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肝脓肿60例临床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7
/ 2

细菌性肝脓肿60例临床治疗分析

李广鑫

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中心医院 155811

【摘要】目的:探讨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临床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40例,行切开引流治疗和穿刺引流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切开引流治疗16例,穿刺引流术治疗24例 ,引流治疗患者均愈合出院。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行穿刺引流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命全并发症少,多数患者均可采取此方法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细菌性肝脓肿;切开引流;穿刺引流术

细菌性肝脓肿常指由化脓细菌引起的感染,故亦称化脓性肝脓肿。一般起病较急,由于肝的血运丰富,一旦发生化脓性感染后,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脓毒性反应。应积极治疗,对于急性期但尚未局限的肝脓肿和多发性的小脓肿,在治疗原发病灶的同时,使用大剂量有效抗生素和全身支持疗法,以控制炎症,促使脓肿吸收自愈。对于大的脓肿,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或溃破后并发腹膜炎、脓胸等应进行手术引流。现对我院收治的40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临床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4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15~82岁,平均年龄52.5±3.5岁;所有患者均行腹部超声、CT或MRI检查及术后最终确诊。脓肿位置:右叶33例,右叶6例,双侧1例。肝脓肿直径为2~14.5cm,平均直径为6.5±2.5cm;总胆红素升高者17例,低蛋白血症23例;血培养12例其中阴性11例,克雷柏杆菌1例;脓培养8例,阴性为7例,克雷柏杆菌1例。单发性肝脓肿18例,多发性脓肿11例。

1.2 方法

1.2.1穿刺引流术 穿刺引流术适合分隔较少的肝脓肿。脓腔较大时,可在B超检查确定其位置、深度和进针方向之后进行穿刺。若脓腔不大且位于深处时,最好在消毒的B超探头引导下进行穿刺。整个操作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抽出脓液后可注入相应的抗生素。一般主张抽脓时应用三通接头连接50m1针筒,否则,更换针筒时可以造成针尖移位。脓液应抽尽以达到彻底减压的目的,不然腔内较高的压力可能将残存脓液顺针道挤出,进入游离腹腔而引起腹膜炎。

1.2.2切开引流术 对于较大的、有分隔的肝脓肿、肝脓肿已有穿破、胆管源性肝脓肿或慢性肝脓肿,在应用有效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应积极进行脓肿切开引流术。

1.2.2.1经腹腔切开引流术 可达到充分而又有效的引流,对多发性脓肿可得到定位和引流,同时还可以探查确定原发的感染源;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还可进行胆总管引流术。手术方法是在右肋缘下做斜切口,进入腹腔后,探查肝脏,明确脓肿部位,用湿盐水垫保护手术野四周,以免脓液扩散污染腹腔。用穿刺针抽得脓掖后,沿针头方向用直血管钳插入脓腔,排出脓液。再用手指伸进脓腔,轻轻分离腔内间隔组织,用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吸净后,腔内放一根双套管进行负压吸引。引流管周围用大网膜覆盖。引流管从切口引出并固定于皮肤切口缝线上。腹壁切口按层缝合。脓液送细菌培养。

1.2.2.2腹膜外脓肿切开引流术 位于肝右叶的前侧和左外叶的肝脓肿,与前腹膜已发生紧密粘连,也可采用前侧腹膜外进路引流脓液。方法是做右肋缘下斜切口或右腹直肌切口,切开腹壁诺层达腹膜,但不切开腹膜。用手指在腹膜外推开肌层,直达脓肿部位,此时可看到水肿的腹膜,穿刺抽到脓液后处理方法同经腹腔切开引流术,脓腔内放一根双套管引流,逐层缝合切口。

1.2.2.3后侧脓肿切开引流术 位于肝有叶脂顶部或后侧的脓肿,可采用后侧腹膜外脓肿切开引流。患者取左侧卧位,左侧腰部垫一沙袋。沿右侧第l 2肋骨稍偏外侧做一切口。切除一段肋骨,在第l腰椎棘突水平的肋骨床区做一横切口,显露脂肌,有时需将脂肌切开到达肾后脂肪囊区。用手指沿肾后脂肪囊向上分离,显露肾脏上极与肝下面的腹膜后间隙直达脓肿。将穿刺针沿手指方向刺人脓腔,抽出脓液后,用长弯血管钳顺穿刺方向插入脓腔,排出脓液。用手指扩大引流口、冲洗脓腔后,故入一根双套管引流或多孔橡皮管引流,部分缝合切口。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的统计学软件 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即(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和百分比率表示例(%),采用X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穿刺引流术治疗24例,其中穿刺1次22例,穿刺2次者2例,均穿刺成功,经3~5天后体温恢正常,7~15天脓腔消失,住院时间平均12.5±2.5天。切开引流治疗16例,多为3~5天后体温恢正常,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21.5±2.5天。均无死亡病例发生。

3 讨论

细菌性肝脓肿的病理变化与细菌的传入途径、种类、毒性、患者抵抗力的强弱和治疗及时与否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化脓性细菌侵入肝脏后,发生炎症反应,或形成许多小脓肿。在适当的治疗下,散在的小脓肿,多能吸收机化,但在病灶较密集部位由于肝组织破坏,小的脓肿可融合成一个或数个较大的脓肿。细菌性肝脓肿可以是多发的,也可以是单发的。血源性感染者常呈多发性,病灶多见于有肝或累及全肝,如感染来白胆管系统,则有胆管扩张,管壁增厚,脓肿为多发性且与胆管相通。由于炎症反复发作后的纤维增生,很少成为巨大脓肿或脓肿穿破。肝胆管蛔虫在化脓早期容易发生穿破形成多数肝脓肿。肝外伤血肿感染后脓肿和隐源性脓肿,多属单发性。

切开引流具有定位准确,疗效的优点,并且对可以对肝胆管结石和肠道炎症性疾病进行一并处理,但也创伤大,恢复慢,住院时间考勤。而经超声定位进行经皮置管引流的优点是不用手术治疗能减轻痛苦,避免麻醉意外,消除了伤口敞开,防止交叉感染,并可简化护理,缩短时间,降低费用。

【参考文献】

[1]陈焕伟, 甄作均, 崔伟珍,等. 细菌性肝脓肿88例临床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4, 25(s1):117-119.

[2]谌彦军. 细菌性肝脓肿不同手术治疗效果分析[J]. 当代医学, 2012, 18(1):15-16.

[3]贾继峰, 陈鹏. 三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 2012, 09(3):35-36.

[4]贾宝兴. 细菌性肝脓肿91例治疗分析[D]. 吉林大学, 2010.

[5]王正业. 细菌性肝脓肿66例治疗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22):5456-5457.

[6]杜英, 张荣义. 非手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17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85(12).

[7]陈展鹏, 陈焕伟. 细菌性肝脓肿外科处理的临床分析[J].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05, 5(1):27-29.

[8] 甄作均, 陈焕伟, 崔伟珍,等. 细菌性肝脓肿:5年的诊治经验回顾性分析[C]// 外科感染与危重病学组年会.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