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3-12
/ 2

探究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詹新同 李东京

钦覃(上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030

摘要:本文在明确土地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原则。同时,提出了基于PSR框架模型的评价、基于生态价值法的评价、基于GIS与RS综合利用的评价等一系列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服务价值

引言:对土地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能够实现预测、检验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土地规划工作的合理展开提供支持,降低生态遭受破坏的程度,因此有着极高的探究价值。

一、土地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简述

对于土地规划来说,其主要指在一定范围内,结合经济发展的前景及现实需要,对土地的合理使用所作出长期安排。土地规划的目标在于,确保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能够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的要求进行满足,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防止人为原因造成浪费。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来说,其属于控制环境影响的一种制度,主要目的在于减少项目开发导致的污染,维护人类健康与生态平衡。在土地规划项目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展开主要完成了规划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预测,确定需要采取的措施,并结合后居民和地方政府的意见完成修改,降低对土地规划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原则分析

第一,客观性原则。在《规划导则》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环境影响评价目标及对应指标。进行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要结合不同地区自然、社会与经济条件的实际情况,结合个性化的土地需求完成评价指标的选择,以此形成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第二,系统性原则。对于土地规划来说,其具有区域性与层次性的特点,涉及的专业领域相对较多[1]。因此,在落实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中,要结合系统理论选定指标,保证评价体系的完整。

第三,可行性原则。环境影响评价涉及因素较多,在构建相关体系中,必须在考量指标重要程度的基础上,确保数据的可得性。

第四,可持续利用原则。保证结合环境影响评价后确定的土地规划方案具有可持续性。

三、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方法研究

(一)基于PSR框架模型的评价

PSR框架(“压力-状态-相应”框架)是联合国环境署与经济合作组织共同提出的一种框架模型,旨在对世界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对于PSR框架模型来说,其主要内涵在于:当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时,自然资源、环境的质量均会发生改变,推动当前社会中有关经济、环境、土地等多方面政策的改变;而为了保证生态环境长时间处于健康平衡的状态,要求着人们尽可能降低社会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压力。由此能够看出,PSR框架模型主要反映了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因果关系。

在使用PSR框架模型展开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时,需要将土地管理、规划、决策、政策制定等指标纳入其中。构建PSR框架模型时,要对压力情况下资源环境系统对生态环境的退化作用进行突出,并在设定相应的层次性结构时,要参考土地规划工作中的资源可持续利用要求。相比于其他模型来说,PSR框架模型在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有着更高的应用优势。

现阶段,基于PSR框架模型的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得到了广泛研究。例如, 卞正富等人结合PSR框架模型构建起了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并将其应用于市级土地规划工作及其环境影响评价中,取得了较好效果;潘嫦英结合使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土地规划进行了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并形成了PSR响应指标体系等等。

(二)基于生态价值法的评价

生态价值法主要将Pearl的生长曲线、社会发展水平、人们生活水平相结合,依托人们对某种生态功能的实际支付来估算该生态服务价值的方法。在当前的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该方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在基于生态价值法的环境影响评价中,能够将指标体系中的因子值定量化,因此可以使用具体数值完成土地规划实施前后环境状况变化情况的分析与衡量,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直观性。在此过程中,使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确定生态价值,并以此完成后续环境影响评价的模式更为常见。一般来说,可以应用能量分析法、效益量评价法以及化学量评价法完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评价。其中,能量分析法主要将太阳能光照转化为能量,以此确定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运转提供的服务量,使用太阳能焦耳计算公式即可完成;效益量评价法主要从社会经济价值量为出发点,进行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值的评定,能够将生态系统总体服务能量的成果直接转化为货币机制,使用市场效益法、计算工程法等即可完成确定;化学量评价法主要从化学计算角度入手,对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多种能量展开定量计算与评价。

总体来说,基于生态价值法的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现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结果更加直观、科学。

(三)基于GIS与RS综合利用的评价

在这一评价模式中,主要使用了遥感技术、生态价值方法以及生态评价技术。实际评价中,需以遥感技术为基础,从生态与价值两方面入手完成土地规划前后环境变化的分析对比,以此完成最终评价,确定土地规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也可以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遥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景观格局的变化相应指数展开计算,以此对不同的土地规划方案进行评价与比较,最终确定出最佳方案,完成土地规划对环境影响的有效控制。

另外,为了解决传统评价方法难以实现定量分析的缺陷,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区域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进行确定,并落实土地适宜性分析,以此获取更加精准的分析评价结果,且可以实现结果的直观显示。

(四)其他

除上述几种方法之外,相关研究人员还探讨了人地协调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在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构建起了不同的指标评价体系[2]。例如,在进行黑龙江省的土地规划中,利用物元分析理论的构建起了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物元分析模型;在进行临港新城土地规划中,利用生态足迹的相关概念展开了规划方案的评价;在进行邛崃市的土地规划中,依托生态用地相关概念、FAO确定原则,并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总目标,结合价值模型构建起了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实现最佳土地规划方案的确定。

总结:综上所述,在明确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选用基于PSR框架模型的评价、基于生态价值法的评价、基于GIS与RS综合利用的评价等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能够确定出最佳的土地规划方案,提升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田田,张永福,范宏,等.基于DPSIR模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新疆阿克苏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4):83-87.

[2]赵姗姗,郝润梅,白文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综述[J].西部资源,2019(03):183-186.

作者简介:詹新同(1993.1——)女,汉族,籍贯:安徽省淮南市,学历:本科,初级职称,研究方向: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工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