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藩家风 促进乡风文明——《曾国藩家风对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作用的研究》课题调研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24
/ 5

传承国藩家风 促进乡风文明——《曾国藩家风对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作用的研究》课题调研报告

刘自英

湖南省娄底市第二中学 湖南娄底 417000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培育文明乡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党的十九大正式作出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引擎”乡风文明建设的最前沿就是抓好家风建设。湘中本地先贤曾国藩培育的家风以“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为基本内涵,以“尚廉、尚谦、尚劳”为准绳。我们课题组围绕乡村振兴的目标,以曾国藩家风与乡风文明建设为主题,对全国文明村---娄星区石塘村、新化油溪桥村、曾国藩故居及附近村落等地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研。调研结果告诉我们,曾国藩家风为促进娄底乡风文明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意义。同时,也存在很多培育困境。我们认为,只有发挥党的引领作用、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发挥家庭的辐射示范作用,相关部门组织一些具体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才能促进乡风文明的形成、产业的振兴,壮大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引擎”,是乡村振兴的“晴雨表”,而家风家教是乡风文明的基石。

【关键词】国藩家风乡风文明乡村振兴培育困境对策

课题研究背景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多次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重要抓手,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当前,娄底有的乡村仍然留不住乡情、记不住乡愁,乡风文明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娄底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坚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继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以优秀文化引领乡村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群众的思想问题,提升乡村文明程度,成了娄底乡村振兴的“引擎”。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乡风文明建设的最前沿就是抓好家风建设。所谓家风,指在一个家庭或家族成员中沿袭下来的道德风貌和家庭传统。习总书记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风不仅关乎家庭或家族的兴衰,在一定意义上也关乎党风、政风、乡风。习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良好的家风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

晚清重臣曾国藩是娄底地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曾国藩的家教家风,在时隔一百多年后的当代,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曾国藩培育的家风有其大本大源,有其深厚的哲学渊源。他一生秉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条,把“齐家”摆在突出位置,疏理治家方略,形成“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的治家八字诀,推出“尚廉、尚谦、尚劳”的家教家规,形成了曾氏家风,使世代子孙从中受益,造就了曾氏家族打破富贵之家五世而斩的传统,培养了“英才辈出”的曾氏家族。《曾国藩家书》,全书收录了曾国藩200余篇写给(祖)父母、诸弟和子侄的书信,内容涉及到修身、治学、治家、理财、交友、待人、为官和养生八个方面,堪称家风建设的典范。

5e01ab9acce28_html_efc453430d88da05.jpg

曾国藩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文化同根性。曾国藩家风的八字秘决用当今的话展开来讲,就是刻苦学习、自食其力、尊长敬老、诚信待人。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相通,内容相似,都是人们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人生遵循,闪烁着智慧的思想光芒,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曾国藩家风的传承在娄底地区有很强的社会认同感,这有利于娄底人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形成,可以使人们在良好的行为修养与品德形成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为贯彻落实娄底市委、政府《关于深化“大学习大调研大提升”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娄底落地见效的意见》,作为曾国藩的故里,我们更应该深入挖掘曾国藩独特的家教文化、耕读文化的内涵,以曾国藩家风为营养,探究曾国藩家风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探究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扎根于娄底广大农村的现实,大力弘扬曾国藩家风文化,并把它渗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发展领域,持续为娄底广大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二、国藩家风孕育全国文明村

为了探究曾国藩家风和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我们课题组多次深入曾国藩故居及附近村落、娄星区万宝镇石塘村、新化县吉庆镇油溪桥村、水洞底镇西溪村等地,进行实地入户走访和问卷调研,加强与村支两委、与入住各村的扶贫干部的联系沟通,通过对全国文明村——曾国藩故居荷塘村、娄星区万宝镇石塘村、新化吉庆镇油溪桥村与娄底二中对点扶贫的水洞底镇西溪村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丰硕乡风文明成果的背后都有相似的促进乡风文明的举措,都有曾国藩家风直接或间接的滋养孕育。

