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幼儿探究的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2-24
/ 2

保护幼儿探究的心

《纲要》指出 :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 ,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因此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 ,从而形成热爱科学的积极情感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在科学教育活动中 ,我们提供各种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 ,引导幼儿注意身边的科学现象 ,支持、鼓励幼儿多观察、多发现、多质疑 ,为幼儿进行独立的科学探究 ,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打下基础。可见,在科学活动中幼儿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探究兴趣是非常浓厚的,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风云雨雪等各种现象吸引着他们,可是这种探究兴趣维系了多久?能上升为探究行动的少之又少。这经常是我们感到困惑的问题。那么,怎样让幼儿的探索兴趣持续下去,形成良好的探索习惯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积极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

1、语言上的支持。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有研究表明,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儿童时期一般要经历两个“好问期”。第一个“好问期”从一岁半开始,三岁前后达到高峰期,这个时期大多喜欢问:这是什么?之类的问题。第二个“好问期”从三岁之后开始,4-5岁达到高峰。这一时期以探究有关条件、动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即以提:“为什么”的问题为特征。我们经常听到小朋友提出各种问题。如幼儿问老师,我脱毛衣时为什么有噼辟啪啪的声音,还感觉有些痛?在自然角里,我们会听到小朋友议论:“为什么豆豆发芽了,可是大蒜老不发芽呢?”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我们老师首先应该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回应幼儿,面对孩子的发问和质疑,老师即使自己不了解,也不能不回应,可以态度诚恳的给幼儿说明原因,和幼儿一起探寻答案。如果幼儿的发问经常得不到老师的积极回应,幼儿就不会再提问,久而久之,幼儿的思想会受到禁锢,探究热情会减退甚至消失。

2、行为上的支持。当幼儿产生探究的欲望时,老师要想办法提供材料帮助幼儿开展探索活动。例如在户外散步时,孩子们发现了蜗牛他们非常想带回去,看见他们渴求的目光我立即同意了。于是我们用小纸盒装了蜗牛回到教室,马上引发了探究蜗牛的行为,有的问“蜗牛吃什么?”,有的问“我们把蜗牛捉来了妈妈会不会伤心”……经过讨论,我派了两个小朋友去摘了树叶、草和菜叶放在盒子里面。通过观察,幼儿发现蜗牛吃草和菜叶。接着又有一个小朋友提出一个问题“蜗牛有牙齿吗?” 于是,我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究活动。通过对蜗牛的探究活动,孩子们增长了许多知识,知道了蜗牛吃什么,蜗牛耐热、冷、干旱等,蜗牛一出壳,就自己觅食,不需要妈妈照顾,蜗牛的天敌是萤火虫等等。小朋友还产生了探索小昆虫的兴趣,于是探索蚂蚁和瓢虫的活动也陆续开展。

3 、善待幼儿的不当探究行为,进行适当的引导。幼儿的探究行为也并非每个都是积极的,正确的,但是老师不要轻易否定幼儿的探究行为。幼儿总是以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世界的。当他们有于与众不同的探究兴趣和行为时,教师可以不要急于批评或制止,更不能给幼儿消极的道德评论。而要耐心的和幼儿交流沟通,仔细观察,了解幼儿探索活动的动机。再根据幼儿探究行为的危害性进行处理。总之,当幼儿的探究行为不安全,出现偏差时,老师要适时引导,既要保护幼儿的探究兴趣,又要引导幼儿进行正确安全的探究活动。例如在我们进行《大力士——蚂蚁》的探究活动时,就有一个小组的幼儿把蚂蚁放进盆子里淹死了。其他小朋友纷纷责备他们,我也觉得不可思议。不过我还是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和他们耐心交谈,知道了他们并不是要淹死蚂蚁,而是想知道蚂蚁会不会游泳。知道了孩子们的动机,我首先肯定他们爱动脑筋是好的习惯,但是在做实验时要考虑到如果蚂蚁不会游泳会被淹死这个后果。当发现蚂蚁不会游泳,在水面上挣扎时,就应该把蚂蚁救起来。孩子们也认识到了错误,知道在做有的探索活动时要考虑一下后果。

1、积极营造探究的环境。幼儿的思维是形象而直观的,没有和环境材料的碰撞,幼儿是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的。心理学家布纳认为:有兴趣的材料是学习最好的刺激。在科学活动中,材料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材料的丰富多样能保证每位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有多次尝试和反复操作的机会,从而完成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设想。如在科学活动“物体大飘移”的活动中,提供丰富的材料,如:纸屑、积木、磁铁、各种玩具、塑料、硬币等等。通过运用已有经验再加工,创造符合目标的物体,从而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2、教师要善于提问,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兴趣是探索行为的动力,而好奇心则是兴趣产生的源泉。幼儿的好奇心是可以激发的。怎样激发幼儿好奇心,除了提供环境和材料外,有效的提问也至关重要。在科学活动中,特别是观察活动中我们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提问要做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幼儿的好奇心随着提问,越来越浓厚,从而产生探究兴趣,积极的思考。还要把幼儿的好奇心上升为探究的热情。著名科学家瓦特对蒸气推动茶壶盖产生了兴趣,从而发明了蒸气机。因此,我们应该从幼儿好奇心出发,促进幼儿产生探索的兴趣。

