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 :以真为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3-18
/ 2

德育 :以真为贵

罗义

浙江省瑞安市陶山镇中心小学 浙江 瑞安 325200

背景交待:

当代哲学家周国平说:“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神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一个在世间忙碌不已的躯体。”可见,德育工作在我们当前教育工作当中仍应是重中之重,因为物质的进步并不意味着精神也与之同步,孩子们在面临多元化的选择时更容易迷失自我。

情境描述:

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孩子似乎不再吃我们德育工作这一套了。需知,新时期德育环境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1、现实生活中的伦理价值对学校教育原则的冲击,使学生对德育产生疏离;2、市场经济的重利性,使得学生思想品德失真,知行不一;3、重智育轻德育的价值取向,使得学生对功利的过早追求和对道德的淡漠;4、网络虚拟性的负面影响。当前德育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脱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教育效果较差。一些社会的不良现象和阴暗面被剔除在外,回避了丑恶,使得学生没有明确的善恶标准,缺乏是非观念,面对实际问题不知所措、应对能力差。德育教材的形式单调,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外德育教学中,教师进行灌输式地教学,生硬地把德育知识塞入学生的脑袋里,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地形成。当前世界处于网络时代,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工具,缺乏与周围人的交流,造成人际关系淡漠,而大量网络的不良信息侵入学生的心灵,严重侵袭了他们的纯真良知。诸此等等,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德育工作重新焕发生机呢?笔者认为德育贵在真实,以真为贵。

问题解决:

一、搭建一个真实的平台:以真换真,说真话,道实情,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经历文革时代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人人自危的年代,谁敢说真话?谁敢表真情?当孩子们假话连篇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指责,而要反思:我们是否为他们搭建了真实表达自我的平台?只有教师走下讲台,蹲下身子,敞开心扉,和孩子成为朋友,那么,真实的土壤就应运而生了。淡化一点说教的意味:去伪存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课堂上耳提面命式的灌输、居高临下的说教,使教育的功利色彩暴露无遗。这种教育还未等你展开说教的程序,学生已经从心底里产生了抗拒情绪。于是课堂上的对话流于形式,编织起了随意的谎言,出现了信口开河的忏悔。高境界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是渗透的,润物细无声的。能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得到熏陶,有所感悟,产生心灵的震动,从而由内而外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得到升华。

二、尊重孩子的真实意愿,孩子们在对待物质诱惑的时候,或多或少地有着自己的主观看法和本能意愿,这些发自其内心的要求往往是他们最真实的表达。我们的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尊重儿童的真实意愿。创造一些模拟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里体验、实践、反思,是进行德育的好办法。自主体验的过程,既使学生在活动中有角色扮演,有事情可干,并能在积极的情感参与中体验道理、认识社会、增加感知。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把生活里和现实社会中面临的道德热点、难点问题作为道德活动的对象,各抒己见,自由讨论,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辨识能力。

三、用开明的态度悦纳异己。真实的德育应以人为本。学生由于个性、家庭、年龄等方方面面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爱好、审美习惯、价值观念。教师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应该充分张扬个性,不可千人一面。让德育在教师开明的态度中,使孩子真实地暴露、自由地舒展。同时,教师必须具有多元的德育观,允许不同的价值观念并存。要营造多元价值并存的空间,提供足够多的自由表达与争论的机会。比如,学生爱打扮,不要批评;孩子爱占小便宜,不要讽刺;学生告诉我们一些肚子里的“坏水”,不要急着教育;对于看不惯的新潮事物,要学会欣赏。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认真倾听孩子们的不同想法,只要这些想法没有违背基本的道德就可以,而不能一味地说你这是不对的,你那是错的,应该用包容的态度接受他们的不同想法,不要一开始就说你那是不行的,久而久之,孩子们会有自己多元的观点和想法,以后就会有更多的办法去解决不同的问题。

四、和孩子们成为朋友

长期以来,在教学中,我们习惯了“你听我讲”、“我教你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按照事先预设的教学流程推进,学生跟着教师的分析思路走,围着教师的“设问游戏”转。于是不少“聪明”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察言观色,看老师的脸色行事,按教材的要求回答,顺利地“帮”着教师推进教学进程。于是,课堂就成了假话一言堂了。本来的课堂应该是什么?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交融、智慧碰撞的地方,同时应该是孩子们张扬个性、释放童真的成长乐园。孩子们理应在课堂上体验生命成长的愉悦,充满爱意的帮助,唤醒蛰伏沉睡的创造激情。关注孩子的需要,要细致深入地了解孩子,关注他们的想法,体会他们的感受。对孩子们要多鼓励、少斥责,用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做好示范,引导孩子们的言行与举止,不知不觉影响到孩子们良好德育习惯的养成。

案例反思:

总之,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面对的是一个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传统的德育内容已不能适应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亟需改革和调整。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型的时期,国家发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德育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只有努力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德育的核心、现代学校教育的灵魂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德育必应从落后观念的阴影中走出来,站在生命哲学的高度,去真正地把学生当作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去关照。使道德教育,进而使整个教育获得与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相一致的品性与意蕴。把一种外在的、被动的道德要求化为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要求,把某时某地偶尔的道德行为变成持久的、恒定的道德习惯。从而使道德教育走出窘境,德润人心。使德性之花绽开在我们生活的时时处处。

参考资料:1.周国平《人的高贵在灵魂》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