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27
/ 2

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高洁

山东胜利职业学院 山东东营 257000

摘要:本研究从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应用着手,深度分析高职生的心理现状及特点,明确提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主题校园活动开展、有效性团队辅导、个体危机干预等方式,“由内而外”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聚焦于高职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情绪管理与人际关系等三个方面,给出实施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

本研究深度分析了高职生意识、思维、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心理现状及特点;列举了课程教学、主题活动、团体辅导等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形式;聚焦于高职生的自我同一性、自我情绪调节和人际关系等三个方面,给出实施建议与对策。

1.高职生的心理现状及特点

与普通院校的大学生相比,高职生的心理发展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的调查表明,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发展尚不成熟

高职生不仅生理上已经成熟,心理上也快速走向成熟。其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能够从学习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断反思,做到合理的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评价。能够借助外在的社会评价认识自己,同时又不完全依赖于社会评价,表现出明显的自我独立性、自尊感与自信心。

1.2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仍带有主观片面性

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高职生的抽象思维获得了迅速发展,并逐渐在思维活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不再被动的接受老师和家长所灌输的思想,而试图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尝试全面的看待问题,用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增强。但同时,高职生的抽象思维又存在信息接收略带盲从,对于媒体上海量的信息缺乏准确的辨别力,出现诸如对虚假信息的盲目转发等现象。他们思考问题过于简单,容易陷入主观、片面和“想当然”的境地。

1.3情感丰富,但自控性差,且波动较大

与中学生相比,高职生的情感体验日益丰富,表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社会性等特点。他们希望被关心、被呵护,希望自己的情感有一个寄托的对象,希望自己有一个可以共鸣的知己。但是由于缺乏自信,自认为自己能力差,交往能力不行,从而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同时,随着性生理的成熟,高职生心理上也发生了急剧变化。情绪敏感、不稳定、不协调,存在着生理上的迅速发育与心理上不成熟的矛盾。

1.4人生观己具雏形,但却尚未定型

人生观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观和意义的看法。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调查表明,在高职入学之初,多数学生的人生观尚处于萌芽阶段,尚未定型。部分学生过分强调自身价值的实现,自我中心倾向严重,集体观念差,奉献精神欠缺;还有的学生认为“读书无用,趁早行乐”、“游戏人生,得过且过”,使得他们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丧失了对前途的信心,放松了对人生目标的追求。

2.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形式

2.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学习,相比较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些变化,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由传统的消极“问题”心理取向,转变为积极心理学取向,从教学的理论基础、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到教育方式、教育评价,内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均由消极向积极发生整体性转变;注重课堂活动和学生体验,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分享、在体验中成长,帮助其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人际交往的策略,从而提高个人心理素养。

2.2主题校园活动开展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加强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组织和利用各种学术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节日庆祝活动,满足高职生多方面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合作、分享、交流、信任等多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同时,有目的性的提高活动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发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提升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是高职院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常用方式,通常以指导类讲座为主,邀请校内或校外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线的专兼职教师、学生家长、及优秀的毕业生代表,针对不同的主题,举办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一堂好的讲座不仅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气氛、鼓励思想探索,更能帮助高职学生开拓眼界,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

2.4有效性的团队辅导

团体辅导是辅导老师面对某个被辅导群体,基于社会及团体动力学的原理,运用适当的辅助技术,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积极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团体辅导可以有效缓解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其生活满意度。在高职院校开办团体辅导活动,易于被学生接纳、效率高、省时省力,对应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人数众多,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欠缺、硬件条件不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5个体心理干预

高职院校通常会设有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或心理咨询室,学生可以主动预约与健康指导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也可以通过邮件、微信等网络形式,接受个体心理咨询和辅导。

3.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内容

3.1促进高职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是青少年时期发展的重要任务。首先,引导学生理性的看待过往经历,放下包袱,整理心情,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当下的学习和生活当中,通过不断探索,确定自己的人生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其次,帮助学生认清形势,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对各方面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和确定适合自己特点,并有一定难度,且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发展目标;再次,激发学生乐观面对未来挑战的信心,高职生虽已成年,但心理并不成熟,加上社会经验少,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的暗示,遇到挫折半途而废。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3.2培养高职生自我情绪调节能力

低年级的高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生理上经历着剧变,神经活动的兴奋性高于抑制性,心理方面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对情绪的冲动性和两极化难以掌控。针对这一特点,首先,要帮助高职生了解自己的情绪特点,并认识到这些特点背后的原因,加强自我认识,有助于更加有效的进行情绪调节,其次,教会学生合理的使用情绪调节策略,如认知重塑、离开现场、注意分配、合理宣泄等;进入高年级,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经验的积累及情绪调节能力的增强,但面对即将步入工作岗位,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此时的教育重点是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化解情绪危机。

3.3提高高职生人际沟通交往技能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是其人际关系的核心内容。师生关系亲密度低、父母对学生的过分干涉,严惩与拒绝、同伴关系情感卷入度低,都反映出高职生的人际关系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做的工作有以下三点:首先对于师生关系,教师发自内心的喜爱学生;其次,对于亲子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约访、电话访谈,以及网络平台等方式,与学生家长沟通,指导家长更多的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再次,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良好行为的称赞与正面评价,影响该生在同伴心目中的形象。

参考文献:

[1]杨莉萍.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

[2]陈利永.2011.高职生应激、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