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研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7
/ 2

染色体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研究分析

高建华 1 ,刘芳兰 1 , 高露文 1 , 吴潇浛 2

1. 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生物遗传教研室 ,江西 上饶 334000    2.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 , 江西 南昌 330001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染色体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方法:选取了近期在我院收治的复发性流产患者夫妇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的正常夫妇作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的1040例研究对象共检测出染色体多态性17例,染色体多态性的检出率为1.63%(17/1040);观察组的1200例研究对象共检测出染色体多态性68例,染色体多态性的检出率为5.66%(68/1200)。经比较,观察组的染色体多态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复发性流产与染色体多态性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临床上对于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病因分析中应将染色体多态性的作用纳入病因分析中。

【关键词】染色体多态性;复发性流产;关系研究

复发性流产(RSA)即是在性伴侣一致的情况下妇女发生自然流产次数达3次以上[1]。该疾病的主要的病因是由于胚胎的染色体异常或是母体内分泌因素的异常,但目前对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染色体形态发生的不同种类细小的变异既是染色体多态性的主要内容,该现象在正常人群中较为多见,其变异的表现主要包括有染色体的形态、着色强度或者大小等方面。染色体多态性具有遗传性,在1、9、16号染色体以及G组或D组染色体与Y染色异染色质区有着较高的发生率[2],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上述几种区域包含有高度重复DNA结构的异染色质。在传统医学角度上,染色体多态性被认为是正常的变异,不会有临床效应的产生。然而通过近年来的多项研究发现,染色体多态性不仅会产生临床效应,同时与复发性流产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本文为了深入探究染色体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选取了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600对(1200例)例复发性流产患者夫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相关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600对(120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夫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观察组,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为(30.2±3.6)岁;所有纳入对象均经内分泌及精液常规检查且检查结果为正常,同时排除自身抗体异常者。同时选取同时期的520对(1040例)正常夫妇作为对照组,年龄21-46岁,平均年龄为(29.5±4.2)岁;所有纳入对象均无复发性流产史,同时至少生育一胎且足月分娩。本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纳入对象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夫妇均同时接受外周血染色体检查,并常规抽取静脉血3ml,EDTA抗凝,在无菌操作台上接种于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基中,并置入温度为37℃的恒温箱中培养72h,通过常规方法收获细胞,制备中期染色体玻片标本,G显带分析,如有需要可做C带分析。对每位研究对象计数30个中期分裂相,并至少分析5个核型。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参照《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中的相关标准。

1.3统计学原理

将收集的两组数据通过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5df876d813205_html_ea1d36e7a606c334.gif ±s)表示;对两组指标进行客观的比较,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纳入对象的染色体多态性核型分布中,对照组的1040例研究对象共检测出染色体多态性17例,染色体多态性的检出率为1.63%(17/1040);观察组的1200例研究对象共检测出染色体多态性68例,染色体多态性的检出率为5.66%(68/1200)。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染色体多态性检出率可知,观察组的检出率更高,详情可见表1,差异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

表1 两组研究对象的染色体多态性核型分布对比

组别

例数

1/9/16qh+

D/G组

Yqh+

inv(9)

总计

对照组

1040

0.76%

(8/1040)

0.48%(5/1040)

0.09%

(1/1040)

0.28%

(3/1040)

1.63%

(17/1040)

观察组

1200

3.50%

(42/1200)

1.0%

(12/1200)

0.41%

(5/1200)

0.75%

(9/1200)

5.66%

(68/1200)

3.讨论

在临床妇科疾病中,复发性流产属于常见病之一,属于最为常见的病理性妊娠,当下尚未完全明确其患病机制。在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复发性流产主要是因为染色体异常或是其他已知的医学原因所导致的。在以往的临床医学角度上,染色体多态性通常被认为不会涉及致病基因且不编码蛋白的染色体异染色质区域因此该区域任何程度的变化(增多或减少)都不会被认为是引起临床症状的因素[3]。但经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着丝粒功能方面异染色质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正确的姐妹染色单体结合的同时,还能对同源染色体进行配对以及染色体分离[4]。由此可知,染色体多态部分在细胞进行分裂时对于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会产生一定的影响[5],使得细胞无法正常进行分裂,极易导致流产、胚胎发育障碍等情况的出现。相关研究指出,复发性流产患者的染色体多态性发生率要明显高于正常人[6]。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认证这一论点,由复发性流产患者夫妇组成的观察组,其染色体多态性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由正常夫妇组成的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复发性流产与染色体多态性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临床上对于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病因分析中应将染色体多态性的作用纳入病因分析中。

【参考文献】

[1]刘学博. 染色体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关系的探讨[J]. 医药卫生:全文版, 2016(10):00162-00162.

[2]谢华秀. 染色体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探讨[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7(2):58-59.

[3]唐黛丽. 1219对复发性流产夫妇的染色体核型分析[J]. 东方食疗与保健, 2016(3):196-196.

[4]罗云瑶, 程冉, 许良智. 复发性流产与染色体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7(10):7-9.

[5]朱航, 朱红芬, 齐涵沁. 复发性流产女性的性激素与染色体核型分析[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7(1):48-49.

[6]熊文栋, 王连云, 易宝珠. 染色体多态性与女性不良孕产关系探讨[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6(14):2053-2054.

作者简介:高建华(1978-),男,讲师,硕士,遗传及生育生殖研究方向,sky8791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