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不良情绪及性功能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3-12
/ 2

心理护理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不良情绪及性功能的影响

杨薇

哈尔滨市道里区人民医院 150070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心理护理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不良情绪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08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5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以及BISF-W评分。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后SAS、SDS水平均明显降低,BISF-W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SAS、SDS水平降低明显,BISF-W水平升高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提高患者性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子宫肌瘤手术;心理护理;焦虑;抑郁;性功能

子宫肌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女性生殖器官良性肿瘤,其临床发生率为20%~30%,且发病人群中有30%~50%为育龄妇女[1]。针对子宫肌瘤患者,为避免肿瘤恶化,临床多开展手术治疗,主要术式为子宫次全切术和子宫全切术。但很多患者认为子宫是保持女性特征的主要器官,切除后会影响性功能,术后易出现不良情绪。本文观察分析了心理护理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不良情绪及性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08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54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29-62岁,平均年龄(42.36±6.74)岁,肌瘤直径2-8cm,平均直径(4.63±1.36)cm。对照组患者年龄27-63岁,平均年龄(42.31±6.67)岁,肌瘤直径2-7cm,平均直径(4.59±1.27)cm。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询问患者病史,引导患者进行各项常规检查,术后密切监测器各项体征指标,并做好饮食和清洁护理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心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创建良好护患关系。子宫肌瘤患者较为特殊,临床治疗和护理涉及患者隐私,很多患者存在戒备或提防心理,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密切沟通,引导患者倾诉真实想法,给予患者有效反馈,并充分发挥同理心作用,让患者真实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进而建立起基本信任。②认知干预。护理人员综合应用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向患者详细介绍子宫功能,

并就手术治疗对性功能影响进行系统讲解,说明手术不会影响引道、阴唇、阴蒂等敏感性,患者术后性功能基本正常,以此消除患者担忧和顾虑,从根源上改变其焦虑状态。③焦虑疏导。术后对患者进行焦虑疏导,每晚睡前为患者播放舒缓音乐,若患者焦虑程度严重,可引导其进行冥想训练,时间控制为 20~30 min/次,使其身心放松,获取良好睡眠状态;还可进行肌肉放松训练,有节奏地拍打和按摩,进一步放松其身体。

1.3观察指标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使用国际女性性功能评估量表(BISF-W),包括性高潮、性欲、性唤起等性功能情况,满分为145分,分值越高提示性功能越正常。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所示,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后SAS、SDS水平均明显降低,BISF-W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SAS、SDS水平降低明显,BISF-W水平升高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观察指标比较(x±s,分)

组别

例数

SAS

SDS

BISF-W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54

63.56±7.52

36.75±4.22

62.08±7.03

34.51±4.41

81.38±8.75

108.73±9.79

对照组

54

63.41±7.87

46.58±6.18

62.19±7.17

44.15±5.34

80.57±8.61

93.59±9.08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临床常见妇科良性肿瘤,多发于育龄期妇女群体中,其中 30~50 岁患者占据重要部分。为了避免病情恶化,临床多采取手术治疗方式,具体治疗需切除患者子宫。目前我国居民现代生活观念明显提升,女性社会地位不断增强,对生活质量期望值明显升高,同时很多女性对子宫肌瘤及其治疗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手术治疗会严重影响其性功能,对手术治疗存在明显顾虑,无法接受自身生理变化,焦虑发生率较高。但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消除患者的上述顾虑,缓解其焦虑情绪。子宫肌瘤患者术后焦虑属常见情绪波动情况,多由手术

应激刺激后患者生理、心理变化所致,同时受患者自我认知偏差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其性功能,进而导致患者预后质量不佳[2]。为了改善上述情况需综合考虑各因素,给予患者科学合理的护理服务。其中心理护理优势较为明显,其为一种针对性较强的护理干预模式,护理人员遵循“以患者为中心”原则,在日常护理中对患者情绪状态进行评估,在交流和聆听过程中与患者创建基础信任关系,并纠正患者错误认知,辅以放松疗法,从而针对性地解决患者实际问题[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SAS、SDS水平降低明显,BISF-W水平升高显著。综上所述,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提高患者性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爱芳,孟玉红.心理护理对子宫肌瘤术后患者焦虑及性功能状况的影响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22):111.139.

[2]李荣,李禧梅.心理护理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焦虑发生率、SAS评分及性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24):191-192.

[3]李爱兰.心理干预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焦虑心理和性功能的影响[J].工企医刊,2013,26(6):45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