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合并子宫内膜癌 1例病例报道

/ 2

宫颈癌合并子宫内膜癌 1例病例报道

王伟杰 刘恩令通讯作者 赵金红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工人医院妇产科,河北唐山  063000

1.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50岁,主因“阴道排液3个月”于2018年05月11日入院。入院查体:T 36.2℃,P 80次/分,R 20次/分,BP 131//82mmHg。专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粘膜无充血,宫颈肥大,宫颈口可见直径约3.5cm菜花样肿物,触之出血,有烂肉样组织脱落,阴道后穹窿无明显变浅,弹性好,子宫前位,正常大小,质中等,可活动,无压痛,宫旁及双侧附件区未触及异常。辅助检查:宫颈活检病理 (宫颈口)腺癌,考虑宫颈来源。入院诊断:宫颈腺癌Ⅰb1期。入院完善血、尿常规、凝血系列、肝肾功能、肿瘤系列、心电图等相关化验检查,结果回报大致正常。考虑患者各项化验检查结果已回报无手术禁忌,手术指征明确,于2018-05-25全麻下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手术顺利,麻醉平稳,术后患者安返病房,术后腹部切口定期换药,予注射用头孢孟多酯钠3.0g静点2/日预防感染、对症予拮抗胃酸、止咳化痰、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扶正益气及静脉补液等治疗。术后病理结果回报:(宫颈管)高级别浆液性癌,大小约2.5×2×0.6cm,肿瘤呈隆起性生长,大部分位于粘膜层,局部浸润宫颈管壁深度约2mm,阴道壁残端及双侧宫旁净。2.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伴非典型增生,局灶癌变,癌变成分为中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病变主要位于粘膜层,小灶侵达浅肌层<1>。3.子宫肌层平滑肌瘤;腺肌症。4.双侧卵巢黄素化囊肿;双侧输卵管慢性炎。5.送检淋巴结未见转移癌(0/35):(左盆腔)0/14,(右盆腔)0/21。颈管肿物:CD10(-),CEA(-),ER(30%+),Ki-67(60%+),P16(局灶+),P53(70%,突变型),PR(10%+),PTEN(+),Vimentin(-)内膜肿物:CD10(-),CEA(-),ER(80%+),Ki-67(20%+),P16(局灶+),P53(2%,野生型),PR(90%+),PTEN(局灶-),Vimentin(+)。修正诊断:1.宫颈浆液性腺癌Ⅰb1期;2.子宫内膜癌Ⅰa期;3.子宫肌瘤;4.子宫腺肌病。患者术后第12天,病情平稳,记24小时出入量平衡,予PT方案静脉化疗(艾素+洛铂),同时予盐酸托烷司琼2mg入壶2/日止吐、奥美拉唑60mg静点1/日拮抗胃酸、复方苦参注射液15ml静点1/日增加机体抵抗力及静脉补液减轻肾毒性等治疗,化疗过程顺利,批出院,嘱患者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每3-5天复查血常规;化疗结束后3周再次反院化疗。现患者已规范化疗4疗程,一般情况好,精神状态佳,嘱患者定期于我院复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讨论

多发性原发性恶性肿瘤是指同一个体的单个或多个器官同时或先后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彼此无关的原发性恶性肿瘤[1]。发病因素尚不明确,可能原因有:1、输卵管、子宫体及子宫颈管均属于中肾旁管系统,因为有相同的胚胎学来源, 在受到相同致癌因子作用下可产生不同器官的恶性病变;2、与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2];3、放疗,有试验表明接受放射治疗的宫颈癌早期患者易同时发生子宫内膜癌[3]。多发性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①两个癌灶相互独立;②通常无子宫肌层浸润或仅有浅肌层浸润;③无淋巴或血管浸润;④两种肿瘤主要存在于原发部位,或仅有微小转移;⑤常伴有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⑥卵巢中常伴有子宫内膜异位症;⑦两种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可相同或不同[4],本例患者符合该诊断标准。生殖系统多发性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与其首发部位的单个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相同,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和体征[5]。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多发性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治疗与单发性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相同[1],根据患者自身一般情况,结合肿瘤的分期及病理类型等,采取手术同时辅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本例患者宫颈浆液性腺癌Ⅰb1期合并子宫内膜癌Ⅰa期,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予PT方案静脉化疗(艾素+洛铂)4疗程,目前患者于我院定期复查,病情平稳精神状态佳。

参考文献

[1]谢加琼,莫婷,任黔川.宫颈癌肉瘤合并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1例[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6,32(08):637-638.

[2]秦素霞,申桂花,王爱香.妇科多发性原发癌10例临床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02(07):23-24.

[3]吴琨,章文华,李淑敏.78例子宫内膜癌相关多原发癌临床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6(03):181-184.

[4]程易凡,彭芝兰,王平,罗军,钱晓蕾.女性生殖系统多部位原发恶性肿瘤15例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02):374-375.

[5]朱珠,欧阳强.女性生殖系统多发性原发恶性肿瘤15例分析[J].湖南医学,2000(04):294-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