下面是我们2018年5月至7月对曾国藩故居荷塘村、万宝镇石塘村、新化吉庆镇油溪桥村与水洞底镇西溪村村民对曾国藩家风认识的一个调研统计。

调研内容

参与调查村民取样人数

荷塘村

石塘村

油溪桥村

西溪村

你家有成文或不成文的家教家风吗

112

90%

67%

61%

33.2%

你听说过曾国藩家风“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家训吗

112

89%

47.2%

39.6%

2.8%

认为曾国家风之“书”对家庭建设有很大影响的占比

112

100%

97%

98.1%

67.7%

认为曾国藩家风之“蔬、鱼、猪”对家庭建设有很大影响的占比

112

95.60%

89.60%

89.80%

61.4%

曾国藩家风之“早”对家庭建设有很大影响的占比

112

95.40%

89.30%

87.3%

61%

曾国藩家风之“扫”对家庭建设有很大影响的占比

112

94.6%

91.3%

87%

68.9%

曾国藩家风之“考、宝”对家庭建设有很大影响的占比

112

98.40%

86.60%

84.9%

64.9%

水洞底镇西溪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古老且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村落,其先祖自明代晚期从江西流入湖南后扎根于此,逐渐孕育了一种豪放彪悍、崇武尚力的民风,这种风气一直流传至今。这种祖传乡风,虽然有很多可取之处,但体现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之中,更多的是重视男丁,崇尚武力,追求金钱,崇拜权势,讲究面子,追捧排场,遇事常以武力、暴力、权势来解决问题,大多青壮年劳动力在村里找不到发展机会只好远走他乡。而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的曾国藩故居荷塘村、娄星区万宝镇石塘村、新化县吉庆镇油溪桥村则因为重视家风建设,或宣扬曾国藩家教家风,从中吸取营养,或传承本土优良文化传统,乡风文明建设卓有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市乡风文明的直接体现。荷塘村、石塘村、油溪桥村都重视村民的文化生活,修建了阅览室、农民休闲广场,组建了篮球队、乒乓球队、广场舞队、腰鼓队,不定期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石塘村从娄底文化局请来了广场舞教练,油溪桥村还从东北请来了文艺宣传骨干,晚餐后带领村民做健身操、跳广场舞、打腰鼓、排练各种文艺节目。如今散步、阅读、广场舞、腰鼓取代了过去的打牌赌博等活动,成了这些村村民新的休闲娱乐方式。

(二)村民精神文明素养大幅提升家风建设的目的是提升村民的素养。在对石塘村的多次调研中,我们了解到,2015年被评为不合格党员的曾光辉、刘育丰,经过党组织的帮助和自身反省转变,现在能主动孝敬父母,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被评为娄底市“好媳妇”、“最美妈妈”的曾仲吾细心照顾婆婆四十多年传为美谈;还有三对老人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曾仲桂,男,75岁,经常推着轮椅上的妻子(因脑血栓中风)去村里看风景、晒太阳;许吉祥,男,86岁,十余年来一直细心照顾妻子妻子(患帕金森综合症);曾仲冬,男,77岁,细心照顾妻子十年如一日。这些感人的事迹正是优良家风影响下的结果,也给其他村民树立了榜样。大操大办得到有效遏制。油溪桥村算过一笔账:自大力推行乡风文明建设以来,每年光红白喜事酒席开支就可以节省100万左右。节约就是生产力!

(三)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境卫生是乡村的窗口,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石塘村重视村里的环境建设,2019年春节期间的生活垃圾比往年减少了近90%以上,烟花爆竹燃放骤减,空气也随之变得清新。村民房前屋后的卫生保洁已形成自觉意识,“厕所革命”村民参与意愿不断上升,改厕任务全面完成。油溪桥村八年来没有一车垃圾送到外面去,一岁半的小孩捡垃圾的画面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过去以脏闻名的油溪桥村如今有人开玩笑说已经达到了国家卫生城市的标准,山环水抱下的村庄,干净舒适。

(四)政治文明明显进步。乡风文明的根本在于政治文明。村民自治走上正轨,落实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各项民主制度,严格村务、财务公开,坚持重大事项须经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新化县油溪桥村充分发扬民主,召开七次村民大会来修改村规民约,进一步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中家风家训,建设好现代家风家训。娄星区石塘村也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制定了村规民约:①遵纪守法,诚信友善;②耕读为本,传承家风;③弘扬正气,打击歪风;④婚事新办,崇尚节俭;⑤喜事少办,厉行节俭;⑥丧事简办,恪守孝道;⑦尊重自然,保护生态;⑧爱护公物,保持整洁;⑨讲究卫生,健康生活……这些村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民间组织来督促村规民约的落实,使得村规民约真正落到实处。

