学治疗中,必须要结合实际的情况,能够采取一些合理的措施进行治疗,提升疗效。

随着中医内科治疗的发展和应用,广大医师和患者对该种治疗方式逐渐认可和重视起来,并成为中医临床中的一种常见治疗原则,具有消瘀散结、脉助通畅的作用。现代中医认为,长时间的血瘀会引起痛经痛等病症,而血瘀的不同部位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但主要治疗原则认为活血化瘀原则,即通则不痛[6]。大量临床实践研究证实,活血化瘀法不但在妇科、骨伤科的治疗中取得明显进展,并能够在中医内科的治疗中实现明显的治疗目的。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内科病的临床方法,血瘀则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会直接或者间接作用到人体器官组织,从而来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活血化瘀可化人体内血瘀,促进血液的流通。但是在治疗中应依据病人的具体疾病情况进行辨证治疗。例如,寒邪者应散寒阳,气血虚弱者应补血、补气等。此外,应用活血化瘀方式治疗时应注意因药物功效较猛,身体较为虚弱的病人不能用量过多,以免伤正。本组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5.0%,对照组为94.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活血化瘀方案在中医内科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中应用活血化瘀方案能够有效治疗较多疾病,临床效果明显,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改善和恢复,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瑞云,郝建.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运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8):123.

[2]董娟,张又蓉.浅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03):67-68.

[3]高静.中医活血化瘀治疗血小板增多症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8):92-93.

[4]谢建群.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2):136-137.

[5]李鹏远,李丽,梁日欣,等.三黄泻心汤组分配伍方的图谱表征及活血化瘀优势方的成分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3):201-205.

[6]赵宇.活血化瘀治疗脑出血52例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4):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