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院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之创新能力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24
/ 2

三本院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之创新能力培养

李静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重庆 401520

摘要:在我国的科教创新体系中,大学教育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在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过程中,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应放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上。针对三本院校的学生特点,结合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本论文将从教师角色定位、任务驱动教学法、协作学习模式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外国文学;三本院校;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一)现状与背景分析

随着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各个国家的发展和技术迭代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创新型应用和技术层出不穷,所以面对这个局面,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上,进行创新教育就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前国家主席胡锦涛总书记也曾在会议上强调过,呼吁广大青年朋友们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自身创造潜能的发掘。而高等院校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摇篮,高等教育阶段是也一个人思想成长的关键阶段。

不同于中级教育阶段,大学教育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使大学生掌握知识还在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探寻知识形成过程,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在主动学习中,获得学科发展的前沿和问题,针对某一细分领域能得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青年阶段的大脑,思维活跃,知识吸收的能力强。在高校教育中,要充分发展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通过专业训练和系统学习,大大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从而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不容乐观,据调查,大多数学生有定势思维的倾向,没有思辨意识,容易崇尚权威。所以,我国大学生在创新创造能力方面的现状让人堪忧。

三本院校的生源又有鲜明的特点,这些学生入学分数相对二本院校来说要低得多,基础不是很扎实,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题容易放弃,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面对大部头的文学作品不能静下心来研读,再加上外国文学这门课程,对中国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文化隔膜,读起来不如中国现当代作品那么顺畅,有时会产生读不下去或者干脆放弃的想法,这些都给三本院校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那么,如何针对学生特点和该门课程特点来进行教学改革,如何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将成为笔者思考探索的重点问题。

(二)尝试多样化教学形式

高校教育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为适应新的时代新的技术,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改革,必须尝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死板,会让学生失去兴趣,而网络已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学习平台,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让其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至关重要。

第一种方式:以任务带动教学:虽然网络环境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利用搜索引擎,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获取,很多书本以外的东西也可以得到,对于学习来说非常便捷。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应避免学习中的“网络依赖症”,防止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只想快速地得到最终答案,不求甚解,这样非独立思考的行为只会弱化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样,网络平台就成为了求知的“深渊”。且“三本”院校的学生中家境较好的占据多数,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多样化的业余生活,对于深入钻研问题,刻苦读书勤奋思考,没有太多耐心。另外一点,目前的学生基本是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走过来的,在他们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因为要面临考试升学的压力,所以注重的多是标准答案,而不是个体的创新。

鉴于此,我努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尝试把一个大的教学任务放置于一个个的小任务中,以其为线索,鼓励学生们们主动提出问题,然后经过思考或者讨论,再由老师点拨或引导,最后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有教育心理学家指出,让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这样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地“让位”,让学生来主导,当他们迷茫的时候加以点拨。

任务的完成时限可以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时间可长可短,可以在课堂上用一节课或者几节课的时间,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或者“任务”去读书思考,利用网络或者其他途径去获得资料,也可能通过谈话或实践的方式获得相应信息。比如建立QQ群,有外国文学赏析群,外国戏剧影视交流群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拿出来分享、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会慢慢建构起来,自己的知识能力和信心也会慢慢增长,这也达成了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期望,真正使他们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二种形式:尝试协作学习。现代社会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协作的组织,一个人离开了他人、离开了群体组织,将很难生存,我们的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大家在竞争中有协作,在互相配合协作中来寻求进步。每个人的知识体系、见闻经历、思维方法和个性特征都不相同,大家在一起讨论的时候可以各抒己见,既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听取他人的意见,对一个问题多角度剖析,是锻炼辩证思维的一个路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网络的出现,大大延伸了我们的视野,也给我们的交流带来了便捷,来自四面八方的人通过互联网可以自由地交流、讨论,不受身份、地域的限制。

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老师的讲授之外,我还把学生分成互助小组,针对一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鼓励学生进行话剧表演,把一些经典名作搬上舞台,在表演的过程中,大家各有分工,互相协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呈现原作的面貌,同时也能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入。在讲完一章之后,还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各个小组总结出自己的思考结果,然后和其他小组再一起讨论切磋,最后老师加以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互相协作,思维的火花得以碰撞。

第三种形式:转变教师的身份。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不仅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还要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同时老师还要注意身份地位的转换,从前是老师高高在上,学习在下面静静地听,现在要尽可能地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平等对话,把传统的师生关系,转变为亦师亦友的关系。让学生敢于和老师交流,并愿意和老师交流,学生自然就会由原来的“听话者”变为现在的“对话者”、“合作者”。这样一来,课堂氛围也会变得轻松、和谐。

在新时代,随着国内高等院校综合改革的深入发展,三本院校与重点院校和二本院校相比,生源特点存在很大的不同,此外,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外国文学是一个窗口,处于比较前沿的位置,同时又因为自身的异质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距离感,给外国文学的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必须大胆尝试,寻求革新。

李静(1987.8—),女,汉族,重庆人,硕士,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外国文学、戏剧、影视等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技术转型”背景下的“三本”院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编号:17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