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巧引,“生成”绽放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07
/ 2

随“机”巧引,“生成”绽放精彩

王梅

四川省 射洪市城西学校 629299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可是作为教师,总是不太喜欢课堂中的“偶然”——在备课中不曾思考过的问题,弄不好,会覆水难收,陷教师于尴尬的境地。课堂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又特别是语文课堂难于驾驭学生的表达。学生在变,课堂气氛在变,时间在变,教师自身在变。要知道,正是这种并不是每节课每个教师都能遇到的“偶然”,处理得当,往往会生成我们课堂教学的格外精彩。

关键词:矛盾;出错;不休;生成

结合十几年的自己的教学经历和身边的一些例子,浅谈如何抓住抓住课堂上的“偶然”机会巧妙引导,绽放语文课堂“生成”魅力!

案例一:理解与讲解发生矛盾时

--------------情动课后

任何一堂课我们无论怎么全面的预设,课堂上我们精心设计的问题,总还会有学生听不明白,弄不清楚。而他们有急于想弄明白,此时学生往往会烦躁不安,这时如果教师的不把握时机,语言不平稳,就会使很多学生产生对抗心理。曾听说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年轻教师敲着桌子大声斥责:“真笨!都讲这么多遍了,还听不懂。”结果一位学生马上反击:“是啊,真笨,讲这么多遍了,还没讲清楚。教师尴尬万分。

而我曾见另一位老师在公开课上处理这种情况很巧妙,他先是变换方式耐心讲解,然后补充一句“请问,我讲明白了吗?这个重要的问题如果不明白,课后我真诚希望同学们和我再作交流。”这一句温柔的话让眉头紧锁,心情烦躁的学生变得心平气和,温顺起来立即向他点头示意和积极称赞。下课后,三五一群马上去找了他交流。这一句温馨的话即赢得了学生的理解、尊重和宽容,又巧妙地完成了本节课其他教学目标,同时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这样的难点在课后充足的时间交流更深入,更透彻。这样的“生成”魅力更显著。

案例二:自信回答出错时

------------------妙追真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我们期待学生课堂自信的表现,但出错是常有的事,是因为学生还不成熟,又何况“正确”正是从“错误”的辨析、筛选中逐步形成的。出错,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有的错往往是学生对既定思维的反判、修正。所以教师要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错误”。教学实践表明:宽容的教育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我们要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要轻易否定,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的语言去评判。只要我们抓住这个“良机”即可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又能巧妙促进课堂“生成”,何乐而不为呢?

我在上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时,让学生赏析文中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山上的矮树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百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指出它的本体喻体,学生出错较多。为了强调本体喻体的相似点,我让一学生造个简单的比喻句,班上一个语文成绩特别差的孩子立即站起来自信满满地回答:“徐微明特别像他的爸爸。”话音刚落,班上的很多同学就大笑起来。我并没有生气,也没有批评嘲笑的学生,很慎重的问他们为何而笑,他们告诉我因为那不是比喻句,我又立即追问为什么不是比喻句,他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因为老师说过的。当提到比喻句的本体喻体要具备什么条件时,全班学生哑口无言。此时,我建议全班孩子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那位造句的孩子。我认真地告诉他们:“如果没有这位同学的出错,我怎么知道同学们对构成比喻句的条件(本质不同却有相似点的事物)不明白呢?感谢孩子们的犯错,让老师明白了那些知识还没讲到位。”这样一来即巧妙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解决了没弄懂的知识。那次以后同学们回答问题更积极了,因为他们知道犯错也美丽!

案例三:教师无意出错时

-----------------巧解重点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教师应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不应采取回避的态度。在教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时,快下课了,一位学生小心翼翼举起了手:“老师,您有个字好像写错啦!”看得出来他有些紧张,赶忙问他:“谢谢你,能告诉老师错在哪儿了?帮我改改。”回头一看,哦,原来我在板书时无意将“海日生残夜”一句中的“生”错写成了“升”,这句可是这首诗的一个重点句啊!我坦然地向全班同学道歉:“请原谅老师的粗心,关键字一错意思可就变了。”紧接着我让同学们讨论这两字的区别,孩子们讨论非常积极。最后他们得出了答案:“生”含有“孕育”之意,而“升”侧重于动作。本句诗蕴含一个生活规律:旧事物孕育新事物,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这个难点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没有这个错误,就没有孩子们精彩的讨论,感谢错误,让我及时弥补了重点知识的讲解,巧妙地帮我解决了难点,“生成”了课堂的亮点!

案例四:兴趣话题不休时

-------------------------美悟思想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原来封闭的课堂逐渐开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不断扩大,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跃。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课堂难以调控的问题。一些课堂教学在进行讨论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学生对无关紧要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是意见有了分歧争论不休。整个教室里乱糟糟的,此时处理不妙课堂就会“瘫痪”。教师如能抓住机会巧妙引导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学《秋天》一文时,学生给诗歌第三小节取标题,当有位学生说出“少女思春”图时,迎来了大部分同学的怪笑,这位学生羞得脸红,忙又急于阐释:“你们看,写‘牛背上的笛声’不就写牧童吗?‘何处去了’不是在追寻吗?‘梦寐’不是说她思念强烈吗?不就是想牧童吗?”说完又引得一阵哄笑,甚至有的同学笑得前仰后合。我没有动怒,也没及时喝止。因为他们刚刚进入了青春期,这位学生打开了他们想说而又难于启齿的话题。我理解他们笑的含义。我采取了冷处理,几分钟后教室里慢慢安静了下来, 我慎重地问道:“请问他分析得有道理吗?”同学们又认真地点点头。我马上提议“把我们的认可变作掌声送给这位同学。”紧接着我好不避讳地说到:“是啊,那个少女不怀春,那个少男不钟情。牧羊女思念牧童,怀念他们曾经在一起放羊放牛的美好日子,像做梦一样,从他的清澈的眼神中表现出来了,诗人准确地抓住对眼神的细节描写,用一个“梦寐“来表达,典雅又有意蕴!多美的诗啊!”孩子们听得特别专注、入神。“那么大家能取一个更好的标题吗?”,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手“少女思恋图”“牧羊女美梦图”、、、、、、我想此时此刻,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更是给他们的青春期上了认识课,语文教学的知识目标、德育目标巧妙地完成了。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动态生成”课堂。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面对课堂中超越预设‘鲜活丰满的“生成”,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机会,巧妙调控,动态发展,注重生成资源的价值引领,尽可能使每一次的“生成”演绎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侯曙光. 巧引妙突,生成精彩[J]. 小学教学参考(1):41-41. 【2】蒋彬. 巧妙引导,数学课堂精彩生成[J]. 数学学习与研究(22):86-86.