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27
/ 2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陈秋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水务局水利工程管理站 云南昭通 657000

摘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改善了项目区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的生活和卫生条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深受农民的欢迎,被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富民工程”。然而,“由于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差异,仍存在建设标准偏低、小型或分散供水工程偏多、水质保障程度不高、长效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一些乡、镇、办事处已有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还不牢靠、容易反复。”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解决策略

1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及问题

昭阳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东面与贵州省威宁县毗邻,南面与鲁甸县接壤,西面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金阳县相望,北与永善、大关、彝良三县相连;国土总面积2167km2,其中坝区占33.6%,山区占64.3%,江边河谷区占2.1%。全区辖2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1.1建设标准偏低,资金缺口大,小型或分散供水工程偏多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项目的资金,80%来自国家补助,20%来自地方投入(包括群众捐助)。由于投入资金不足,压低了工程概算,降低了工程标准,影响了工程建设质量和使用寿命,导致自来水水管漏水、滴水、断裂和老化现象时常发生。由于县级财政资金无法及时、足额配套到位,加之施工占地、青苗补偿、占用林地、穿越公路及各类通讯线路电缆等费用未列入概算,导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资金缺口大。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目前 ,昭阳区共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495处,受益人口71.1159万人,20人以下分散式集雨供水工程1928处,受益人口0.9887万人。多年以前建设的农村饮水工程大都管网老化,还有绝大部分是铸铁管,铸铁管现已锈蚀,漏损率较大,达不到设计供水能力,机电设备带病运转,水质安全和水量安全没有保障。

1.2水质保障程度不高

农村饮水工程水源基本是地表水(水库水、泉水、山溪水)和地下水(深层地下水),水源水质在Ⅲ类水质以上,工业排放污染及生活污染小。供水水质:有净化设施的饮水工程,基本上每年由乡镇办事处送检2次。昭阳区疾控中心按照规定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对已建的饮水工程进行监测抽检化验,保证水质合格,供水水质保证在国家饮用水标准内,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Ⅱ类水质。无净化设施工程的供水水质抽验结果主要是:浑浊度、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等超标。昭阳区绝大部分集中供水工程水源地保护措施不完善,没有划定水源保护区,也无人监管。除了引用渔洞水库水和大龙洞水作为饮用水源的得到保护外,其余的水源基本都没有得到保护,到目前为止划定保护范围的工程仅有20处。消毒设施设备配备不全,水质达标率仅为57.2%,日供水规模20立方米以上农村供水工程配备水质净化和消毒设施的工程共有35处,设计供水规模大于1000 m3/d的农村供水工程均配备了水质净化及消毒设备,其余供水规模的农村供水工程基本没有配备水质净化及消毒设备,仅通过一般过滤、沉淀、简单消毒处理后供给农户,多数供水工程设施简陋,只有水源和管网,缺少水处理设施和水质检测措施,水质检测设备配套几乎没有,

1.3长效运行机制不完善

昭阳区到目前为止未建立县级农村供水专管机构、部分已建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活,供水水价不合理,水费征收率低,有的根本就没有收水费,喝“福利水、大锅水”的现象还局部存在。部分工程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较低,责任心不强,缺乏对工程设备性能的认识,造成设备在工程运行中不必要的损坏。绝大部分工程没有制定相应的管护责任制度,或没有严格执行管护责任制,工程设施无专人管理,或村干部兼职管理,因管理不善,使部分设施寿命缩短,提前报废。

2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解决策略

2.1以“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工程管理专业化” 思路统筹规划昭阳区农村饮水工作。城乡供水一体化即利用城市自来水管网尽可能向周边农村延伸供水,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区域规模化即打破现有乡村行政区划界限,实现一乡或多乡、一村或多村联合供水,将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切实理顺运行管理主体和责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协调”方式,重点加强对老化失修、建设标准低和水质保障程度不高等饮水安全工程的提升改造,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等规划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确定工程布局和供水规模。

2.2注重预防,保护水源。对所有建成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配备必要的水质处理设施,采用必要的消毒净化处理工艺,确保供水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水卫生标准。依法划定水源保护区或水源保护范围,制定农村饮水安全水源地保护办法,对规模以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划定水源地保护区,设立界桩、告示牌、警示标志;对规模以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点做好防护栏、防护墙、警示牌,确保水源不受污染。强化供水单位水质管理,加强水质检测监测与评价,稳固和改善水源地水质,建立完善农村饮水安全数据库及信息共享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水源保护多方联动协作机制、确保供水安全。

2.3建立健全良性、长效运行管护机制。

2.3.1按照“先建机制,再建工程”的要求,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管护体系,强化前期工作,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明晰产权,落实产权和管理主体。采取“宜包则包、宜租则租、宜卖则卖、宜股则股”的办法,积极推进农村供水工程的产权制度改革。

2.3.2切实落实以乡镇办事处、用水户协会、村委会及村民小组为主的农村饮水工程专管机构,制订有关供水规章制度,履行安全饮水工程规划、管理、运行维护等职责。健全基层专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目前我区的农村饮水工程实际运行情况上看,宜于采用以下三种管理方式:一是跨乡镇集中供水工程由水利部门成立供水公司,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行统一管理,并以各村为单位,成立用水户协会,配合供水公司管好供水。二是对供水规模较小的村自来水工程,采取村自行管理,由村民民主产生管理人员,代表村民行使经营和管理权,并按成本核定水价和合理收取水费,保证工程效益持续发挥。另外在明确各自职责和权限的基础上,也可以采取承包或租赁的方式管理。三是分散式供水工程,本着自建、自有、自管、自用的原则,由受益农户负责管理使用。

2.3.3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和成本加微利”的原则,科学制定供水价格,落实运行管护财政补贴,平稳推动水价改革,逐步形成合理水价体系,保证供水设备的正常维修和管理人员工资、办公经费、水质检测等费用,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

建立健全良性、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彻底解决重建设轻管理和建后管理不规范、不到位的问题,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真正良性运行、长期发挥效益,让广大农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长期受益。使国家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工作达到“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群众满意”的目标要求。

3结束语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解决了受益区群众的生活用水问题,只有在项目建设与管理中,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优化设计方案,完善政策措施,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尤其是受益区群众全过程参与工程建设管理,落实工程管理单位,执行水费统一管理,确保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和工程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使饮水工程发挥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人们的生活、生产需求得到满足,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较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1]昭阳区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

[2]云南省昭阳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报告

[3]李艳茹,卢小广.基于PPP融资模式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性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15,3104:137-140.

[4]王文芬.农村饮水安全集中式供水工程管网优化方法与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2014.

[5]张琴.宁夏农村饮水安全水质净化工艺选择及技术研究[D].宁夏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