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1-10
/ 2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莫绍红

广西省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嘉会镇泗安小学 广西省桂林市 542500

摘要:一直以来,语文阅读都是语文学科的重点,并且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阅读能力不仅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还是打好语文写作基础,发展智能的关键。新课改中对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做出了重点强调,要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够主动带着兴趣阅读,发展语文能力与语言思维。然而,一些乡村小学生由于设施落后,相对缺乏丰富的文娱体验,导致阅读能力与情感理解能力不强。基于此,笔者将结合实际乡村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在语文阅读中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阅读教学

一、引言

随着践行新课改工作的推进,语文阅读教学作为拓展小学生思维、积累语文知识、提高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受到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当前,部分乡村小学在语文阅读课上存在一些教学误区,如重课内,轻课外、重传授,轻互动、重情节,轻技巧等,这些阅读教学误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小学阶段的阅读学习是一个重要的打基础阶段,在小学语文课上,小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拼音汉字、词句等,还能自主进行简单的写话与写作,如果在该阶段及时给予正确的阅读指导与训练,必然会对其将来的语文学习带来深远的积极影响。小学语文阅读内容包含了课内与课外两个部分,一般教师会更注重课内阅读的教学,然而两者是不能分割开来的,乡村阅读裁量有限,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内容,以教材为基本,给予学生适当的课外阅读指引,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内的延伸与补充,促使小学生在养成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实现以兴趣为导向的阅读能力提升。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

未能充分重视小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改重视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也要体现“个性化”阅读,教师要善于利用语文文章或者材料的不同角度来激发小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引导小学生去思考文章内涵,获得情感体验。当前依然有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沿用“师本位”的观念,一味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小学生常常不厌其烦的被动学习,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卷面成绩上取得些许效果,但长远来看,确是一种对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损耗,小学生长期不在阅读过程中掺入自己的思考与间接,只依靠教师的灌输,长此以往很难形成个性化阅读思维。

较少的课外阅读量难以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当前不少教师认为只要把课内阅读教好就足够了,其实不然,课外阅读不仅能够增长学生见闻,还能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热爱文字。据调查,只有不到10%的小学生能够每天保持超过半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在课后,农村小学生要么在完成作业,要么在娱乐或者协助父母家务,几乎不会挑出时间阅读课外书籍。此外,教师对课外阅读的忽视也影响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态度,在平时的课后作业中,学生也只是将阅读看作任务,而不注重体会文章的内在情感。

阅读环境较差

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与家庭环境、文化氛围以及学校熏陶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家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阅读报刊杂志,必然会对孩子的行为造成有利影响,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的被激发。然而乡村小学在阅读氛围上与城镇有一定差距,潜移默化的导致孩子的学习热情不高。再加上乡村图书资源有限,小学生可选择阅读的书籍不够丰富,也影响了小学生的阅读热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也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然而,很多乡村小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受限于课堂阅读教学方式、阅读氛围,导致其阅读兴趣不高。对此,教师应该结合新课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阅读教学模式,以“个性化”阅读教学为目标,阅读兴趣激发为导向,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如下几点策略:

1.创设情境,提高阅读情感体验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是花费大量时间让同学们反复阅读文章片段,而忽视了语文的情感体验教学,而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才能读懂一篇文章,这种情感的激发过程,对小学生将来的写作也能够带来帮助。比如,在教学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时,文章里对杨梅的描述用“细雨如丝、贪婪的吮吸、伸展着枝条......”等句子,这时教师可以主动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联想,让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受、想象下雨的声音是什么样?杨梅树如何吮吸春雨?山林在雾天是一副怎样的景象?这时,学生在启发下,不由自主的进入了对文字描述的思考与联想,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到景美、情也美的文章意境,将这种领悟内化到头脑中,激发了情感体验,油然而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

2.以读为本,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读为本,即是指让小学生在大声阅读中感受人物心境,增进对文章的理解,激发阅读兴趣。如今,在语文教学中也要鼓励学生多读文章,在阅读中品味人物思想感情与文章主旨。比如,在教学《钓鱼启示录》时,文中人物说:“啊,这样大的鱼......我和父亲得意的欣赏这条漂亮的鲈鱼......”这一段,为了让学生深刻的把握作者此时的心情,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读的时候,特意强调文中人物是带着“得意”的情绪来说话的,以此让学生充分理解人物此时的心态,读出人物的“得意”,产生与人物的共情,增进阅读的情感性,体现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形式。这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此外,新课标对不同年级的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做出了明确规定,而课外书籍繁杂,一些不适合学生发展的书籍也在市面上广为流传,为了满足学生的阅读量,教师可以做出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帮助丰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

3.设置悬念,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语文课堂上提问设置悬念能够让小学生内心产生对故事的期待,在阅读课上更加注重人物之间的关系与性格特点,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促进学生思考、发展思维品质。比如,在教学《将相和》前,教师可以一开始就让学生分析“将、相、和”这三个字代表了什么?“将”和“相”之间合不合呢?是什么导致的将相“不和”呢?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能够一边思考全文一边讨论整理出全文的大致脉络,在教师设置的悬念引导下深入对全文的理解。在文章阅读过程中,“阅读期待”始终贯穿于学习始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愿望,疑问成为了学生阅读的激发点。

小结

综上所述,古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时的语文教学就重点强调一个“读”字,阅读中也有读,只看不读或者只教不读的语文教学方式是片面的。对此,教师应该善于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为导向,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思维,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晶,王占芳.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个“必须重视”[J].学周刊.2019.03.114.

[2]袁亚琼.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9.03.116.

[3]张炳玉.激发学生阅读潜能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小学语文“五层”阅读教学模式实验探究[J].学周刊.2019.03.124.

[4]石耿周.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与自主学习有效衔接研究[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