以上村庄促进文明风貌的措施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曾国藩的家风思想的滋养。如村规民约中的“耕读为本,传承家风,恪守孝道,保持整洁,讲究卫生”;如树立典型以引领人民孝老爱亲和勤俭持家;如石塘村振兴产业当中的产业化水果种植、油溪桥村的稻田养鱼和甲鱼养殖……诸如此类,都在无形当中践行曾国藩家风思想,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取得了丰硕的文明成果。

三、曾国藩家风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培育困境

我国广大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大部分农村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依然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从我们对一些乡村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人(从村委会领导到村民)比较短视,只关注个人或自家的经济数据,对乡风文明、乡村振兴漠不关心,对家风家训的概念模糊,对于家风民风的认知呈现“平淡化”和“碎片化”,而且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家风家训建设中存在一定的脱节甚至矛盾,与当前的思想道德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也严重制约着当地的乡风文民程度。

曾国藩家风在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中的培育困难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部分农民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偏低,难以形成良好的家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在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农民的文化素养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竞争观念、时间观念、人才观念等先进思想明显增强。但在一些不良思想的冲击下,农民传统的价值观念变了,传统乡土文化体系逐渐崩溃,在没有新道德体制为保障的前提下,各种新旧陋习并存,道德素质出现下滑的迹象。将财富至上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孝顺老人,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比排场,薄养厚葬大行其道。部分农民吃苦耐劳、勤俭节约、邻里和睦等美德有所丢失。有些家长不爱学习,家教家风不好,想靠打牌、买六合彩发横财,影响到孩子也不爱学习,游手好闲。此外,还存在仇富心态。这使得良好的家风失去了土壤,难以培育和传承。

(二)农民的小农意识浓烈,不太关心公共事务。农民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自我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然比较淡薄。农村中大部分的村民远离政治,对政治不感兴趣,对人权、民主权漠视,这种事不关己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极少数村干部在村务管理上独断专横,农村管理落后,组织松散,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落后。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意识淡化,部分农村青年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不讲义务,只讲利益和权利,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曾国藩家风)的古为今用。

(三)农村思想文化宣传薄弱,精神文化生活滞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好,要有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2018年5月,调查问卷的第2题:您是否对于曾国藩家族的“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家训有所了解?西溪村112名被调查对象中,只有2.8%的村民听说过。在调研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很多村民基本上都知道曾国藩这个名字,他们家有很好的家风家训,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曾国藩家风家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现在,几乎每个行政村都有了配套的文体活动设施,如文化室、图书室等,图书室里摆满了各种图书,也不乏曾国藩家教家风方面的书籍,但由于缺少有效的组织和管理,造成了“有硬件、缺内涵、效率低”的问题,其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大打折扣。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方式单调,精神文化生活依然比较匮乏。加之娄底对曾国藩家风家训的品牌文化建设不够,其辐射范围小,其对广大农村学习和传承良好的家风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到位。

(四)乡风文明建设的青年主体流失严重,削弱了对曾国藩家风的传承。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市、沿海地区日益繁荣,也带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来的大多是“六一九九部队”。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人口构成比例的变动,也造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青年主体的缺失。我们对水洞底镇西溪村等地的调研中印证了这个事实。年轻人的信息转化能力、学习能力较强,对国家、对当地政府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与策略理解更快更深刻,能更好地结合新时代要求把握国藩家风的精髓。人口流动加快之后农村文化中含有的优秀文化被淡漠,这对乡风文明建设是十分不利的。

(五)脱贫政策的负面影响,给乡风文明建设带来挑战。随着脱贫工作进入深水区和关键期,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以前村民崇尚国藩家风中的耕读持家,勤劳致富,但现在“等、靠、要”风气盛行,有的贫困户享受到脱贫政策后反而愈发懒惰,被动地依靠政府。一些贫困户“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有的贫困户家有儿女几个,儿女住着大房大屋,却把父母的户口拨开,让父母住在黑湫湫的老屋里,把孝老的责任推给政府,推给扶贫干部、村干部。某地单身汉甚至要挟帮扶干部:“你们必须给我说上一房媳妇,说不上,我就不脱这个贫,影响你们的绩效考核”。

基层干部总结扶贫政策的影响为“杀勤”,即靠自己勤劳致富得不到奖励,反倒好吃懒做却能享受好处,这对那些靠双手勤劳致富的村民来说心理上颇受打击。

以上种种主客观原因,制约了曾国藩家风在当今娄底很多农村的落地生根,培育良好家风还存在诸多困境。

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在一年多的调研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油溪桥村党支部书记彭育晚的一个观点:“乡风文明就是生产力”!他说,乡风文明了,整个乡村才会振兴,乡村才会取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国家、民族才有希望。