3、营造宽松的探索氛围。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助于探究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自由、民主、和谐。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自由探究的能力。因此,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与活动环境,能有效地激发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对幼儿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探究行为的发展。在幼儿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很脆弱,也非常敏感。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影响。我记得在有一次一个幼儿打了无数个小朋友后,我无意中感叹了一句,“郭嘉仪,你怎么这么烦?”结果第二天,孩子不想上幼儿园了。他说老师不喜欢我了,老师都烦我了。后来我诚恳的给幼儿道歉,也指出了打小朋友是错误的处理方法,郭嘉仪才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所以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面对幼儿的好奇心,教师应多表扬、肯定、鼓励、接纳、欣赏的态度,甚至应该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让幼儿感到教师只是一个对自己活动很感兴趣,并能提供有益建议的“大朋友”,这种高度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能激发孩子巨大探究能量。

三、保持探究兴趣,培养良好探究习惯。

1、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感到快乐和愉悦。如果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感受不到乐趣,他就会失去探索的兴趣。首先幼儿的探究活动是自愿自发的,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的活动,而不是遵照老师意愿开展的;是幼儿内心需求所开展的探究活动,而不是完成任务开展的探究活动。其次,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开展探究活动。当幼儿正在探究活动兴趣浓厚时,因为时间空间限制,幼儿的探索活动被迫终止,幼儿兴趣被打断,一次可能没有关系,几次下来,孩子就会失去探索的兴趣。

2、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探索活动。人的感官一般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在探索活动中,引导幼儿用眼睛去看,用手去摸,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尝一下,这都将有助于对事物进行全面的了解,训练观察的全面性。同时也会加深该事物在头脑中的印象。在小班科学活动《酸酸甜甜的橘子》中,我先让幼儿用眼睛看橘子的外形颜色,然后每个小朋友摸一摸橘子和苹果的表皮,通过比较知道苹果皮光滑,橘子皮要粗糙一点。接着又让小朋友用鼻子闻一闻橘子和苹果的气味,感受到气味的不同。最后让幼儿尝一尝橘子的味道,说出感觉酸酸甜甜的。幼儿通过看、摸、闻、尝直观的感受到了橘子的特征,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也非常快乐。

3、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幼儿和同伴合作、交流与分享。俗话说“独木难支”,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很多活动需要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在和朋友的合作中,他们会出现分歧,需要不断的沟通、协商达成共识,还需要根据同伴的特长确定分工,从而更好的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观点在相互碰撞中丰富和构建新的知识经验;他们从同伴那里获得了新信息,新经验。和同伴的不断协商又促进他们不断思考,完善自己的想法。在和同伴的分享交流中,使自己在材料上获取的模糊经验,和同伴的交流分享中得到清晰的想法和认识,并用语言有条理的表达出来,这就是一个知识构建的过程。

4、培养幼儿探索活动的专注性和持久性。很多的探索活动都需要耐心和恒心,没有坚持,就没有成功。在孩子进行探索活动时,要注意保持环境的安静,避免幼儿受到干扰。其次,在幼儿进行探索活动时,教师不是听之任之,放手不管,要随时关注。一旦发现幼儿探索兴趣减弱或松懈时,要及时为幼儿增设材料或用正面语言鼓励支持完成探索活动。例如我们在开展《有力量的空气》的探索活动中,需要小朋友用杯子装满水,用美工纸盖住杯口用手压着杯口迅速翻转过来,杯子里面的水不会流出来。我做这个实验时也尝试过了几次才成功,所以对于幼儿来说有一定难度。幼儿探索了几次,终于有几个幼儿成功了,有的幼儿就有些泄气了。我请成功的小朋友分享经验,第一是杯子里的水要装满,第二盖纸时要轻,第三翻转时要迅速。又给幼儿准备了很多美工纸,还鼓励幼儿一定会成功的。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终于小朋友大多数成功了。我安慰了没有成功的小朋友,不是他们不能成功,而是户外活动时间到了,我们明天区角活动再来尝试,这几个小朋友果然没有泄气,第二天接着尝试,也成功了。孩子们对科学探索活动就越来越有兴趣了。

当然,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幼儿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在日常生活和教育实践中密切关注幼儿的兴趣点,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幼儿的探索活动,从而逐渐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