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进行家校共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2-24
/ 2

探究如何进行家校共育

游燕君

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七一学校,

摘要: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有限,光靠课堂教学的那点时间,学生也只能对知识有一些了解,若是没能进行巩固复习,很快就会遗忘,在遇到相似题目的时候错误百出。家校共育是家长与教师一起联手教学,目标、方向、方法统一,让学生快乐健康、和谐发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及习惯。本文从“将家校共育的意识唤醒”“将家校共育的渠道拓宽”“将家校共育的内容丰富”探究了如何进行家校共育。

关键词:家校共育;学校;家长;教育

引言:教师虽然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但是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思维都会模仿家长。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将家庭教育与学习教育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需求制定教学方案,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构建家校共同体,互相协调、沟通、合作,为学生的成长及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全面人才。

一、将家校共育的意识唤醒

大多数家长认为,只要将孩子交给了学校,那么自己就不需要再管孩子的学习,孩子成绩不好是教师教的不好,只要一味的埋怨教师就可以了。教师在课堂中是以一对多的方式教学的,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的。而且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很难根据一位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而学生下课后又只想着玩,根本不可能去问教师自己遇到的难题1】。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成绩越来越差,家长一味的埋怨教师,教师为了大部分学生不会停止教学进度,会形成一种不良的死循环。想要改善这种现状,就得将教师与家长的共育意识唤醒,让学生接受来自家长与教师的共同教育,对知识掌握的更加透彻的同时,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学生在没有进入校园前,所有的知识及习惯都是来源于家长的灌输,很多举动和思想也是下意识的模仿家长。只有让家长明白家校共育的理念及作用,让家长看到家校共育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才能构建起家校共育的桥梁,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的完善。而且家长参与教学会发现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可以和教师进行探讨,提出宝贵的意见及建议,并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的轻松,对知识掌握的更加透彻。

二、将家校共育的渠道拓宽

家校共育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教学手段也越发的丰富起来,所以将家校共育的渠道拓宽是必然的结果。随着网络的普及,家家户户都将手机、电脑当成了必备品,而这些工具为家校共育提供了便利,使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更加的便利,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反馈也越发的及时2】。教师可以采用家访的形式了解各位家长的意愿,努力将家校联系的平台搭建起来;展开各种亲子活动,拉进学生与家长的距离的同时,让家长明白自己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家校共育模式开始启动的时候,家长与教师都会观望一段时间,因为不确定这种方式的教学成果如何,教师和家长也不敢拿学生的未来开玩笑。但是随着家校共育的尝试,学生的成绩不仅稳步上升,而且收获了很多全新的体验,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也通过和家长的探讨合作,找到了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的参与互动,而且课后也会主动进行询问,再加上家庭教育的巩固,学习气氛好了不少。教师也可以将家长请到课堂中,让家长当“教师”,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传授,让学生深入体验知识。比如“地铁与我的日常,为什么汽车会跑,瑜伽怎么练习”等等,在丰富学生的知识的同时,将教师、家长、学生三方的距离拉进。

三、将家校共育的内容丰富

家校共育的应用难道只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效提高吗?很明显,不是这样的。因为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成绩,可以不理会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培养。但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家校共育的最终目的是在学生个性得到尊重的前提下,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时,要注意最关键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客观的看学生的成绩。

学生的行为习惯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比成绩更重要,学校专注于教育,教师和家长应该多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而不是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把家长会当做核心,然后通过家访对学生的了解更加的深刻,同时引导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在家校共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细致的了解学生,与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并根据家长的反馈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家长需要给予孩子陪伴,以身作则带领学生参加锻炼,使学生的性格更加的活泼开朗,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家长和教师要时刻谨记:分数只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一种反馈,而学生的习惯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才决定了学生是否能成为一个三观良好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结语:教育并不是只盯着学生的成绩看,而是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综合的教育,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的同时,思维方向与能力得到培养。想要达到这种教学目标,教师就得和家长建立联系,通过交流沟通将思想、目标统一,形成家校共同体,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焦慧敏. “互联网+”时代下的家校共育的探究[J]. 新课程, 2019(5):115-115.

【2】段昌玲. 家校共育促学生成长进步[J]. 新课程(上),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