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 “气死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30
/ 1

永远的 “气死牛”

李静

延安西北局革命旧址管理处

在陕北广袤的黄土地上,有位朴实但不平凡的农民,他手抡老撅头,脚踩黄土地,在这平凡的世界里,以平凡又不平凡的劳动,建设幸福山村。

郝树才,土生土长的陕北人,自小家境贫寒,没上过一天学,过早跟随祖父上山放羊、劳动,养成吃苦耐劳、宽厚诚实的秉性。1935年8月的一天,他甩掉揽工的羊鞭,毅然参加陕北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艰苦战争岁月的红色传奇。在历次战斗中,他先后四次荣立特等功,一次大功,两次被评为“特等战斗英雄”,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忠贞不二,对党的赤胆忠心。

郝树才不仅是著名的战斗英雄,还是陕甘宁边区妇孺皆知的劳动模范。

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进南泥湾,进行大生产运动。曾在警备五团、八团担任排长的郝树才被推选为生产队长。大生产运动首先是开荒,今天多开荒,秋里多打粮。一开始每人每天只能开一分地,最多的能开三分,当时郝树才身患疾病,连指导员批准他养病,但他却背着连指导员,忍着疾病的痛苦,当天就开了五分地,就这样一连三天,在郝树才的带动下,开荒比赛掀起了高潮。

1942年,三五九旅94个开荒能手在甘泉清泉沟举行开荒大竞赛。郝树才为迎接大竞赛,给自己准备了一把九斤重、一尺宽的撅头,比别人的撅头重三斤、宽三寸。从小热爱劳动的郝树才可是种地行家,他脱去军装,光着膀子,挥起撅头,连掏带拉,一撅头就能掏一平方尺,经过顽强拼搏,到中午就掏地三亩,第一个拔下了红旗,全天共掏地4.23亩,创造了开荒的最高纪录,轰动了整个边区。当时有个叫马长福的农民不相信,人掏比牛耕的多,提出让他的牛和郝树才比赛。次日清晨,山头站满了围观的人群,这个农民扶犁挥鞭,黄牛狠劲前奔,郝树才不甘示弱,撅头频繁挥舞,半响时分,牛就走不动了,爬在地上口吐白沫,有人禁不住开玩笑说:“一犋牛也顶不上一个郝树才,真把牛给气死了”,从此郝树才开荒气死牛的声名大振,被部队授予“特等劳动模范”的称号,受到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成为陕甘宁边区学习的楷模。而“气死牛”郝树才的名字传遍了陕甘宁边区。

郝树才是一个只求奋献、不图索取的人民公仆。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自愿报名回乡,为建设家乡出力。在担任村支书的二十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与群众同甘共苦,把一道道山梁修成了梯田,在一条条沟里打上了坝,种上了树,实现水上塬,建起了加工坊,办起了学校、医疗站,修建了集体果园。村民的生活、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他经常要外出开会,为了不花村里的钱,从不坐车,自备干粮,开水一泡,便是一顿饭,始终保持着中国农民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

郝树才这位人民的公仆,社会主义建设的老黄牛,以劳动为最大的乐趣,他虽然担任着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人大代表等职,工作很忙,但他一刻也不放松劳动,他常说:“劳动最光荣,劳动是我的本色。”

1978年年逾70岁的郝树才辞去村支书的职务后,并未闲居养老,而是不顾儿子的阻挠,背起被褥,提着简单的灶具,毅然决然地来到离村十多里的荒凉的窑子湾建设果园,他常常光着浮肿的脚,抡着撅头到山峁上、沟洼里为幼树培土除草,这一干就是八年。

从春到夏,由秋入冬,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几多不平凡的日日夜夜,郝树才总算把百亩荒山修成了反坡梯田,新栽果树八百多株,给后人留下了一片致富的绿色宝库。

1986年5月19日,因为突发心脏病,艰苦奋斗一生的“气死牛”郝树才走完了他七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与世长辞了。遵照郝树才的遗愿,人们把他埋在生他养他的谭石塬,在他的墓碑下,一簇簇山花丛中盛开着几朵鲜艳的山丹丹,好似劳动英雄胸前的红花在微风中鲜艳的摇曳着······虽然老英雄已离我们而去,但“气死牛”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却像山川一样永存。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拼搏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