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初中“真文化”建设的形成机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07
/ 2

城市初中“真文化”建设的形成机制

高峰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 226006

[摘要]本文以“城市初中‘真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为载体,经过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价值为要与要素统整相结合机制、校长领导与全员共创相结合机制、文化传承与创生发展相结合机制和环境濡染与活动载体相结合机制为内容的城市初中“真文化”建设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城市 初中 探索 实践 真文化 形成机制

城市初中“真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教育的“真”,建立切实有效的校园文化形成机制,形成既充满活力,又由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是一所古老而年轻的学校,它创建于风雨如磐的1919年,前身是一所英化私立学校。直至2009年5月,经市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批准成立公办中学,取名为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隶属于南通市教育局。学校有着9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校风纯,教风正,学风浓,近年来,以“城市初中‘真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为载体,大力弘扬真文化,取得了骄人的办学成果。经过探索实践,学校逐步形成了城市初中“真文化”建设的形成机制。

1 价值为要与要素统整相结合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上,牢牢把握校园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校园文化。

将各种主流价值要素统整为“真”,名曰“真文化”。形成“真文化”行动宣言:“循真道”,尊崇规律,走向教育科学。一是“启真智”、“传真业”,激疑导趣,建设问学课堂,授人以渔,培育生存素养。学校将 “问学课堂”确定为质量建设的支点。问为起点——每堂课、每个教学环节,应该有明确的真问题;学为中心——强调围绕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导为关键——教师要会问、能激发学生问、能指导学生学。强调学习活动要有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要有自主合作的问题活动,要有师生之间的问学互动,要有质疑反思的问学环节,要有突出问学的总结延伸。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间的相互评点和教师的精讲点拨,实现了从传授知识向培养独立思考、正确判断能力的转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二是“育真人”、“立真心”,以人为本,奠基终身发展,坚定信仰,践行核心价值。以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切入口,以学生理想、道德和以及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具备幸福的根基,成为具有幸福内涵的人。其次,通过创新幸福体验活动,使学生感悟“真”意,通过开展系列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领悟“真”的涵义,成为珍惜幸福生活的人。三是“养真德”、“说真话”,为人师表,锻造美善之镜,言为心声,造就诚信团队。通过家长学校活动、家长会、班级QQ群以及“尚真”德育讲堂等多种途径,加强教师与家长的相互交流,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构建良好的环境。四是“循真道”、“研真学”,尊崇规律,走向教育科学,修已达人,创收专业幸福。课程改革是学校质量提升的原动力,学校建成了一套课程体系。学科课程按三级构造:学科引桥课程——学科导学课程——学科攀登课程;德育课程以“尚真”为主题,构建了涵盖德育专题活动课程、实践探究型课程和家长学校课程的“大德育”课程体系。开发了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人文类社团选修课程60多门。所有课程按“统一+选择”的方式实施,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发展能力提升提供了最大可能。同时积极开展同课异构、一课多轮活动,定期组织教学大比武、名师观摩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展示和优质课评选活动,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等方法,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深度反思,不断提高老师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运用能力,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2 校长领导与全员共创相结合机制

校长是校园的领袖,是学校的掌舵人,是校园文化管理的“旗手”,校长的领导力是校园文化形成重要因素,就像著名文化研究学者埃德加·沙因(Edgar H.Schein)所说的,组织文化与领导力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但是,学校文化的形成仅有校长的理念和领导力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认可并共同创造和经营的文明、和谐、向往的校园生活方式,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学校的文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信念和价值观。在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信条的影响下,取其“真”作为校园文化的立足点。校长将“真文化”的理念与团队成员共享并发生思维碰撞,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内涵,经历“共享-完善-共享”的往复,学校“真文化”得以形成。同时,为了保证学习的常态化、制度化,学校将每周三定为干部“周学习日”,每两周举办一次教学管理研讨会,领导干部每学期还要额外完成“三个一”提升工程(读一本教学专著、写一篇教学论文、命一套学科检测卷)。在学校领导和全员共创相结合的机制下,绵绵文脉就这样日渐融入到第一初级中学人的血脉中。“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怎样培养孩子”,一直是学校教育团队课程建设的根本,实施、反思、改善、再实施、再反思、再改善,一轮又一轮的课程建设的完善,成为积淀学校文化底蕴的过程,也成为了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同时,学校认真实施青蓝工程,一方面以名师工作室为基地和依托,成立特级教师顾问团,建立专业研讨长效机制,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定期指导工作室成员教育教学工作,引领全学科全方位“同频共振”,助推教师快速、专业、高层次发展;另一方面,启动“未来名师”培育工程,精心规划“未来名师”培养对象的三年培养方案,遵循总体布局、全程跟踪、专属定制、个性发展的原则,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数字教学资源,依托课题、课堂,实施专业发展行动策略研究,运用多元跨界思维,实现“未来名师”专业成长加速度。

