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1-13
/ 2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探讨

李超    高凤便   张向往

河北省石津灌区管理局 05005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生活用水占水资源的比例越来越大,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甚至已经超过了最大极限,生态系统不断恶化。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于这些恶化的结果是不可逆,无法恢复的。对于这一重点问题,我国也有相关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生态环境效益的研究内容,提出了合理的防治对策,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提出了新的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 探讨;

1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1.1 相互促进

水资源充沛的情况下地表水会受到表面热能的作用蒸发成为水汽,水汽遇冷后凝聚成水在重力作用下形成降雨降雪,产生地表径流。这种水循环模式一是可以补充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也可以保障工业生产与农业灌溉的基础性要求。因此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合理利用水资源既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也能改善生态环境,反之,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与功能也有所差异,生态环境对于水资源具有显著的依赖性。

1.2 相互影响

在水资源匮乏的前提下,地表径流减少,水循环过程减弱,说明可以利用的水资源量明显降低,无法满足人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当前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大面积开垦荒地、过度放牧、乱砍乱伐等不合理的耕作生产制度加剧了现阶段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植物物种明显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另一方面,水资源污染会加速水的成分改变,无法为工农业生产提供支持。由于水资源系统,特别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态环境系统的制约程度较大,流域内陆地生态系统的气候条件、植被条件等也会导致水资源系统朝着不可逆的方向转变,降低整个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陷入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

2 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分析

2.1 水文变化

我们以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统计图作为参考标准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5e1c11b35fe42_html_c77d95fdc1463570.jpg

图1 干旱区水资源利用率 

我们从图1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水资源利用率与水文条件之间呈现出密切联系的关系,尤其是地表水文状态的变化与人为开采活动必然导致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从实际的水资源利用情况来看,水利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水利工程大幅度建设,使得水域上游更加容易引得水资源。相比而言,上游地区的工业、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绿洲面积加大,而下游的引水量普遍较少,在某些需要水资源的春耕时节无法满足需求,使得农业发展受到显著。再加上可能产生的气候原因与水文条件,下游绿洲逐渐朝着水量更加稳定的上游迁移,水资源开发利用所带来的水文变化应该成为未来研究工作中的重点。

2.2 水利工程修建与生态环境的响应

水利事业的发展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之产生的生态环境与环境代价也需要考虑在内。特别是某些干旱地区的年蒸发量较大,水库的修建使得水面的蒸发总量加大,无法满足非雨季的正常供水需求。修建水库后地下水的补给也会减少,原有的水循环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众多水利工程的新修也让河流地区得到了治理,形成了以人工渠道代替自然河流的局面,在灌溉面积上得到提升,水量利用率与作物灌溉工作进一步落实。但需要注意的是下游生态环境的响应问题,尤其是地下水位下降与地表水减少产生的影响。

3 基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3.1 水资源统筹管理开发

前文提到,过度开发水资源必然会导致流域下游地区出现生态环境问题,也可以了解到在缺乏管理体系的前提下无法实现水资源合理管理的基础性目标。在传统的管理体系下,我们多采取区域管理与分割管控方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流域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相互影响,我们需要立足于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恢复的相关要求,将水域上游、下游统筹兼顾,遵循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同发展的原则。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管理,除了基本的法律、行政措施之外,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对于流域内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控,做好调度管理,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看,在不同的地区可以选择不同的开发模式,如河谷上游以增加水源为主,河流下游地段则考虑建立混灌开发模式等。这样一来可以实现河道之间的联通,实现汛期分流、旱期饮水灌溉的目的,让灌区的灌溉和分洪工作相互协调,将流域内部的水资源最科学合理地利用。

3.2 污水处理体系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而社会的快速发展也提升了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下必然涉及到水源污染问题,主要表现为工、农业废水直接排入地表或地下产生的污染。再加上农药、化肥、化工材料的使用,我们应该对现有的水资源利用进行监测分析,建立专业化的污水处理体系,让污水达标排放到相关标准。我国现阶段的法律法规是保障水利行业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关键手段,目的在于有效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率,减少水质污染情况。具体来看,污水处理体系需要明确城市垃圾与固体废弃物排放问题,加强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理方案。对于某些内陆河来说,水环境几乎不具备自净化能力,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还需要避免有毒有害物质的积累。此时,对于某些排污量过大或缺乏污水处理能力的企业,责令其限期整改,从根源上提升污水治理标准,以良好的监督手段来保障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

3.3 节水技术与节水产业

我国水资源分配不均,某些地区的降水量较少,可能无法满足实际的生产生活需求。所以,生态用水的来源在于节水技术与节水产业的发展,控制引入灌区的流量,避免生态用水赤字产生的环境恶化情况。从农业节水方案来看,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节水技术,减少输水、配水工作中产生的水量损失,也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这项工作的执行过程中应明确地域性的不同要求,例如新疆地区的盐渍化土壤面积较大、北方地区的气候普遍干燥等。随着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等智能化手段的利用也能有效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而在节水产业方面,在充分考虑城市建设与水资源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工业设备与生产工艺的调整,对于水需求量增加的现状可以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如北方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全国范围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制约因素。所以,可以在生活用水中鼓励采用家庭式节水措施,并考虑对供水系统进行调整,区分饮用水和其它用水,重点提高再生污水的利用率,减少工业、生活层面的污水排放总量。

4 结语

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已经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显然我们对于流域水资源的系统化研究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才会导致水资源利用环节出现各类问题。在未来,我们需要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减少因人类活动而产生的水污染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路献品,王刚,陈宁,等.滦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的水文效应及其生态环境响应[J].环境保护科学,2014,40(1):18-21.

[2]姜海萍,朱远生.完善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体系推进珠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水利,2013(13):61-63.

[3]李志萌,喻中文.保护区生态系统功能及其产品开发利用——以江西东江源区水资源为例[J].鄱阳湖学刊,2015(6):89-98.

[4]孟江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响应研究——以新疆白杨河流域为例[J].水资源保护,2013(2):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