那么,在乡村振兴中,该如何推进乡风文明?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发挥党的引领作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可以对党员实行制度化管理,强化队伍素质提高管理服务能力,要求党员在文明创建中坚持做到实事求是,并起到率先引领的作用。还可执行文明创建党员联户包干机制,以公开承诺,定期评比,整改落实,来评定党员干部合格与否的重要依据,把文明创建作为检验村级组织能力和党员队伍素质建设的一项长效机制考核,这个方面,新化油溪桥村对党员的积分制管理为我们提供了示范。

(二)发挥制度保障的作用。以村民自治管理为原则,扭住村民自治这个关键,政府部门指导村委会制定村规民约。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自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发挥好村民自治中村民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村民自己选举当家人,自己管理自己,从而实现乡村振兴。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规范村民的行为举止、生活习惯,村委会牵头制定一套反映民意又切合当地实际的村规民约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油溪桥村村规民约的十不要:不要打牌买码;不要燃放鞭炮;不要大办喜事;不要家禽放养;不要乱建乱葬;不要电鱼药鱼;不要乱堆乱扔;不要乱采乱挖;不要乱停乱滥伐;不要野外生火。村规民约一旦实施,就要严格执行,并且可以有奖惩机制,确保执行到位。

(三)发挥家庭的辐射示范作用。家风是家族的灵魂,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政府要在乡村振兴中抓住家庭这个关键组织,发挥好先进文明家庭优秀家风的示范引领作用,从而让全村以先进家庭为榜样,学习并践行先进家庭的良好家教家风,在全村培育践行曾国藩家风的文明风尚。油溪桥村设立文明家庭评比活动,有个一岁半的小孩自觉捡起路边的白色垃圾,这就反映了这个家庭的家教家风肯定是很好的。对文明家庭进行表彰奖励,可以带动其他家庭学习跟进。家庭的环卫意识、生态保护意识加强了,整个农村环境就会更加美丽。这对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养成文明卫生的行为习惯,促进个人修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垃圾科学分类工作已列入石塘村新的议事主题。

(四)相关部门通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来促进乡风文明的形成。如送教下乡活动;开展“国藩家风进课堂”活动;在村里开设图书室、阅览室,开展全民阅读竞赛活动;“文明之星”评选活动;“五好家庭”评选活动;“感动娄底十大乡村人物”评选活动;“互联网+慈善”等活动。通过多种奖惩机制来激励村民热爱学习,勤劳致富,敬老爱幼,弘扬正能量,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还可以不定期举办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国藩家风学习交流活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让村民们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从而全面提升本地的乡风文明程度。

(五)振兴产业,留住能人,吸引乡风文明建设的青年主体回乡。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要让农村的产业、环境留住人,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这样才能让记忆中的故土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比如,石塘村鼓励村民搞水果种植基地,黄金贡柚、红心密柚、红心脐橙、黄桃、桑果、枇杷等各种果苗共1000余亩。油溪桥村建成了模式化的稻田养鱼基地,稻田养鱼规模发展到300亩,发展甲鱼养殖基地9亩,并根据市场行情,加大甲鱼养殖。通过村民的艰苦奋斗,村民不出村,就能脱贫并向小康大康的生活迈进。这样一种足不出户就能实现乡村振兴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为孝老爱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很多过去在外的打工者和公司老板纷纷回乡投资,发展家乡各种产业。这两个全国文明村与西溪村的对比调研让我们认识到,家乡美了,有发展机会了,更多资源就会流向农村,更多人才就会回乡发展。人才又引领乡村振兴,引领乡风文明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是否振兴,要看乡风好不好,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引擎”,是乡村振兴的“晴雨表”,而家风家教是乡风文明的基石。习主席说过,“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不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才能给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的调研报告撰写进入尾声之际,欣闻11月7日,娄底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市委书、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荐国郑重指出,娄底人民要站在全市的高度、秉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谋划曾国藩故里文旅开发工作,精心打造“曾国藩文旅小镇”,把曾国藩故居文物保护好,把曾国藩家风弘扬好,为娄底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提升娄底城市形象助力加油。相信有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进,国藩家风经过现代社会的积淀、传承与弘扬,一定会形成娄底人民家庭价值共识、社会价值共识,在娄底乡风文明建设中一定会大放异彩。

《曾国藩家风对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作用的研究》课题组

执笔:课题主持人 刘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