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中对城市河道滨水区的环境优化及生态修复——以南昌湾里区乌沙河景观工程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3-24
/ 2

风景园林中对城市河道滨水区的环境优化及生态修复——以南昌湾里区乌沙河景观工程为例

罗颖

江苏大千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上海 201904

摘要:城市河道滨水区是人们接触自然,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及治理河道滨水区的整体环境,提升城市精神面貌。而水体作为河道滨水区的主角,是整个环境中的基底和灵魂,因此对其优化及修复治理至关重要。本文以笔者主持设计的南昌湾里区乌沙河项目为例,着重探讨城市河道滨水区的环境优化及生态修复。

关键字:河道滨水区;环境优化;生态修复;排洪河道;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生态护岸

“律动生态水系,涵养城市空间”,位于南昌湾里区的乌沙河景观工程范围为乌沙河萧峰大道—禹港水系段,含支流中堡水系,全长6.5公里。现状防洪设施薄弱,河道淤塞,污水汇集,有的河段杂草丛生。两岸部分受民居侵蚀,乱填乱弃,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及环境质量。2018年,结合湾里旅游集散中心的规划,政府决定对乌沙河及其两岸环境进行提升,打造湾里旅游的新面貌。作为本项目的设计主创,笔者有幸主持了全方案的设计过程,试图创造一个低成本维护,具有净化水质和雨洪调节功能,同时提供多样探索,游憩体验的滨水公园带。

城市河道滨水区的定义

城市河道滨水区是河道区域水系与两岸陆地相联接部分的区域总称。一般包括水上区域,陆地区域及配套建筑。它的形成除受到水文条件的影响之外,还与城市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是人与自然环境接触最多,最理想的场所。

2 城市河道滨水区园林设计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机遇

政府部门对水环境的生态修复与治理的重视。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各城市政府部门开始着重治理城市污染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面对乌沙河现状的污染,湾里区政府要求对其进行设计改造,缓解水体污染,优化园林绿化环境,这为园林设计者提供了各种机遇。

城市河道滨水区旅游规划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旅游的需求逐年上升,这对旅游环境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乌沙河滨水区作为湾里区旅游集散中心的窗口,地理位置优越。政府部门要求从生态文化的角度出发,将其打造成湾里区的亮丽名片,实施环境友好型的滨水旅游资源开发。

2.2挑战

2.2.1城市河道生态环境被破坏,失衡

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及部分城市重工业的布局,使城市污染物的排放急剧增大,而河道则成为了污染物排放的渠道之一,并由此造成了城市水环境容量降低,自我净化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对污染物的净化,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如南昌湾里区乌沙河现状的水质浑浊有异味,生活垃圾漂浮,两岸杂草丛生,成为了城市中脏乱差的地带。

2.2.2城市河道空间被城市的过度开发所挤占,且水质受污染

在利益的驱使下,城市过度开发,甚至出现了侵占河道蓝线的情况,导致两岸的陆地空间被压缩,变狭窄。如乌沙河现状中游地带,存在一住宅用地,侵占了河道用地,使其两岸基本无活动空间,只剩功能性的护坡。另外,由于对环境保护的不重视,森林砍伐过度,导致乌沙河上游水土流失,水体中的泥沙含量大,水体受污染,泥沙都堆积在下游河底,河道空间缩小。

2.2.3城市河道只以满足工程规范设计为主,生态环境美学考虑较少

目前很多河道只能满足水利工程化的标准。如驳岸形式多为石砌护坡或混凝土挡墙,且为平行直线的线型,使滨水空间缺乏基本的园林环境美感,更无生态性。乌沙河的现状驳岸线性为沿着河流走向的两条平行曲线,立面形式为满足水利要求的高土坡,坡度较陡,没有亲水场地,人和水的关系被隔开,没有互动性,无法提供滨水区的亲水活动功能。

2.2.4城市河道水位为季节性丰枯,水位高差变化较大

很多城市河道常年缺水,水位一年之中多数时间都很低,变化不大,只在汛期或排洪期短时水量较大,且短时水流湍急时易对两岸形成冲刷。乌沙河的现状水位很浅,基本只有10-20公分,可见河底,汛期水位上涨,但水量也有限。周期性的河道水环境变化,对两岸园林环境的打造和人们亲水活动的场地设计形成了一定的难度。

3城市河道滨水区环境优化及生态修复的措施

3.1针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失衡

生态浮岛的运用。生态浮岛是一种把水生植物种在载体上,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的人工浮岛,是水生态改善与水环境治理兼备的手段。载体一般为泡沫,塑料和纤维等。乌沙河在设计前期就以改善水质为重点出发,节点的设计都结合了生态浮岛的运用。分区域并根据主题,布置不同水生植物的浮岛,并结合园路设置栈道,将亲水平台穿梭其中,使其成为一个园林观赏点。不仅具有净化的功能,同时也丰富了岸线绿化形式,成为园林效果的一部分。但生态浮岛在后期的养护上,也要根据植物生长情况,定期更换。

人工湿地净化池的运用。园林中的人工湿地净化池一般为人工建造的类似沼泽的,高度不同的叠级水池。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利用土壤,微生物等的共同作用,让水流流经时,层层净化,从而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笔者在乌沙河上游水流入口处,设置了曲线形的叠级人工湿地净化池,河水通过重力作用,流经几个高度不同的净化池。水量较少时,水流下渗,经过土壤及微生物的作用净化,从净化池侧壁开孔处层层流出。水量较多时,水流一方面下渗从侧壁流出,另一方面从净化池表面流经,通过水生植物净化。

