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微课教学的几点体会与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27
/ 1

使用微课教学的几点体会与反思

单艳丽 1 苏吉平 2

1. 陕西省岚皋县城关小学 725400 2. 陕西省岚皋县城关第二小学 725400

[摘要] 微课,也就是“微型视频课程”, 它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现在,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占有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打破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更为客观真实的教学情境,通过课内微小视频的播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微课 再现 困惑

一、微课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

在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还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学生在一节课40分钟下来,不一定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好、理解好。这样,微课就可以起到“解惑”、“巩固”的作用。

所以,微课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自主学习的地位,不是把知识简单地告知学生,而是通过精心设计,运用一些孩子喜欢的方式来引导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比较,去发现知识。

如:在《比喻句的认识》的教学中,我先出示一组比喻句,让孩子们对比喻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出示关于前面一组比喻句的图片,加深对比喻句的认识;然后,引入比喻句的介绍,并引导孩子们在前面提到的比喻句里找出本体和喻体;最后,通过练习题巩固对比喻句的掌握。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使知识变成技能。

二、微课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对网络充满着好奇和向往,我们作为教育者为什么不好好地利用这一资源呢?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知道网络不仅仅可以用来游戏,也可以轻松学到知识,让学生感到学到知识不是一定要面对着枯燥无味的书本,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感。我尝试着引导学生进入“微课网络”。引导学生去观看我将要讲授的课时相关的微课。

如:在讲授 《的地得的用法》之前,我出示一段话,引导学生把弄明白“的地得”用法,然后循序渐进,观察,思考,发现,运用,掌握“的地得”的用法。最后总结用法,练习巩固,明白:“的”的后面是表示“什么”的词,“地”的后面是表示“干什么”的词,“得”的后面是表示“怎么样”的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把这节课的知识学了,也理解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运用能力,对知识的探索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

三、微课进行教学拓展延伸,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完一篇课文,学生往往意犹未尽,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拓展延伸,这样可以促使微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微课不但可以让学生对课外拓展的内容一目了然,而且觉得兴趣盎然,使学习变得简单。

如:在教学《趣识标点》时,创设情境,以猜谜语的方式依次认识句号、问号和感叹号;认识标点,了解用法;练习巩固,深化拓展。设计这节微课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利用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形象生动又浅显易懂地教会学生认识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并了解它们的作用和用法;在此基础上通过练习正确地使用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并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说一句话,用上前面学过的标点符号,这样就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也逐渐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四、 使用微课过程中的反思

对于教学而言,微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新的途径。而且,制作一个微课需要几天甚至十几天的时间,网上资源的类型也比较少,所以我在使用过程中有不少的困惑:

1、备课时要预设一些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对一些教学重点和难点要在课前做出充分的准备和尽可能多的预案,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进行的顺利,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得到相应的保障。

2、课堂上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每节课的潜移默化,尤其低年级,很多时候更需要让孩子们先学习一些语言,自己学着说,再不断规范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借微课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变形象为抽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眼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使语文课变得丰富多彩,变成学生的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