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30
/ 2

关于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的探讨

叶晓春 田泽民 董春磊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41

摘要:我国的水资源非常匮乏,同时,水污染也很严重。这不但会破坏环境,还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安全,所以人们需要重视水污染的治理问题。现今,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环保,因此人们对生态型水环境治理也非常关心。期待新型水环境治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便改善水环境。

关键词: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X5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水环境管理首先体现在人的管理上。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发展计划,项目环境影响,生产活动污染控制等都需要评估不同层面的环境影响,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为了实现水环境质量和公共卫生的双重保护。水环境管理还应针对特定水域,根据环境功能区划分和管理,污染源应进行分类和控制。现代环境的概念将人们视为环境的一部分,人类注入和发展的概念是环境管理的优先领域。因此,水环境管理不仅要基于水资源管理,土地资源,林业资源,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城乡经济活动,还要教育,监督和引导从事开发、利用和保护活动。这使得水环境管理部门的决策水平高于单一资源管理。

1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思路

在传统的水环境治理过程中,普遍存在治理费用过高、水治理技术投资大等资费问题;除此以外,水环境的传统治理比较片面,难以顾及水环境的整体生态循环,在实际治理过程中,往往更偏向于清除表面污染物,却忽略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改善水环境,提升水体的系统循环能力,人们在治理水体环境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运用系统合理的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

1.1重视整体水环境的治理

目前在我国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们多注重清理水中污染物,却忽视了水体本身的治理和修复问题。要知道,治理水环境,不仅要去除污染物体,还要考虑水环境的整体状况。因此在对水环境进行治理的过程中,要从水环境的整体健康入手。例如,注意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集中处理污水,解决水体存在的富营养化问题等。

1.2重视水环境的良性循环

水作为再生资源,它的循环使用离不开自然和社会的调节。水循环是一种常规自然现象,而社会循环则是人们把利用后的水投入到循环环境中。这也要求自然水循环作为社会水循环的基础,但是这也会对自然循环造成损伤。而为了改善水环境,人们在进行社会水循环过程中要重视自然循环,加强污水处理,以便水循环能够平衡。

2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

2.1人工湿地净化技术

在常见的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中,人工湿地净化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这一技术的核心就是通过构建人工湿地来模仿天然湿地,使其具备净化水资源的功能。要知道,污水处理技术有很多,多数分为生活、化学、物理等方面的处理技术,然而人工湿地净化技术综合了这三方面的特点,不仅能够很好的处理污水,对于材料的消耗也非常少。简单来说,人工湿地净化系统以填料表面和生物膜的结构组成,它在净化污水的过程中,由生物膜拦截有害物质,处理掉有机污染物,然后再利用食物吸收分水中的元素进行反应。而在人工湿地的植物根系部位,存在大量微生物,它们能与废水中的富营养元素进行吸收反应,从而降低水污染程度,以便形成更加健康的水循环系统,从而达到生态型水环境治理的目的。

2.2建立人工浮岛

所谓人工浮岛,是利用人工技术在水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或营养化程度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水生生物培植,从而使得这些植物能够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吸取大量的水域中所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及过度丰富的营养物质,使该区域内的水环境达到一个较为正常和稳定的水平。人工浮岛的建立和应用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受水域生物种类以及水量多少的影响,完全根据该水域的受破坏程度来决定水生生物的养殖规模和面积。

2.3吸收利用雨水地表径流

在城市化建设不断扩大规模以及新农村建设步不断加快的前提下,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表植被覆盖率及类型受到了较大影响。建设中对土表硬化处理后的土地不仅会破坏浅层地表的水文,并阻碍地表径流的正常渗透,使得建设区域内的生态型水环境深受迫害。除此之外,植被的减少使得建设区域内的水源涵养能力大大削弱,土表的渗透力受到影响,发生降雨时,大量的地表径流被浪费,甚至引起该区域内的积水或洪涝灾害。因此,在生态型水环境治理的严格要求下,必须要对地表进行改造,以增加地表雨水的渗透量。最为常见的措施就是要更换硬化地表的材料,改为透水性较好的砾石或者透水板砖,并尽可能地增加绿化面积。

2.4采用自然的生物处理技术,构建健康的城市水生态系统

自然的生物处理技术,指的是通过对生物相互作用的有效利用来提高水体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组织性与自我调节能力,以此来促使水体生态系统恢复到一种良好的状态。具体来说,就是在自然演化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人工优化,进一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利用物质循环规律,实现对污水的有效治理,使其恢复原始的状态。自然的生物处理技术有着实用性高、能源消耗量少、运行成本较低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促进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2.5集成分散型双膜生物处理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应用于PPP模式

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应遵循开放治理、市场化治理、社会化治理的创新思路,打破“闭门治水”,千方百计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采用PPP模式,转变政府职能,做到责任清晰、主体明确,政府各部门转变为审核方、监督方、裁判员,既避免了地方形形色色的包工头鱼龙混杂,扰乱项目既定目标的达成.又避免了政府地方债务过大。另外,一次性投入不需要政府全部出资,只需要提前做好一揽子政府付费的计划和测算,这对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提升极为有利。

针对城市水环境的特点,生物处理双膜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因地制宜采用高效集成技术,运行管理方便、管网省,可根据受纳水体状况灵活组合,占地面积小、景观性能好、运行费用低,高效、生态、节能,完全顺应自然发展要求,值得大力推广应用,以改善我国城市水环境。

2.6生态护岸技术

生态护岸技术是指在河边、湖边等地界种植植物,从而使得土壤的固土能力增强,从而降低决堤概率的发生,使得环境的防洪能力得到提升。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人们会采用浆石来构建岸堤,以提升岸堤的抗洪抗压能力。虽说河堤的抗冲击力得到了改善,但是河流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这一整体却被分隔开来,从而使得河湖一带的生态功能被削弱。所以,在进行生态型水环境治理过程中,要尊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而生态护岸系统就是一个很全面的例子。生态护岸系统有对河湖生态系统结构进行优化的效果,它分有直立型、缓坡型、陡坡型三种,能够有效针对不同的河湖系统来提升防洪效果,并能使得水体污染的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生态型水环境治理仍然存在不足,这就要求人们在治理水环境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整体水系统进行治理,同时要保证水循环的平衡。然而,在人工湿地净化技术、生态护岸技术等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的加持下,我国水环境问题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吴兆丹,王晓霞,吴兆磊,华钰.科技支撑水环境治理作用机制研究[J].水利经济,2019,37(04).

[2]李霞.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J].化工设计通讯,2018,44(12).

[3]张建华.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的思考[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

[4]张晓凡,王娟.生态城市水系环境生物治理技术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8,43(10):113-116.

[5]利小明.浅谈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特点及应用[J].城市地理,2017(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