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2-24
/ 2

以学生为本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朱学勤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新区和顺小学 012000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以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及技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总目标。因此,相对应的,提高数学教学即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即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同时也是教学要到达的目的。

关键词:学生 小学数学 教学效率

数学课程以学生内在思维发展为主的学科。思维是具有个体性,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应以学生为本,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配合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曾经有老师抱怨:“怎么感觉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这是老师在教学中定位出错的表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做的是在学生的基础上设计课堂,使学生能通过课堂(教师教的过程以及学生学的过程),达到理解掌握教材内容的教学目的。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跟上老师的节奏,无异于拉牛上树,学生学不会,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更失去了兴趣。在课堂设计上,教师要摸清学生的基础,在学生的基础上配合学生,使学生能更容易理解内容,更多地感受到成功。从某种层面上说,应该是老师配合学生,而不是学生跟上老师。

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现的阶段。低年级学生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学课程,能更好地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学习人教版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究其原因,其实是学生对“退位”这一抽象概念不理解。教师可以迎合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具体操作使学生悟出“退位”的意思与原因:在计算15-9时,我让每桌中的一个同学拿出一捆(10根)和5根小棒:“现在把你手中的小棒分9根给你的同桌,散着的5跟够不够?”“不够。”“不够怎么办?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手里的这捆小棒拆开。”“对,散着的5根对应算式中的5,捆着的一捆就对应算式中的1。散着的小棒不够减就拆开成捆的。算式中的5减不了9就把十位的1拆出来成10根。这个拆的过程就是退位。”同样,高年级学生在对某个知识原理领悟后,进行实践操作,会提高学生的成功感。如在六年级下册《比例》这一内容时,当学生领会比例的性质,掌握了“比例”这一抽象概念后,他们会很乐意使用这一性质去解决问题,例如求学校旗杆的高度,校园内某棵树的高度。

二、改变教材,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达到课程目标的介质。但是,教材并非适合所有个体学生,它的呈现方式也不够丰富,因此在使用教材时,教师大可不必拘泥于教材。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内容中,教材中画了许多位置图,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为了使学生更好感受到空间位置感,我找出了学校分布图。看到每天生活学习其间的校园平面图,学生兴奋了起来。我要求学生找出本班教室的大概位置,并找出教室在旗台的哪个方位。教学《扇形统计图》时,我常常把题中的数据换成适合本班情况或本地情况的数据,甚至把内容换了。如对本班班干选举情况进行数字统计,并用扇形统计图对统计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在学生完成练习时,常对题目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可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中,关于圆锥体积内容中,有这么一道题:一堆煤成圆锥形,高2m,底面周长为188.44m,这堆煤的体积大约是多少?当学生求出煤的体积后,我对题目进行了改变:存放煤堆的房子小,天气变化的原因,得把煤堆压往能遮雨的棚子里,能遮雨的地面面积为半径20米的圆形,这堆煤的高度应该堆多高?这样更改的目的是让学生熟练运用圆锥体积公式,并清楚什么情况下物体体积不变。

三、设计课堂,多模式进行探究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数学课程以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为主要目标,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数学课堂上,以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推理分析等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都能深入学生思维。

(一)操作与分析,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在学习“平行”这一概念时,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平行线的特点,我让学生在大白纸上两两一组地画直线,画出来后,我把学生所画的直线展示出来,让学生给这一组组线条分类。分类的这个过程花了较多的时间,但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分析,对“平行”的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后续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有重要的意义。(二)实践活动,从生活中探究数学问题。如在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这一内容时,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中寻找“运动的图形”。学生把看到的“运动的图形”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对运动的类型进行分类——平移与旋转。(三)交流讨论,碰撞矛盾中寻真理。交流的过程需要思索,讨论交流往往能从彼此的矛盾中发现问题所在,并找出问题的根本。例如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中,学生就假设问题及假设问题后出现的变化进行探索,把相关数据记录下来,进行讨论:把所有的只数当兔子,脚的数量为什么会有了变化?有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答案:脚的只数变化的原因是把笼中动物都当成其中的一种,而这两种动物的脚数是不一样的。之后在交流中归纳出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方法。

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认知水平、学习兴趣等方面设计课堂,将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丹.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 新课程研究旬刊(12):70-71.

李宏华. 有效: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效率[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35):178-178.

李方益.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 新课程(小学)(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