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金字塔型学校科研培训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3-12
/ 2

探索金字塔型学校科研培训模式

邵彩洪

上海市曹杨职业技术学校 200333

【摘要】通过十余年科研工作管理,积极探索金字塔型学校科研培训模式,增强全体教师教育科研意识,强化教育科研自信,培养研究型教师,让科研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培养教师发现问题、组织协调、逻辑思维和开拓创新能力。

【关键词】科研问题 科研管理 金字塔型培训模式

一、科研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教育科研意识

很多老师都反映,主观上是愿意进行教育科研的,但客观上步履艰难。例如做课题,一个课题做下来,自己至少被“扒”层皮。开题报告、中期汇报、结题报告这些“规定动作”往往让他们疲于奔命,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近几年德育和教学工作开始繁多,没有第三支手让他们沉下去进行科研工作,这也直接导致教师放弃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以图“少事”。

很多老师认为科研和专业比起来,后者比前者更重要。老师更愿意在专业建设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两者发生冲突,他会将科研放一放,而把专业牢牢抓在手,因为在他看来,做老师如果专业不行就意味着淘汰,但是科研,它是新兴产物某种程度上附属教育教学,尤其对一部分已经对自己的职称不会有太高追求的老师而言,她只要专业还在,科研弱势,同样可以生存。

(二)缺乏教育科研自信

“我最近好忙,等我忙完,我再考虑”。很多老师常常会用这样一句话来为自己无瑕做科研找理由, 这也印证了这样一句话:“今天的我们不是因为忙而没有时间思考,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很好的思考,所以我们很忙。”还有一部分老师则认为科研高深莫测,不相信自己可以写出像模像样的论文,还没有开始做科研便已经给自己下了“我不行”的结论。

没有科研自信的教师犹如荷枪的战士不敢上战场,会唱歌的演员不敢上舞台一样,因为觉得自己还不行,所以躲在后面还想再等等再练练。这种畏难的情绪阻碍着老师主动去进行研究的步伐,甚至让自己找到了不去申请课题,不去撰写论文,甚至不去做更多教学反思的理由,因为“我不行。”

(三)缺乏科研指导

学校2014年进行绩效改革之后,机构进行了大调整,科研室并入教务处,不再单独设立,人员减少。另一方面,学校虽建立了专家委员会,但主要还是以教学建设为主,鲜少进行教育科研指导,这些都导致学校教育科研活动无法高效进行,教师的科研能力得不到快速提升。

二、探索金字塔型学校科研培训模式

(一)面向全体教师,增强教师科研意识

无论是课题设计,还是论文撰写,都以学校当年或近几年工作重心为主,让老师知道,你的工作便是你的科研。例如2016年立项的区级重点课题《中职校烹饪专业综合课程“生产性实训课程”开发》。该项课题是双主持人,两位主持人,一位是烹饪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另外一位是刚刚从企业被学校“挖”过来的有着十年企业经历的教师。这两位老师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撰写了该课题。起初他们只是申报了一般课题,但送上去之后,经过专家的论证,觉得课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上升为区重点课题了。两位老师倍感压力,但又幸福满满。这也有力地印证了,科研来自于工作,只要是有意义的工作一定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自知道课题上升为区级重点课题,两位课题负责人,及时调整课题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例如课题负责人李锋老师就积极主动地参加了市级企业顶岗实践,虽然他本人原先就是来自企业,但为了让教学内容真正和企业的需求接轨,他必须了解最前沿的企业信息。例如课题负责人潘志恒老师主动报名参加了跨国顶岗实践,前往法国普鲁旺斯马赛旅馆学校企业实践,将中国传统烹饪和国际饮食结合起来,加深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宽度。

(二)组建科研骨干班,强化科研自信

组建科研骨干班,由专业部推荐,分管领导审核确定,换言之,强制性更多一些。起初作为负责部门担心老师们会“罢课”,未曾想到“强扭的瓜”还是很甜。老师们在得知自己被领导青睐而成为科研骨干班中的一员,反而有一种被认可的喜悦,这种喜悦更多的是觉得自己是可以进行教育科研的。一旦有了自信,在进行教育科研的时候,畏难的情绪就会逐渐消失,随着一个个课题的立项,一篇篇征文的发表,教师科研自信与日俱增。

科研骨干班培训形式和内容主要如下:

培训形式:科研骨干班培训采用以培训讲座为主,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辅导与自学相结合培训形式。

培训内容:1.进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校际交流,请专家来校做报告或座谈,或走出去参观访问,进行双向交流。

2.以活动为载体进行校内组间的交流。如开展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等。

3.以校内刊物为载体,促进教师间的学习与交流。

保障机制:1.各级各类申报例如教育教学能手等发展团队优先考虑条件之一;

2.课题申请、论文发表等优先考虑条件之一;

3.校本研修绩效考核优秀考虑条件之一;

4.可以优先享受学校学术委员、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资源。

(三)成立工作室,培养研究型教师

25e69beb62f4b4_html_d599ca089f739d3c.png 018年第五轮普陀区教育系统发展团队中职教心学科团队(科研工作室)成立,团队以中职教学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形成课题、提炼研究成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团队中共有6名学员,专业分别为:市场营销、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语、成人教育学、计算机和汽修。学员83.3%都在30-40岁,83.3%是研究生学历,工作时间十年以上的学员有66.7%,100%的学员都是单位的教学骨干。从成立到现在,每位学员都申报了课题,撰写了论文,发表论文10人次,课题立项5项,召开校级公开课8人次,区级以上公开课3人次。

通过组建科研工作室,使具有一定科研特长的老师聚集在一起,发挥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从一名科研骨干教师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在这期间,四种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1.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育科研从发现问题开始。学员要学会观察,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反言之就是要善于发现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将其“扼杀”在摇篮里,使自己的工作能够更得心应手。

2.组织协调的能力

教育科研需要教师不但要掌握与运用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与有关的具体方法,而且应该学会组织同行参与到教育科研中去。在工作中,每项工作就像一次研究,人员的选择、设备的配备、工作方法的运用等各方面都需要组织协调方可顺利进行。

3.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是一个逻辑思维培养的过程。对于科研的开展和实施,它需要一个缜密的计划,并按照计划运用合理的研究方法一点一滴实施下去,中间需要随时随地应对可能改变的研究条件和研究内容。因此需要有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对自己所研究的事物要有一个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这样才能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提升自己的内驱力。

4开拓创新的能力

教育科研,是一种崭新的创造性的活动。它所要研究的内容,常常是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用。反言之,我们今天的工作其实也必须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与创新的能力,以适应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结束语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换言之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真正考验人。金字塔型学校科研培训模式就是让教育科研成为一种充满着探索的创造性过程,让老师能够真正沉下去静下来并得到收获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教师的科研习惯,最终让教师成为了那一片最能抗寒的绿叶!

参考文献:

[1] 张治.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有效管理和推进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17.

[2] 刘展云.如何做好学校科研管理工作[J].教育观察,201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