3 文化传承与创生发展相结合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创生”包涵了“创造”和“生成”。文化传承和创生发展相互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本质就是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孩子具有善良的品性、美好的行为,还要创设适合师生生命成长的环境生态,以此导引师生不断获得新的、创造性的发展。

学校把弘扬传统文化和德育获得有机结合起来。三尺讲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仅今年一年的七期“尚真”讲堂就潜移默化掷地有声:面向家长指导了家庭教育,为处于教育迷惘焦虑的家长点亮心灯,面向学生开展了文明礼仪、社会公德、法治素养、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面向教师宣导了全员尚真育人理念。

学校把创生发展教育和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学校通过开发校本课程、社团教育等一系列手段,实现了“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笃志善学、文明向上”的育人目标,形成了“创生教育,让每一个生命更精彩”的办学特色。一是开发校本教材。教育最大的功能,是引导学生因潜能开发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学校在开发学科引桥课程的基础上,又组织完成了多门导学课程和选修课程校本教材的编写。导学课程的开发,为教师备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载体,为“问学”课堂改革提供了适切的保障。二是探索适合教育。学校分设了适合年级特征的教学策略,初一年级关注学生的学法指导与习惯养成,组织入学学法指导讲座,进行晨读等班级常规学习行为评比。初二年级关注控制分化与强化习惯,各备课组指导学生加强积累、关注低分率学生。初三年级重视学科协调,及时把控作业量,推行选层走班课堂教学改革。三是开设社团课程。学校作为全国科技体育传统学校、江苏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技教育不断取得硕果。同时学校将学生选修课作为中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载体之一,以兴趣为导向,彰显了学生的风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4 环境濡染与活动载体相结合机制

学校以党建、团建为抓手,扩大环境濡染,广泛开展活动,将严谨细致的常规管理、认真踏实的教育教学,不断升华为务实进取、开拓创新的一初中人共同的理念。

一是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初心,穿越时空,永志不忘,激荡人心!使命,接续担当,催人奋进,锲而不舍!全体老师,尤其是党员同志深入开展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和整改落实,将初心和使命融入到学校发展的全过程,坚持边学边查边改,将发展内涵,提升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规范团队建设,学生成绩显著。团委根据校情编制了“双积双评”积分入团手册,量化团员发展。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开展“诵读学传”活动,学习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远足”活动磨砺了意志,“经典诵读”活动回味中华经典,“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我与祖国共奋进”等主题团日活动增强了团员意识,激发了青春正能量。一系列富有特色活动的开展,学生们各个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每年都有十余名学生荣获省、市级表彰。

三是实施自我管理,实现高质发展。学校常规管理是一项细致、繁琐的工作,我们充分激发少先队员、团员的主人翁意识,赋予学生自我管理、互相管理的权利。每学期一开始,学校的文明礼仪岗、文明监督岗、学生会等就开始招募人马,履行为学校管理服务的义务。“做自己的首席安全官”、“腾跃宣誓会”、“爱心驿站”、“励志训练营”、“爱心义卖”等,学生们实施自我管理,组织的一个又一个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定期组织的“假日小分队公益活动”,走进社区宣讲汉字文化,走近福利院留下爱心,走入敬老院送去温暖……,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颗饱满的种子,给它以沃土和阳光,将为孩子们离开初中后的人生之路做好一切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