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3-20
/ 2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黄青吉

田东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广西百色 531500

摘要:急诊科是急诊患者接受抢救和治疗的第一环节,护理工作繁重、复杂,对于不同及急病均有不同的护理措施,工作预见性较差,无法对患者病情急性详细的判断,使得护理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鉴于此,本研究对观察组113例急诊患者护理管理中实施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急诊科;护理管理;不良事件

引言:为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文章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接受急诊护理的2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实施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前的113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将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实施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后的113例患者设置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急诊护理风险管理,观察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投诉率以及急救不到位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从中可以得出结论,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投诉率以及急救不到位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接受急诊护理的2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实施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前的113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将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实施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后的113例患者设置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60例,女53例;年龄19-74岁,平均(46.5±27.5)岁;观察组中,男59例,女54例;年龄20-74岁,平均(47.0±27.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结果P>0.05,可作比较。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一般护理管理,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风险管理,具体为:第一,加强风险管理培训。即对护理人员加强培训,将护理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目的、意义等详细予以详细告知,并指导其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医疗事故等进行学习,以使其对防范和处理医疗事故的常规方法和措施加以掌握,从而增强其风险意识。同时结合护理的特殊性,还需培训其如何有效分析护理期间存在的相关风险,将识别和评估风险事件的方法告知护理人员,并设计相应的考核目标以及护理管理计划等。第二,加强业务培训。即组织急诊科护理人员定期参与研讨会、培训班、讲座等,详细讲解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护理措施,将急救处理急重症患者的方法指导给护理人员,定期组织技能考核[1],并开展模拟训练,以便最大程度地提升护理人员的应急处置以及护理专业技能。第三,建立质控小组。即急诊科室需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以按照正规的流程监督护理人员完成相关护理操作,同时需制定一些应急预案,以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质控组长由护士长担任,且针对护理中存在的问题需每周组织一次例会进行总结,以对发生的原因加以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应对策略。第四,改善服务态度。即加强培训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对其服务态度予以改善,以规避和化解风险,从而提升护理质量。在实施新型护理操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及其家属做好交流和沟通,并将可能发生的风险告知患者,以征得其同意,从而确保护理工作有序开展。第五,规范护理记录。即患者病情变化以及医师抢救过程中均由护理记录加以体现,因而在护理和抢救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对全过程予以详细、准确的记录,注意字迹清晰,并详细记录患者病情变化,不得随意涂改、后补或者编造记录等,以防因书写规范而造成护理纠纷事件[2]。第六,定期对护理人员急救药品、知识、抢救程序、仪器操作等技能进行考核,确保每位护士均能熟练掌握除颤仪、心电监护仪、洗胃机以及呼吸机等使用方法,从而提升急诊科护士急救水平,降低急救风险。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护理缺陷发生率、投诉率、急救不到位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1.4统计学分析

将本研究226例患者急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纳入SPSS21.0处理,使用(%)表示采用χ2对比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分别为:21.24%(24/113)例、2.65%(3/113)例,χ2=16.428,P=0.000;两组投诉率分别为:23.89%(27/113例、4.42%(5/113)例,χ2=15.598,P=0.000;两组患者急救不到位发生情况分别为:16.81%(19/113)例、0.88%(1/113)例,χ2=15.737,P=0.000;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投诉率以及急救不到位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结果P<0.05。

讨论

作为一种新颖的管理模式,风险管理近几年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其通过深入分析引起护理风险的原因

[3],并制定、实施相应的特异性防范措施,这样既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潜在的风险,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经济、安全的护理服务。多数送至急诊科的患者,其病情危重、病情复杂且变化迅速,与其他临床科室相比,其救治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因而导致其护理风险较高,护理工作量偏大。而在护理管理工作中,通过应用风险管理,即预判患者存在的风险隐患,然后筛查和统计临床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之后评估护理人员、风险易发部位、环节等。然后提出相应的护理方案,这样可极大消除各种护理风险,进而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和安全性。该文的研究中,在护理风险事件上,观察组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明显较高(P<0.05)[4]

由于急诊科患者病情紧急、发展迅速、事发突然,加之患者家属会不断向医护人员询问患者状况,时刻处于高度紧张、担心、害怕等情绪中,若得不到医护人员及时回应或明确回答容易做出过激行为,使得抢救受到影响。风险管理是采用简易的风险综合评估工具对风险进行评估并采用规范的管理对急诊急救工作进行管理,使急诊工作更加制度化、有序化。

结论:

简而言之,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缺陷、投诉率以及急救不到位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丽.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疗效观察[J].医疗装备,2016,29(10):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