3.2针对河道空间不足

给水以更多空间,拓宽河道,堤坝后移。根据场地情况,在周边绿地空间充足的情况下,可将堤坝后退,减缓坡比,让水在汛期有更多的通过空间。在乌沙河项目中,由于防洪堤顶标高与常水位标高之间的高差较大,且两岸绿地空间较少,因此笔者将堤坝与园路结合,尽可能靠近两侧绿地边缘布置,加大堤坝与河岸线之间的距离,从而减缓两岸护坡的坡度,给水以更多空间。同时,园林节点结合园路穿插在场地中,将功能性的堤坝与园林效果融为一体。路堤结合,减缓坡比的措施是加大河道空间很好的切入点。

加建排洪河道,提高洪水调蓄能力。当原有河道在汛期不能满足泄洪的功能时,如若周围场地条件允许,可选择加建排洪河道。如在乌沙河下游两侧绿地空间充足的区域,笔者在原有河道一侧新加了一条以河石为主的旱溪,并种植两栖植物。在旱溪的进口处,设置了比常水位略高的堰。在常水位稳定的时期,水流从主河道通过,而在汛期,水流可越过旱溪进口处的矮堰,占用旱溪的空间,使其成为泄洪河道。且水流的进入对旱溪及两栖植物也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河岸环境。

3.3针对亲水活动的需求

对河道岸线去直取弯。设计前期充分与水利,规划等部门协调,做到兼顾各部门规范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美学和人文化的感性设计,优化岸线线性形式,增加园林的可塑性。乌沙河上游段,由于河道尚未进行规划,因此在设计之初给岸线的优化提供了条件。笔者从园林效果入手,与水利设计单位协调沟通,在满足泄洪需要的宽度前提下,对岸线采用了自由曲线的形式。结合园林节点空间的布置,在亲水活动区水面尽量扩大,岸线后退。节点之间的过渡区水面缩小,岸线推前,做到张弛有度,形态自然。

采用亲近自然的生态性护岸措施。生态性护岸是指利用生物施工法,在土堤上种植植物作为护岸材料,利用植物根系来固土护提。用生态型护岸取代混凝土提岸,拉近人与河流的关系的同时,更为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乌沙河在对岸线进行自然曲线设计的同时,也采用了生态护岸的方式。将河底两侧的护脚控制在常水位之下,从护脚至园路放缓坡,护脚至常水位之间的缓坡地带种植水生植物软化岸线。同时考虑到岸线调整对现状土壤的破坏,造成了护岸土壤的松软,因此在护岸设计上增加了土格网的设置,帮助固土。

在生态护岸的基础上加入亲水活动空间。形式可为架空于水上的平台或栈道,延伸至河底的台阶或草坪,水深很浅的嬉戏场地或水上游乐设施,创造人与水的互动空间。笔者在上述几种修复措施中皆结合了亲水活动场地的设置,如在生态浮岛和人工湿地中,设置了高度略高于常水位的架空木栈道;在水面开阔处,于生态护岸上架设亲水平台,伸入水中;在以硬质铺装为主的入口广场,设置亲水台阶,提供观水空间,因地制宜地设计不同感受的亲水场所,注重人的体验性和参与性。

3.4针对季节性丰枯的水位变化

保留地面雨水,对枯水期的河道补水。采用下凹绿地的形式,将雨水汇集到凹地中,水体下渗至砂土层过滤,最后通过透水管排入河道中,从而对河道进行补水。在乌沙河局部较陡的坡脚下,雨水汇集较大,且施工完成初期,汇集后的雨水含泥量大。因此沿园路边,间隔一定距离设置了一系类的草坪凹地。不仅能防止含泥量大的雨水对园路路面的污染,还能将雨水集中收集过滤,对河道水进行补充。同时笔者考虑园林效果,局部凹地放置碎石,边缘搭配种植地被,局部则以简洁的草坪过渡,形成节奏感。

多级标高的园路及活动场地设计。针对枯水位,常水位,洪水位等不同的水位标高,设计不同标高的园路系统及活动场地,以达到在不同水位时,都能呈现很好的滨河园林效果。笔者根据乌沙河的常水位和洪水位设计了两个不同标高的主次园路系统。主园路为路堤结合的形式,兼顾防洪的功能,标高较高,亲水性较差。次园路靠近水岸线设置,标高略高于常水位,且结合设置多种形式的亲水活动场所,为主要的活动区域,在泄洪期或短时水量较大时,考虑可被淹。两级园路体系不仅满足了不同水位下园林效果的呈现,也解决了水位变化对亲水活动场地的限制。

4结束语

河道滨水区设计中,应充分尊重生态保护的原则,注重城市与河道滨水区的融合与统一,创造一种让自然生态可以演变,人文活动可以展开的滨水环境。一种基于河水流动性,侵蚀,沉积过程以及水位变化的风景园林规划。每个河道滨水区都有不同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其滨水风景园林的形成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其体现出该有的功能时,就成功地将城市与河道滨水区融合了,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的场所。

参考文献:

[1]纪道斌,何金艳,崔玉洁.基于多视角的城市滨水景观研究进展[A].水生态文明论坛, 2018(15):48-51.

[2]刘永辉,张霖.生态理念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运用[A].安徽农业科学, 2015(08):182-184,187.

[3]陈文佳.新型河道修复的生态浮岛探究[A].水利建设, 2018(08):29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