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思想自由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1-15
/ 2

师生思想自由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左勇惠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150001

摘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一生的信仰和追求,亦是五四新思想与压抑人之独立自由性的封建旧思想相悖反的先声与潮流、以及现当今青年学生所更当接受的教育,此在具有综合性属性的语文学科教学中、在学生主体的思想基础深厚且当呈灵活自由貌的高中时期,加之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其被当作教育宗旨的需求则愈趋明显。基于此,本文便就“师生思想自由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话题做出分立:教师个性化思想的表达、学生个性化思想的参与、师生平等化的共同探讨此三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师生思想自由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英国集哲学家、文学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罗素对于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贡献。其指出:“教育应该培养求真理的愿望,而不是相信某种特殊的信条就是真理。”而主张“应减少很快的讲授而多事于讨论,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使他们受到鼓励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各抒己见是健全的教育所必不可少的。”这恰与现行的素质教育理念及教育理想相契合,即“师生思想自由”便应为现阶段本就具有偌大话语空间的高中语文课堂之形态,下面则是对此课堂形态具体塑造方法的探讨。

1.教师个性化思想的表达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亦是其思想的启迪者,教师思想自由独立则学生思想自由独立。但在长久的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教师却久作为一个依据课标与教辅的“标准答案的传输者”,而导致学生思想理念的同一性、而失了作为“活水”的思想个性,使课堂成为死水一潭。因此,师生思想自由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则首先是实现了教师个性化思想表达的课堂。

例如:在《再别康桥》一诗的教学中,我并未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对此诗有一个彻底、纯粹的把握而按照教辅线索与惯例解读方式,将此诗一以贯之地诠释为是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及对往昔生活的追忆与憧憬,而是基于徐志摩创作此诗的时间节点及其人生情感经历,而向同学们表达了我自己个性化的看法:在康桥,徐志摩与林徽因相识,二人情投意合陷入热恋而在康桥之下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但由于徐志摩前妻张幼仪之故,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合并赴美留学,这在徐志摩而言无疑为一重大的情感打击。而当1928年再来康桥,即便其于1926年与陆小曼结婚,但在故地重游中睹物思人亦属正常、也属必然。且其中的“夕阳下的新娘”、“艳影”、“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等意象与意境亦多与二人及其过往经历相关。如此,

课堂便开始呈现出话语空间扩展的趋势,而同学们便亦能够在我的个性化思想下学会以设身处地和人物共情的方式去自由地解读作品的方法,而不受既定结论的束缚。

2.学生个性化思想的参与

除却上述提到的罗素“教育应该是培育求真理的愿望”的理念,素质教育亦将学生作为主体,将对其个性化思想与能力的培育作为目标,而当在师生思想自由的理想下,将学生个性化思想的参与连同教师个性化思想的表达一同纳入进高中语文课堂中去。

例如:在一次以人物刻画为主题的写作教学中,我并没有向其统一化地灌输相关人物刻画的理论与技法等,而是让其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及自身的阅读所得,说出自己所认为的对人物进行刻画的最好方式,并举例。这便为同学们的个性化表达与话语空间提供了自由进行与扩充的应允条件。此时,一位同学说道:“人物刻画重在细节,比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对王熙凤的刻画,如果没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与‘因笑道......说着,便用手帕拭泪......忙转悲为喜道’”等的细节刻画,王熙凤的形象怎么能深入人心呢?”;另一位同学则说:“我认为心理描写对人物刻画最重要,因为心理是对一个人最内在的反映,能够鲜明地树立一个人的形象,这相较于动作、语言而言虽然更直接,但也更深入。”......如此,同学们的以往认知经验与自主性思维皆得到了调动,而其关于人物写作的认知也逐渐被稳固地建构起来,更重要的是,其将逐步习得表达个人意见与想法的意识、勇气与习惯,这无论对其自身的成长还是语文本身的丰富创新而言皆是极大的促力。

3.师生平等化的共同探讨

在保障教师与学生各自的个性化思想表达之外,我们还应意识到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即师生的共同探讨与相互反馈给予构成一个真正有活力、有价值的课堂,且在另一方面来讲,其以各自角度与立场的共同探讨是对师生平等理念的一种彰显而将使课堂氛围热烈却轻松,这是最好的助学外力。

例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在文内有一句话为:“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此句中“惊心动魄的伟大”到底意在褒还是在贬,是正语还是反语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对此,我则将自己视为同学中的一员而与其进入了共同的探讨中。我先表达道:“我觉得那是正语,来表示三个女子的勇敢。”而后则有同学提出反驳,说是反语,我则对此予以真诚的赞同性回应。如此,没有教师权威而师生一同的平等性探讨将营造舒适轻松的课堂氛围与师生关系,同时形成更广阔的话语空间,而充分扩展、实现语文的可能性。

总之,思想自由是人之所以成为一个自由“人”的必备条件,亦应是以“育人”为目的之一的现代教育所力应趋向的指标。

参考文献:

【1】吴姗.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2】嵇云霞. 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