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7
/ 2

观察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陈培峰 张立国 通讯作者

内蒙古包钢医院 014010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应用中医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患者以常规西医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中医疗法进行治疗,口服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方。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是95.83%,对照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是81.25%(P<0.05)。结论:在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中医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方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不良症状,效果优于常规西医疗法。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疗法;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慢性胃炎属于临床中较为多见的一类胃肠道疾病,是指胃黏膜出现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慢性胃炎在临床中又可以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慢性浅表性胃炎,均属于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消化道疾病,中医在慢性胃炎治疗中具有极强的优越性,特别是脾胃虚寒型胃炎患者比例较高,此类患者临床症状集中表现为喜按喜热、胃寒肢冷、餐后饱胀[1]。本次研究将针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应用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期间诊治的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96为研究样本,利用随机抽样原则将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各组均48例,并分别纳入至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男26例,女22例;患者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53.6±0.1)岁;病程时间3个月~4年,平均(1.4±0.3)年。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患者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53.6±0.1)岁;病程时间2个月~5年,平均(1.6±0.1)年。两组患者常规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分组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以常规西医疗法进行治疗,口服药物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次,2次/天;观察组患者则采取中医疗法进行治疗口服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方,中药组方:黄芪为15g,桂枝、党参、甘草、白芍、延胡索各为10g,干姜为6g。针对泛吐清水、痰涎者可外加白术、陈皮、茯苓和姜半夏若干;针对存在嘈杂反酸患者可外加吴茱萸、乌贼骨和煅瓦楞数克;针对内寒偏盛患者应去除桂枝,外加署椒、肉桂和附子。以水煎服,150mL/剂,1剂/天,分为早晚两次服用。

1.3评价指标

参照《中医病证临床诊断疗效标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显效:经治疗患者的胃脘痛和反酸等不良症状均完全消失,经内镜检查结果提示胃部和十二指肠等处粘膜均未出现活动性炎症、出血及糜烂等;有效:经治疗患者的胃脘痛的发作频率显著降低,或疼痛减少超过80%。其余不良症状诸如反酸等基本消失;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或体征等均为改善经胃镜检查并无显著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均以SPSS17.0处理,计量资料的均数±标准差以(5df870354afbd_html_d3801d611e58c749.gif ±s)来进行表示,行t检验,采用率以%表示,行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是95.83%,对照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是81.2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体有效率

观察组

48

22(45.83)

24(50.00)

2(4.17)

46(95.83)

对照组

48

13(27.04)

26(54.17)

9(18.75)

39(81.25)

χ2

4.128

1.217

1.062

5.531

p值

0.001

0.000

0.000

0.000

3讨论

中医将慢性胃炎纳入到“胃脘痛”的范畴,认为该疾病患者是以胃部靠近心窝处出现的疼痛极慢、虚实、寒热以及气血为纲等,通常由于胃部受到邪气侵犯者常以急痛实证为主,而随着疼痛时间的延长患者脏腑等出现失调,进而疼痛容易反复性发作且呈现出时轻时重的特点,该类患者以虚症为主

[2],脾胃作为人体机体的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的本源,由于寒气侵袭胃部或者由于久病未愈伤及脾阳引发脾阳不振进而累及其胃阳出现脾胃阳气虚弱的情况,因此该类疾病患者通常表现为胃凉隐痛、纳少便溏、喜按喜热以及畏寒肢冷等症状,而当患者阳气受损严重则运化无力引发气血化源失调等,因而常表现出面色萎黄、神疲体弱及食少纳差等症状特点[3]。若为脾胃阳虚者则可表现为得温而痛消,患者饱餐之后由于其本身阳虚运化无力因此容易出现饱胀不适感,兼有舌苔淡白、口淡流涎及脉沉细迟等症状此类患者均属阳虚有寒之症,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中药组方当中的黄芪和党参具有补气升阳之功效,干姜和桂枝联用可发挥温中、散寒之功效,而延胡索与白芍均具有缓急之功效,甘草可调和诸方,方剂中诸方合用可共奏脾阳得升、驱阴散寒之功效,自然可收胃运得健、诸症自除之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均证实应用黄芪建中汤可针对脾胃虚寒型的慢性胃炎患者起到良好的脾胃附件作用,特别是对于存在胃粘膜损伤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理中汤可发挥暖肾健脾及温中散寒之功效,可有效改善并增强患者的脾胃功能,针对各类原因所引发的慢性胃炎患者均可达到良好临床疗效,针对临床中普遍存在的脾胃阳虚和累及肾阳等,胃炎患者应用黄芪建中汤的疗效更佳,两方配合使用在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中可进一步增强疗效,可作为该疾病的优选治疗方案进行推广运用,本次研究当中观察组患者通过应用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进行治疗,该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5.2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1.25%。本次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应用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对于脾胃虚寒型的慢性胃炎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该中医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在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中医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方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不良症状,效果优于常规西医疗法,值得在临床中加以应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卫星.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24):179+182.

[2]闫国平.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8):60-61.

[3]纪玉明.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57):14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