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文本 架构读写共生的桥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07
/ 2

扎根文本 架构读写共生的桥梁

叶美琪

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第一小学 325608

摘 要:语文最主要的就是将语言文字精确妥帖的运用。回归语文教学的生命本质,这就需语文教师立足文本,潜心读文,关注读与写的融通,通过转变认知,巧用语境,善断舍离,多加渗透,做到读写共生,化语文核心素养于无声,为语文教学提速增效。

关键词:读写共生 学读学写 真语境 断舍离

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最主要的就是教会学生将语言文字运用得精确妥帖,使学生有此自觉地意识、兴趣和追求。”为此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关注“学读与学写”的融通,做好读写整合,读写共生。进而让言语秘妙走向主动发现,让语用主线得意得言,而非得意忘言,从而让语文教学回归“我存在我思想”“我思想我表达”的生命本质。

诚然,当下的语文课堂已经开始关注读写,注重语用,可“读与写”的通道并没有真正打通,他们仍在各自的跑道上运行,到头来,老师为写而写,学生因写而愁,如何得一双全法,让读写互动在课堂生长?笔者做如下思考。

一、创语境,真情实境,读写共振

重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关注语用,关注“学读与学写”的融通,做好读写共生,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我们惯常采用创设语境的方法来开发儿童的言语智能。因为,语境的意义在于唤醒,只要给出语境,给出相应任务,儿童就会知晓如何表达,为何表达,进而催化出原生态的语言形式,架起读写结合的桥梁,达成训练儿童读写能力、表达能力的目的。

1.重视“脱境”误区

常用的语境创设为语料的仿用和写法的仿用。创设一个情景,最好不要脱离课文语境,学以致用,以读促写,以学固写。读写共振。因为,在创设语境时,最容易进入的误区就是“脱境”,学了就用,脱离具体语境。

比如四年级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教学仿用作者对水的描写片段,写写家乡的雁荡山水。于是,学生们只将漓江替换成楠溪江的水,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机械的味道,因为这样的文字缺乏了真情实感,所以,在创设语境时,慎入误区。

2.就文取材,发掘读写因子

语境创设既不能脱离课文语境,还以课文语料为依托。就文取材,发掘文本中的读写因子,在一定深度和广度上对学生进行知识和写法的渗透,达到读写训练的积极渗透与常态训练,这样才能达到读写共振的效果。

如教学《剥豆》,我抓住了文中对母亲矛盾心理的写作方法渗透。通过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言语秘妙,发现矛盾心理的另一写法:自语式独白加动作的方法,再回顾生活中难以抉择时的矛盾心理,然后运用《剥豆》中的自语式独白加动作描写这一矛盾心理的写法写写自己的矛盾心理,比如写作业时,先做作业还是先玩?天阴沉沉的,被子收还是不收?秋游过过索道时,过还是不过?情景是真语境,有真情实感,方法是课文教学时重锤猛击的,学生练习起来轻松多了,不再为写而愁,反而更乐于表达。

由此可见,只要教师扎根文本,发掘“读写共生”的练笔因子,精心设计恰当、自然创设“真语境”,就能达到学以致用,以读促写,以写固学,读写共振的效果。而课堂中的“小练笔”也不再是机械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学生亦不再处于被动运用的地位,缺失了作为语用主体自由表达的机会和欲望。

二、断舍离,重锤猛击,读写双赢

一篇文章,可以用来“学读”“学写”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可以说是任君采撷。可是,要知道读写训练的例子是不能多而繁的。一堂课时间有限,所学的知识点有限,为此,笔者引用今年的热门语“断舍离”,明确一篇课文的“读写共生”当取一瓢饮,读写目标少而精,一堂课学习一方面,但在后续的学习中要不断螺旋上升、复现知识,从而进行重锤猛敲,一以贯之,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持之以恒,以期读写双赢。

1.取写法贯穿课堂,螺旋上升

如在教学矛盾心理写作时,在三年级《争吵》一文中学得了内心争斗的心理描写法,称“两个我争斗法”,在五年级《学会看病》中出现“做还是不做”这一两难矛盾心理的写法,并进行运用。在《剥豆》一文中出现了自语式独白加动作描写的矛盾心理写法,并也进行运用练笔。由此可见,对于矛盾心理的教学,我们多课上均以此为教学目标,并呈现螺旋上升、不断复现的局势,从而进行重锤猛击,巩固方法,在不断的复现和运用中,实现读写双赢

2.以文体定目标,得得相连

如制定小学四年级语文写景类文章“学读”与“学写”相融的目标序列表,教学写景文的写作方法,得得相连,持之以恒,达到读写双赢。现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四上

第一单元

《观潮》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进行仿写练笔。

《雅鲁藏布大峡谷》

阅读课文,通过批准、研读,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和壮观,了解课文内容,并学习用课文的语言生动、具体的介绍一处景观的特点。并仿说“从……到……”句子。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当一回导游。

《火烧云》

学习作者通过想象和丰富的词语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想象力,激发爱自然、爱观察的兴趣。并仿照课文中火烧云变化的描写方法,说一段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形状变化快的内容。

三、多渗透,化育方法,润写无声

方利民老师曾提到语用的渗透性。诚然,小学阶段的儿童其思维还是形象思维为主,即使是处于高年级的儿童也仍只是形象思维像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期,所以要想架构读写共生的桥梁,仍应当在具体的“真语境”中进行。此外,方老师说“阅读课中的写作方法教学,最高境界是羚羊挂角,水中之盐,工具与人文齐飞,感悟与训练相得益彰。”这就告诉我们对于语文知识点的教学可以尽量少之,重点在于学生自觉发现言语秘妙,而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课时,认准每课的读写结合因子,找准重点,让“学读”与“学写”双轨并行,从而内化方法,化育生命,润写无声,让儿童收获终生的学习力,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忠艳.建构指向思想力与表达力的积极语用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2018, (11).

[2] 瞿涛.用好支架,开发儿童言语智能[J].语文教学通讯.2018,(02).

[3] 吴忠豪.研读文本,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小学语文教师. 2018, (07-8).

[4] 曹明海.真语文:以语用为目标[J].语文建设,2014(02).

[5] 方利民.语用训练要三思[J].语文教学通讯,2018(36).

[6] 张婧瑜.小学语用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阅读教学为例[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