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穿刺成功率与舒适度的处理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7
/ 2

静脉穿刺成功率与舒适度的处理方法

朱秋光

无锡医博中医肛肠医院 2124000

摘要 静脉穿刺是临床最基本、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在提高穿刺成功率的同时,护患的沟通技巧可以避免发生护患纠纷,提升满意度,保证舒适度,同时也提升了护理服务水平。

关键词 静脉穿刺 护患沟通 成功率 舒适度

近年人们对护理水平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护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避免了护患纠纷,保证了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静脉穿刺是一种有创的护理操作,在进行静脉穿刺操作时,会不同程度的对皮下组织及神经造成损伤,不可避免的使患者产生疼痛感,降低患者的舒适度,如何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同时,减轻患者因静脉穿刺引起的疼痛感,提高舒适度,成为护理人员的共同目标。

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率和舒适度的相关因素

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得到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舒适度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

1.1护士的因素

1.1.1护士的心理状态 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充当了重要的角色,随着科技的进步,疾病的多样化,患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工作负荷繁重,降低了静脉穿刺率[1],因此,护士应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临床工作中,确保静脉穿刺一次成功,减轻患者的痛苦。

1.1.2护士的技术水平 在静脉穿刺操作过程中,护士的操作技术是影响穿刺成功率及述说的重要因素,操作技术娴熟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患者舒适度,所以平时的操作练习,能够很好的掌握技巧,提高操作技能。

1.2环境因素

在临床工作中,静脉穿刺操作时周围环境对操作者有很大的影响,且光线的明暗也至关重要,所以安静的环境与明亮的灯光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并能减轻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疼痛感,提高舒适度

1.3患者的因素

患者的个体差异 由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营养状态和所得疾病的不同,静脉的粗细、深浅、软硬、弯直也各有特点,增加了穿刺的难度,导致静脉穿刺不能顺利进行而增加了患者的疼痛。

沟通技巧体现的几个方面

2.1着装方面 护理人员应穿戴整齐,注重个人仪表,在接待患者时,应态度和蔼,微笑服务,语言真诚,缓解距离感和陌生感,使患者的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得到缓解,取得患者信任,使其配合治疗,减少静脉穿刺的不适感。

2.2语言方面 注重说话方式,给予患者充分尊重,在穿刺过程中的亲切、适宜的澄海,避免直呼姓名,让患者产生被轻视感,尽量记住患者的姓名,重视患者的病情变化,耐心询问,对患者出现的疑惑明确解答。

2.3沟通技巧 通过适当的肢体语言给予患者鼓励,如在患者情绪异常时,可通过轻抚背部、肩部的手式缓解其不良情绪,给予其安慰和疏导,对于患者的主述需认真倾听,不能随意打断,并且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一定的疏导。

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方法

3.1穿刺部位的选择 在静脉穿刺时,我们常常选择粗大、较直、血管弹性好、易于固定的血管,如四肢浅静脉,胡晓岚等[2]研究表明,手背靠近中指上午血管穿刺的疼痛感觉评分最低,近大拇指的血管进行穿刺时疼痛评分最高,因此,在临床操作中也尽量选择手背近中指的血管进行穿刺。

3.2增大进针角度 以往静脉穿刺的角度一般是15°--30°进针,但研究显示,加大穿刺角度45°--60°后针头与皮肤表面接触面积减少,皮肤受损范围小,进针速度加快,致痛物质释放减少,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3.3固定及拔针

3.3.1针柄的固定 固定针柄时牢固、稳妥、不易翻转滑出最重要,也是静脉穿刺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常规穿刺,将针柄逆时针方向旋转180°至对侧使针尖斜面向下固定,根据神经末梢痛觉感受器的分布规律,旋转针柄后,针尖斜面朝向游离神经末梢分布稀疏的血管后壁,同时深部组织敏感度相对差减少,药物对交感神经末梢的刺激,也减少交感神经受刺激后引起静脉收缩的发生,不影响血液回流对药物的混合淡化,因此有利于减少疼痛的发生。

3.3.2拔针的注意事项 揭胶布的同时按压针柄,以免牵拉针头,引起疼痛,有些多毛患者输液结束时,揭胶布应顺毛发的生长方向以减轻疼痛,拔针时应遵照先慢后快的原则,针梗未出血管时应缓慢,并与血管同行,不要摆动针梗,当针梗出血管后再快速拔出针头,可以减少针头与血管和皮肤间切割力或摩擦力,以减轻患者的疼痛。

小结

综上所述,影响穿刺成功率及舒适度的相关因素很多,只有深刻理解穿刺的整个过程,明确技术要点,才能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及舒适度,随着优质服务理念的不断深入,我们应不断积累并总结临床经验,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

【1】 钟嘉琳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5.2(15) 632--633

【2】 胡晓岚、王淑琼、王霞云等 手背不同静脉穿刺疼痛感的比较【E】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25(1) 43--44

5df8722f52800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