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中的 恐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24
/ 1

浅谈学习中的 恐惧

陈思言

重庆师范大学 400700

“当孩子感到恐惧时,行为就会表现出异常,常常伴随着紧张,焦虑与不安等,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提到,恐惧是影响孩子进步的极大的阻碍。洛克举了一位孩子的例子,讲述该学生热爱数学,时常把自己关在 房间里专心地研究数学,且不见任何人,但是一次,孩子的父亲发现,他的脸上总是带有难过和失望的表情。父亲与孩子交流后得知,孩子在数学学习上遇到了难题,觉得自己学不好数学,跟以往学数学的感觉不一样,这一次他感觉非常吃力,自己的能力已经到达了极限,产生了放弃数学的想法。不难看出,这个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恐惧,这个时候,父母以及教师的正确指导及其重要。文中,父亲向他的孩子讲述了帕格尼尼学习吉他的例子鼓励孩子克服了恐惧。

反观生活,教育恐惧症遍及方方面面,笔者联想到自己,在高中阶段,我读的是全校最好的班级,班里只有37位同学,在班里我属于中等偏下水平。我最害怕的不是考试,而是考试后的排名单,因自身学习能力与班里同学相比有很大不足,我的排名绝大多数都是倒数,伴随着倒数的名次而来的是老师与父母的失望与焦急,老妈会给我加一个补习班,会加大程度 的督促我学习,老师也似乎更加放纵我的“差生形象”,逐渐的我排斥考试,对学校、对教育产生了恐惧感。成绩始终也提不上去,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差生,自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跟老师和家长之间产生了极大的很大的隔阂,情绪日常低落。

学习任务上的困难给学生造成恐惧与教师及父母的指责给学生带来的恐惧,我认为,后者更严重。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去用优生与差生的眼光去评判一个学生。在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时,老师说:儿童对于称赞是极其敏感的,尤其是被自己信任的人看得起是一种快乐。对于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世界很简单,父母和老师是他们最依赖和信任的人,自然,得到了他们的肯定也会是莫大的满足。还记得自己高中时期,因为在英语课上回答上了老师的问题,老师回馈我“very good”,老师的这句话像是甘露,剩下的半节课我一直保持高度兴奋的状态,效率极高;同样的,数学课上,老师抽我回答问题,我答不上来,被老师狠狠批评,我记得当时我的脸瞬间热透了,那是一种羞耻感以及无助感。

批评是应该的,但是为什么要采取当着全班同学批评呢?我父母批评我的方式就是呵斥,小学的时候会挨打。洛克在《教育漫话》总指出,孩子在被鞭打时,会佯装服从,无止尽的鞭打会让孩子恐惧加深以至于学会撒谎和投机取巧。在父母和老师面前就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佯装出爱学习的样子,父母和老师不在时,便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中国有句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有些家长会信奉“棍棒教育”。然而,还有很多家长却没有真正了解到暴力教育给孩子心灵的伤害。暴力教育只会让孩子达到了“百毒不侵”的境界;暴力教育只会让孩子恐惧,让孩子逃避责任,让孩子极力否认他的错误。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孩子知道,唯有“否认”才能逃避挨打,故作镇静是逃避挨打必须过的一关。

那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呢?

陶行知的四块糖故事讲述了陶行知在担任一所校长时,一次,他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来到校长室,打人的学生已等在门口等候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这位犯错的学生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他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打人的学生感动极了, 哭着说“陶校长,您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说:“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对待学生,我们应持有耐心与宽容心,时刻记住教育好孩子才是最重要的任务,切勿使用棍棒教育、言语侮辱行为等,孩子对粗暴的教育具有反叛的本能,不合适的教育往往会适得其反,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首先要懂得处理他们的情感,多一点耐心和鼓励,而不是让孩子心存恐惧,应当用朋友般的爱去维系师生,父母与孩子之间和谐的关系。

参考文献

《教育,不是让孩子心存恐惧》 罗日荣

《让教育远离恐惧》 王春枝

《教育中的恐惧表征》 陈玉华

《教育漫话》 洛克

《论恐惧的教育可能》 陈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